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工业与信息化部网站 2010-10-20
第一部分 电子信息产业
一、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总体评价
经过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国。200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305亿元,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达到10%左右;出口457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的38%;从业人员755万,约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9%;彩电、手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及多种元器件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初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电子信息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增速放缓、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根据“十一五”期间产业实际发展状况,可做总体评价如下。
(一)产业增速明显放缓,软件业保持较高增速
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3倍于国内生产总值的速度增长。整体而言,从2004年以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逐年下降。至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8万亿元,同比增长3.39%,较2004年38.1%的增长率下滑了34.7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产品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万亿元,同比增长5.3%,较2004年46.55%的增长率下滑了41.25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在2009年,我国生产手机6.19亿部、微型计算机18215万台、彩电9899万台,分别占全球比重的49.9%、60.9%和48.3%;集成电路销售收入283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12.9%。
与产业规模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从2004年以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在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当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进出口总额7719亿美元,同比下降12.8%,较2004年41.6%的增长率,下滑了54.4个百分点。出口额4572亿美元,同比下降12.5%,较2004年46.0%的增长率,下滑了58.5个百分点。
产业增速放缓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产业规模基数逐年增高,增速放缓是客观经济规律;一方面是因为继彩电、PC、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缺乏新的领域拉动产业高速增长。另外,金融危机冲击所造成的国际市场疲软,也是迫使产业增速放缓的重要因素。总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依靠数量实现高速增长的时代已逐渐消退,产业发展已进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领域、增强内生增长动力”的阶段。
在“十一五”期间,软件业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态势。随着国际外包的转移,2004-2009年我国软件产业营业收入从2405亿元增长到9513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即使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产业整体增速下滑的2009年,软件业增速依然达到25.6%。
(二)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升级,区域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从单一制造业转变为制造业与软件服务相结合,从集中于产业链下游转变为产业链上下游相结合。自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2009年,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已达15.6%,比2004年的9.1%提升了6.5个百分点。
同时,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产业区域聚集效应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9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主体的区域产业集群。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区域,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比重均已超过80%,产业集聚效应及基地优势地位日益明显,在全球产业布局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优势企业不断壮大。2010年第24届电子信息百强入围底线为19亿元,比1987年第1届电子信息百强入围底线提高了47倍;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22家,华为、海尔、联想三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实现利润633亿元,占全行业总量的35%;上交税金628亿元,占全行业总量的50%以上;员工人数116万人,占全行业总量的15%以上。
(三)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企业逐步成为创新主体
“十一五”期间,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创新战略下,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支持领域从科研院所扩大到创新型企业,使得我国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力稳步增强。据已掌握的统计数据,在1985-2008年间,信息技术专利申请总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0%,集成电路、软件、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数字视听、计算机等产品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在集成电路方面,通用CPU等一批中、高端芯片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65nm,集成度超过5000万门,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在软件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Linux、国产中间件、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杀毒软件相继开发成功,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在移动通信方面,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集群通信、光通信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成为三大国际主流标准之一,并已开始商用。在新型元器件方面,光电子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已可生产光纤预制棒、液晶面板、有机发光二级管、太阳能多晶硅等较高附加值产品。在数字视听方面,AVS、DRA等自主音视频标准已成为国家标准,并实现相关应用;一批数字电视相关产品、标准进入商用化阶段,专用芯片配套能力增强。在计算机方面,“银河”、“曙光”的计算能力已步入世界前列,深腾等高性能服务器打破了国外封锁,路由器交换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研发取得明显进展。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在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等方式推动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2010年第24届电子百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合计达61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9%,其中9家企业研发投入额超过10亿元,研发投入最高的华为达到174亿元,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10%。截止2009年底,百强企业专利总数超过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9万件,占比近50%。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09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前十强企业中,中兴、华为、大唐等百强企业分列第1、2、6位。在2009年的全球PTC(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排名中,华为以1847件位居第二,中兴申请量增量排名全球第一。
