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计算机产业
“十一五”以来计算机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成为信息产业增长的亮点,对外贸易稳步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取得国际突破,产品陆续投放市场。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计算机产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推进了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最快、技术创新水平最高、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的时期。
一、计算机产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计算机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率,年均增速12.4%。2009年我国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1.69万亿元,占全行业总收入的32.9%;生产微型计算机1.82亿台,同比增长33.3%,其中笔记本计算机1.51亿台,同比增长38.2%;完成出口交货值1683亿美元,增长47.5%,成为拉动信息产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笔记本计算机、液晶显示器等高端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超过80%,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已成为全球计算机产品的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量较“十五”期间大幅提升,计算机产品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60%,液晶显示器占全球产量的75%。中国已成为全球平板显示下游终端产品主要制造基地,尤其是包括显示器在内的IT制造业正加速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转移。
二、产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促进了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
当前,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跟上全球潮流的迫切需要和必要保证,计算机是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产业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骨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产业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企业数量稳中有升
“十一五”期间,通过计算机产业专项及示范工程的实施,扩大了对于计算机产业的投资需求,引导了社会资源的投向;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了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和示范工程引导投资、以点带面、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产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我国计算机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吸收了更多的投资项目,2007年~2010年7月计算机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4.7亿元。
四、自主创新成效显著,标准和产业化推进起头并进。
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鼓励自主创新,积极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法规环境,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实施信息产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提升,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龙芯”、“北大众志”等一批国产通用处理器逐步成熟并得到应用。基于龙芯2E/F CPU的低成本计算机实现万套规模生产和销售,多核处理器龙芯3B/C也即将投放市场,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逐步减小。中国科技大学与中科院计算所成功研制出龙芯万亿次计算机系统,该系统采用336颗龙芯2FCPU,理论峰值达到了一万亿次。该系统的研制成功,对推动中国民族高性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取得突破。曙光公司和国防科技大学相继研制出“星云”、“天河一号”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2010年5月公布的第35届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名中分列第二和第七位,成为全球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设计制造技术的国家。
“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简称闪联)标准体系日渐成熟,已有三项闪联标准国际提案获得通过,正式成为国际标准。闪联联盟的成员数已超过100家,涵盖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白色家电等主要行业,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已取得相关发明专利207项,PC、笔记本、电视、手机、投影仪等20余种近百款闪联产品面市,累计销量突破1700万台。
具有自主技术的无线局域网鉴别与保密基础机构(WAPI)标准国际化取得突破,WAPI基础框架方法(虎符TePA)标准经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正式成为我国在基础性信息安全领域的第一项国际标准。同时,WAPI的产业化和应用也取得突破,目前WAPI产业联盟成员发展到72家,产业链日趋完善,涵盖无线局域网产业中技术研究、芯片设计、加工制造、网络设备、应用软件、运营服务等各个方面,成员包括国内外主流WLAN芯片及设备厂商。已有80余款WAPI芯片及模组研制成功,已有100多家国内外厂商发布了千余款WAPI产品,能够满足国内运营商市场应用的需要;150余款具备WAPI功能的移动终端产品已通过入网检测,投放市场。产品的多样化、产业链的完善以及自主标准的国际化,为WAPI进一步市场化、商业化、国际化奠定了基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WAPI成功得到应用,为数千名记者提供了高质量的无线接入服务。并在北京邮电大学建立了一套基于WAPI的安全、可运营、可管理的运营示范网络。
中低端网络设备已完全实现国产化,国产品牌的产品已在国内信息化建设中大量使用,在教育部开通的IPv6实验网中全部采用了国产IPv6设备。
五、计算机产业集群日趋成熟,区域投资显现新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我国计算机产业链逐步完善,配套能力增强,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制造集群,江苏、上海、广东三省成为我国微型计算机主要生产地,占全国总产量近90%。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中西部地区的人才优势、交通条件、配套环境等逐步提高,加上成本优势,内地计算机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川渝地区正在逐渐形成规模。
六、高新技术企业层出不穷,大型企业突破成长瓶颈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市场机会不断增多,这给了我国国内众多企业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台。神州龙芯在国家加大自主创新技术推广和扶持力度的背景下,在国家有关部门及中科院计算所、综艺股份双方股东的大力支持下,突出龙芯自主安全、经济好用、节能环保的特性,按照军民并举,错位竞争,打破Wintel体系对产业的垄断,加大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力度,在龙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推出神州龙芯云终端产品。
抓住产业调整的机遇,通过对新兴市场的理解和把握,中国大型计算机企业不断突破自身发展瓶颈,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成功收购IBM个人计算机业务后,联想公司已成长为全球知名计算机企业,占全球个人计算机市场份额近9%,产品已销往全球76个国家,2009年联想全球市场销售额已突破166亿美元;海尔集团2009年营业额1243亿元,利润34.9亿元,利润增长是营业额增长幅度的10倍,盈利水平再创新高,这得益于“家电下乡”的实施和PC业务的快速增长。
七、计算机应用水平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银行业进行了行业的数据集中、电信行业加大数据中心建设力度,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快速推进,“金字工程”及行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契机,对计算机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加,较“十五”期间提升了一个台阶。计算机技术应用加快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快两化融合,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已经在各个行业的管理以及工业自动化方面全方位展开,特别是在提高效率,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行业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方面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在重点支持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集成创新方面,计算机产业重点突破共性技术和关键产业,推动提高机械、冶金、石化、纺织等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