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落实情况
发布时间:2010-10-22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 : 工业与信息化部网站   2010-10-20

 “十一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在过去五年中,面临了极其复杂的外部形势,在国家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推动下,工业经济运行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我国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3.5万亿元,是2005年的1.5倍,年均增长10.93%,超出同期GDP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2009年,工业占GDP比重达到40.1%,工业上缴税收约占全国税收的50%,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全国商品出口额的95%,就业人口达1.17亿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家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和社会就业的重要方面。在全面应对金融危机和全力“保增长”过程中,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推动力量。

工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通过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技术改造专项、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等措施,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振兴装备制造业取得显著成效,软件、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国防科技工业全面发展。2009年,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13.8%,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国防科技工业完成民品产值占全部产值的69.8%。“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2009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超过70%,浮法玻璃占平板玻璃的比例超过84%。装备制造、汽车、建材、有色金属等大型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加快,11家大型钢铁集团粗钢能力超1000万吨,5家汽车企业集团销量超百万辆。

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国产新支线飞机实现了首飞,卫星导航、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核电、新一代移动通信等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重大装备自主化和本土化水平不断提高,特高压装变电设备、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装置等一大批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强化。截至到2009年底,依托工业企业建设了127个国家工程中心和63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为0.61% ,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到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0.7%,由企业所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占全部国家重大37.0%。

节能降耗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取得积极成效。重点行业和企业单位综合能耗逐年降低,“十一五”前四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扭转了“十五”后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上升的趋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66.6%;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等综合利用取得突出进展,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发展速度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9个百分点。工业行业安全生产和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工矿安全事故十万人死亡率为2.40,比2005年下降了38.1%。

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加大,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化。目前,已有89%的机械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超过90%的钢铁企业应用了采购、财务、销售等系统,ERP、SCM、CRM等信息系统在石化、建材、食品、轻工等行业应用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大批大型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服务于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8万亿元,是2005年的3.15倍;大中型企业的网上采购与销售(B2B)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6.8%。动漫网戏、数字家庭、网络社区、无线城市等一批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科技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在蓬勃兴起。

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9年9月底,中小企业达1023.1万户,超过企业总户数的99%。目前,全国中小企业已达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目前,东部沿海省市工业园区实现产值已占到本区域工业产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也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工业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不断扩大。2006年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2008年,我国工业品出口占全球贸易的12.7%,较2005年提高近3.1个百分点。我国的纺织服装、移动电话、空调机、电冰箱、洗衣机、显示器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制造业出口11613.1亿美元,占我国全面商品出口的96.6%,机电产品出口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9.3%。截至2009年底,入驻7个境外经济合作区的企业已达69家。2009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遍布12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900亿,居世界第二位。

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快速跃升,通信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全国信息通信干线光缆已达2120万芯公里,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网民人数均已居世界第一,CN域名成为全球第一国家域名。行政村通电话率和互联网开通率分别达到99.8%和91%。电信体制改革进行顺利,三大运营商实现全业务经营,3G网络建设全面推进,TD-SCDMA开始规模商用。三网融合已进入到试点阶段。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军民融合式发展稳步推进。军工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实现了强化基础与保障型号任务协调发展。民口单位参与武器装备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小核心、大协作”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架构初步形成。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品产值快速增长,初步呈现协调发展的局面,为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奠定了坚持基础。2009年,国防科技工业完成民品产值占全部产值的69.8%。

当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发展方式较为粗放,重增量、轻存量,重外延、轻内涵现象仍较为普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和难循环的粗放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二是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发展迟缓,部分行业差能过剩问题突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任务十分艰巨;三是缺乏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高精尖加工能力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薄弱,关键基础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科技领军人才缺乏;四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与先进国家宽带接入普及率差距有所扩大,重点行业和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突出;五是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管理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