(四)内外资企业呈现相反走向,外资主体地位有所削弱
近年来,内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外资企业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2005年,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三资企业地位日益突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持续加强,跨国公司在深化在华战略的基础上加强全球资源整合,其在华企业独资化的势头进一步显现,并加快建设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2006年,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三资企业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年三资企业在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中的比重分别为80%、79%、80%,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但从2007年起,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格局,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高于三资企业。尤其是在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冲击明显,三资企业发展显著放缓,内外资企业出现相反的走向。2009年,内资企业销售产值增长17.6%,占全行业的比重(26.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港澳台企业销售产值下降0.8%,外商投资企业下降1.5%,所占比重同比分别下降0.9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8.4%,占行业比重(46.5%)比上年提高了16.2个百分点;港澳台企业下降27.4%,外商投资企业下降25.1%。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49.5%,占全行业比重(63.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港澳台企业投资下降11.2%,外商投资企业下降15.7%。从出口看,三资企业下降13%,高于全行业降幅1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比重比上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
(五)产业向价值链上游迈进,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投资重点从产业链终端的家用视听、计算机、通信设备等整机制造向前端的器件、元件、材料转移。目前,我国建成投产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有4条,正在建设的有3条,12英寸晶片的产能规模已达到12万片/月。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达到4条,多条7.5代线及8.5代线正在建设。海信、TCL、长虹等企业逐渐向液晶模组上游延伸,模组生产线相继投产。
“走出去”战略取得积极成效,电子信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华为、海尔、联想、中兴等多家企业出口和海外经营收入占比超过一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百强企业的产品普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建立的研发、生产基地超过500个。华为、中兴凭借多年海外经营,在全球软交换、SDM(用户数据管理)、NGHLR(下一代归属位置寄存器)等多个领域取得市场领先位置,已经进入全球电信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一线阵营。海尔、海信、TCL等多家整机企业在东盟、非洲等主要国家建立了完整的研产销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和形象,占据了领先的市场份额,部分企业海外自主品牌占比已超过 30%。
二、“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获得成绩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继续扩大,国际地位持续提高
2004年至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从24501亿元增长到50202亿元,年均增长15.43%;利润从1004亿元增长到1791亿元,年均增长12.27%;出口额从2070亿美元增长到4572亿美元,年均增长17.17%,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2007年,我国即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第一制造大国。2009年,我国重点电子信息产品中手机、计算机、彩电、数码相机、激光视盘机的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9.9%、60.9%、48.3%、80%和85%,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15%以上。
(二)产业技术创新实力稳步提高,重点企业发展良好
2004年至2009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长保持在2%以上,占销售比重保持在20%左右。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0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六成。2009年,电子信息百强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接近1万亿,利润持续保持正增长,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的企业占到1/5,重点企业各项指标均好于行业平均水平。
(三)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产业企稳回升态势明朗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步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回升的速度逐月加快,2009年1-12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增速比1-11月提高1.5%,12月份增速达到19.8%;出口降幅进一步收窄,2009年1-12月出口同比下降12.4%,降幅比1-11月收窄3.6%,全年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8%;产品结构持续升级,高端产品继续以高于同类产品的增速增长,1-12月,部重点监测企业的平板电视产量同比增长106.1%,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同比增长102.2%。
2010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4%,比同期工业水平高2.8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增长15.1%,比5月下降2.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28622.6亿元,同比增长29.5%,比2008年同期增长23.8%。上半年,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62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7.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随着外需不断回暖,外销出现持续增长,到5月底,全行业累计外销增速开始超过内销,进入6月份,外销增速优势进一步加强,超过内销增速4个百分点。其中,内销产值11975.5亿元,同比增长27.2%;出口交货值16647.1亿元,同比增长31.2%,高于产业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从整体上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已基本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日益增多,总体回升趋势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