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大学文化 >> 正文
大学校园媒体:用青春的视角看世界
发布时间:2011-06-08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6-03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飞速发展,大学校园里的媒体也呈现出蓬勃之势。这些媒体面向高校学生,贴近大学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因而显得很时尚、很青春,在大学生中很有人气。这是一个个窗口,生动展示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这是一个个舞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高校党委或团委领导下,高校校园媒体坚持正确导向,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既是对学生别开生面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高校领导和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心态、需求和愿望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引导好和管理好这些媒体,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今天本版刊发深度报道和相关评论,以期与广大读者一起关注这些媒体的发展,使之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编者 

1.面向学生 蓬勃发展

清新而不失严谨的版式设计,生动鲜活的报道……这份由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创办并主管,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报纸——《青年人大》,自1996年创刊至今,由最初的十六开油印小报发展为目前的四开多叠胶印报纸,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最忠实的校园记录者”。青年人大的学生采编队伍遍布全校各个院系、各个年级。“目前除校报和人大新闻网由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的编辑部负责外,其他校园媒体基本由教师指导,学生负责采写、制作、编辑等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校报主编蒙彬老师介绍说。

走进清华大学的《新清华》编辑部,翻开保存完好的1953年4月2日的《新清华》创刊号,繁体字、竖行版面、发黄的纸张,让人感慨颇多。作为清华大学的校报,多年来《新清华》始终拥有一支业余记者和通讯员队伍,他们是来自基层的教职工或大学生、研究生们,作为编辑部的好助手,为办好《新清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首任主编郭道晖在《新清华》创刊40周年的纪念文章《不惑有感》中提到的那样,“所写大都是师生共同之心声,所载可作为清华历史之见证。时发大小言论,颇具导向作用。常刊教学动态,多样反映生活。上有党委之领导和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有遍布师生员工中的作者、通讯员的广泛参与,惨淡经营、渐入佳境。”

“活跃校园文化,贴近学生需求”,是每一所致力于校园媒体建设的高校追求的目标。相对于社会媒体而言,校园媒体强调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体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功能,反映教师、学生、校友的风貌,以校园新闻、学术动态、文化活动、时事评论、人物访谈、文学艺术创作等内容为主。记者群、作者群、读者群多为本校教师、学生、校友等相关人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罗建晖认为,高校校园媒体关注的领域和范围应该主要是校园内发生的、同学们所希望了解的新鲜事,以及如何从大学生的视野去观察解读社会的热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校园媒体也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学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社团、院系级学生媒体,包括班级学生媒体不断涌现,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媒体形式日趋多样,门户网站、网络论坛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青年大学生受众群体的认同正逐步提高,校园媒体日益表现出贴近大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及信息获取习惯的特征。大学生可以通过投稿、读者反馈等形式参与校园媒体,从而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2.提供平台 引领思想 

校园媒体日趋兴盛,学生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究其原因,罗建晖认为主要有四方面。首先是大学生针对校园生活变化而产生的旺盛信息需求;其次,新媒体技术使得媒体的制作运行成本大幅度下降;其三,当代大学生普遍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素养,对于媒介也有一定的认知,进入新世纪许多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有一批对于媒体工作有着激情的大学生在相关教师指导下积极投身校园媒体;其四,作为高校的管理层面,也希望通过校园媒体在畅通信息渠道、引领青年思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现在供职于北京一家知名网站的任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播台台长。工作得心应手的她坦言大学时期的经历让她收获颇多,也为现在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天两档节目,每周十几个策划。从最开始的在网上论坛做调查和同学互动,到分析校园需求、确定选题、采访录制、后期制作,直到节目播出,熬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常常早上出门的时候舍友还没睡醒,晚上回来大家都已经躺下了。”但是她觉得一切都值得。每天早晨7点校园广播响起,“心里那份巨大的成就感与喜悦感是无法言说的。”

在四川大学团委主办刊物《川大人》编辑部成长了四年的蔡华丽也有同样感受,“毕业离开的时候,最舍不得的就是那一份份饱含自己心血的报纸。这上面有我大学美好的记忆,每一篇文字都是新闻理想的实践载体。”

据了解,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各类校园媒体的学生队伍从20人到200人不等,每学年由各媒体根据自身的选拔机制面向全校学生招聘成员。学校宣传工作部门每年通过评选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推荐优秀学生到校外媒体实习和赴海外高校交流,开展学生记者基本功大赛,召开校园媒体联席会议等机制和平台加强校园媒体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沟通,学生工作部门通过评选社会实践奖学金等机制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媒体的建设与发展。蒙彬感慨,“校园媒体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多元化平台,也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实践,为大学生走向专业实习和社会的第一步起到推动作用。在校园媒体学生队伍中,除了中文、新闻等相关专业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理工学科等各专业学生占很大比重,很好地起到了学科融合交流的作用。”

3.责任担当 特色为先

作为学校重要的思想阵地、教育阵地和舆论宣传工具,高校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辅助平台,也是高校领导和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需求的重要渠道。那么,什么是校园媒体的责任?如何引导好和管理好这些媒体,使其切实充分发挥责任?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段志国认为,“校园媒体既有大众媒体的共性,更有其身为校园组织的特性。工作重点应该围绕着学生成长成才的这个中心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贴近师生、服务师生,充分发挥大家的媒介参与性,在校园中切实发挥好‘信息管家’、‘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的作用。”

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校园媒体学生负责人都相信校园媒体能够发展成为成熟、稳定的媒体,但所谓成熟稳定媒体的标准和方向却难以统一。具有学生组织和新闻媒体的双重特点,就决定了校园媒体难以像社会媒体一样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因而随着近几年校园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在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一一显现。

罗建晖指出,目前高校的校园媒体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受传媒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结构的局限,校园媒体的专业化运作程度还不高,具有专业化训练以及媒体操作规则的组织还不多见,对于校园生活整体性把握以及对待社会热点事件的解读能力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校园媒体的学生队伍在不停地新陈代谢,当一届学生主力经过这样的传媒运作锻炼,逐渐进入职业化运行的工作状态之后,由于毕业等因素的影响离开舞台,一批新人又重新开始这样一轮历练,流动性与阶段性是一直无法避免的问题。

针对此类现象,相关专家建议,校园媒体在发展中首先要确立稳定的人员培训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聘请或邀请新闻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或社会媒体的记者编辑对刊物的采编工作进行指导。在报道内容方面,注重将有关某一事务的信息集中收集,细心筛选,从多角度分析,紧贴学生需要,致力于解决学生最关切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读者定位也十分重要,大学生群体是校园媒体的核心受众群。作为校园媒体工作者,应当兼顾宣传工作与学生需求,努力在二者间找到平衡,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能否获得师生的认可,是其能否取得成功的突破口。正如复旦大学团委书记尹冬梅在复旦第一届望道传媒论坛上发言时所说,校园媒体的作为关乎时代,校媒应该“声于此时”,反映学生的声音,关注国家兴衰与民族命运,深切思考青年的时代使命。只有这样,校园媒体才能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内心,才能以睿智的洞见引领、服务和凝聚广大青年。

链接

据《2010中国高校媒体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国91.5%的高校有报纸;90.2%的高校有广播;75%的高校有新闻网;72.8%的高校有通讯社;58%的高校有电视台;46.4%的高校有新闻类杂志。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媒体已经成为构建校园文化、引导校园舆论、加强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

作为高校校园里的主体,大学生们积极参与校园媒体的建设,在校园各类媒体中担当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