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电子信息工业“十一五”发展成就(四)
发布时间:2010-10-26    文章录入:    点击:[]

第四部分 视听产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视听行业进行以数字化、平板显示、节能环保、产品与内容融合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关键阶段。“十一五”期间,视听产业虽然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但随着《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以及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一揽子刺激内需政策的拉动,仍然取得了平稳较快发展,平板显示和彩电转型取得了重大进展,数字电视相关产业发展较快,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行业国际化特征明显,基本实现了“十一五”目标。

一、平板显示和彩电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重大进展

保持了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基地和最大消费市场地位,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我国彩电产业规模保持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和出口大国。2006年-2009年,我国累计生产彩电35785万台,平均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2009年彩电产量占全球的比重已达到48.3%,产量保持全球第一。预计2010年我国彩电产量将突破10500万台,增长率将超过6%。我国彩电出口规模持续增长,2006年-2009年累计出口彩电19823万台,出口增长率保持在8.4%左右。“十一五”期间,平板电视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市场占比快速增长,占彩电总量的比重不断攀升,预计2010年平板电视占彩电总量的比重将超过85%,CRT电视产业链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战略转型和产业延伸持续推进,平板电视产业链建设取得突破。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导下,以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瓶颈为目标,以高世代TFT-LCD面板生产线建设为重点,通过多种联合方式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链。截至目前,已建、在建4条4.5代线、4条5代线、2条6代线、3条7.5代线以上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围绕玻璃基板、高世代液晶面板线、模组与整机一体化以及相关产业配套的总投资规划超过了2000亿元,初步形成北京辐射圈、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海西经济区、以成都为主的西部开发区等各具特色、分工合作的产业园区聚集格局。长虹虹欧等离子面板项目实现全面量产,产品综合良品率超过90%,发光效率2.5lm,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京京东方、深圳华星光电的8.5代液晶面板项目都正在建设之中,将在2011年底实现量产。这些大尺寸面板生产线的建设,将有效缓解我国彩电用液晶面板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海信、TCL、康佳、长虹等企业的液晶电视模组生产线和模组整机一体化生产线已实现量产。此外,国内液晶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LED背光模组等配套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营管理能力明显提升,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国产品牌企业。我国彩电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彩电品牌:长虹、海尔、海信、康佳、创维、TCL、厦华等。2010年电子百强企业有19家是数字电视企业,有14家企业彩电年产量超过100万台,占全行业的74%。创维、TCL、海信、康佳、海尔、长虹等彩电骨干企业占行业生产总量59.5%,占总销量58.8%,占出口总量28%。内外资品牌在“十一五”五年的竞争中,市场占有率呈现“V”型变化曲线,整体上国产品牌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竞争呈现“七三”格局(即内资70%、外资30%),海信、创维、TCL、长虹、康佳等企业的彩电零售量市场占有率都在10%以上。

产业联盟成为推动数字视听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成立了AVS产业联盟、闪联联盟、e家佳联盟、IPTV产业联盟、便携多媒体联盟、数字接口联盟、数字电影联盟、3D产业联盟、中国高清光盘产业联盟等。产业联盟成为企业竞争的新形态和骨干企业整合资源的新方式,也是主导产业竞争规则的新主体和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新载体。

二、数字家庭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三网融合落地数字家庭的观念开始形成

数字家庭是按照现代家庭生活需求组成的集视听娱乐、信息服务和家居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家庭智能终端,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产业关联性强的行业。 “十一五”期间,我部把数字家庭产业作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不断加快数字家庭产业布局的步伐,推动家庭智能终端的研发与应用,并与广东省共建数字家庭产业基地。目前,三网融合落地数字家庭的观念开始形成,数字家庭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数字电视显示终端为中心、面向4C融合、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系统产业,组建了以PC为中心的“闪联”、以家电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e家佳”联盟和以数字电视为中心的“广联”三大数字家庭组织,构建了涵盖数字家庭网络运营、数字家庭显示终端、数字化家用电子产品制造、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内容服务在内的产业链,产品涵盖消费电子、半导体、通信、IT、安防、建筑、网络运营、内容服务、软件等众多行业。因此,应把数字家庭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视,并列入“数字电视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重点。

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国内企业已掌握工业设计技术、全高清、LED背光、倍频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自然光技术、下一代光储存CBHD(中国高清碟机格式)等新技术和新应用,推出了LED背光源电视、互联网电视、数字电视一体机、移动电视、3D电视、智能电视等新产品。

视听行业领域自主标准体系初步建成,提高了我国在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出台的代表性标准包括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DTMB标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AVS标准、机卡分离DTV-CI及UTI标准、数字接口统一内容保护系统UCPS标准、闪联IGRS标准、e家佳联盟的家庭网络标准,颁布实施的数字电视接收端配套标准如术语、性能、接口、环境及可靠性、内容保护、专用测试仪器等行业标准39项,国家标准18项。推进颁布家庭多媒体网关、闪联应用等IEC国际标准多项。其中,2006年DTMB标准发布后,产业链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壮大,2010年成功落地老挝,成为我国数字电视技术标准海外推广的里程碑事件视听领域部分专利池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其中“闪联”标准集合发明专利达到240件,“广联”中包含了国内专利申请1700多件。通过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能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数字电视地面传输国标知识产权联盟和深圳中彩联科技有限公司积极研究和探索组建专利池。中彩联完成了彩电专利池的建设并开始运营实践,其专利池中包含彩电专利2000余件,并通过共同组建专利池的方式与国外企业建立合作,朝着促进产业共赢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迈出了关键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