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1-03-15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3-15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变革,旨在通过改革,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化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发展高校后勤产业,使高校后勤保障工作逐步与教学、科研工作分离。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我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改革的进程相对缓慢。1999年11月至200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4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极大促进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这场变革迅速从原来的机制改革向体制改革推进,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后勤改革的热潮。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首先,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多数的高校后勤实体从作为母体的高校中分离出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道路,高校后勤实体逐步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使高校甩掉了“包袱”,节约了发展资金。其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起一套不同于以往的内部运行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服务”成为后勤工作的核心,其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服务效益及管理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高校后勤职工的综合素质、工作积极性、福利待遇等也随之提升。最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步解决了我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瓶颈制约问题——不断增加的后勤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的需求,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并不意味着这场改革经接近尾声,事实上改革正进入关键性的阶段。要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必须正视和解决以下难点问题。

(一)思想意识转变问题。由于我国高校后勤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行政性、福利性体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高校和后勤职工出现思想意识转变跟不上改革步伐的现象。我国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指出,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束缚了高校改革的步伐,对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留恋“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的旧格局,习惯于原有的模式等思想意识问题必须妥善解决。从高校的角度来说,一直主导后勤工作的高校面临“放权”的抉择时或多或少存在着不理解、不认同的心理,当改革进行到现阶段后,大部分的高校已经转变了这种错误的认识。但另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保守思想开始占据上风,其原因是高校主要将精力放在科研、教学上,对于后勤工作仅以满足教学和校园生活的最基本要求为标准,缺乏主动深化改革的意识和行动,很多高校抱着“先看看别人怎么样,再行动也不迟”的观望态度,致使改革步伐缓慢。从后勤职工的角度来说,在改革初期,后勤职工害怕改革后失去保障,面对市场竞争很多职工开始留恋“大锅饭”,还有些职工认为改革对高校后勤实体的服务质量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有的职工还将改革与赚钱划上了等号,错误地认为提供有偿后勤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经济上的利益,唯利是图,偏离了育人的轨道。实践证明,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发展得较快的高校后勤实体均有思想先行、动态思维等特点。如,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迅速转变思想观念,注重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转换,根据市场变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采取不同的战略思维,均已形成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公司,成为全国高校后勤改革的佼佼者。

(二)管理体制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将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等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意味着原高校后勤服务必须进行改革转制,形成一套新的管理体制。但目前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仍处于摸索阶段,出现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真正要实现将后勤服务完全划归后勤实体归口管理的目标仍待时日,将后勤职工从“学校事业人”变为“后勤企业人”的人事管理改革也有待深化。在当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甲方代表了高校,具体而言就是代表学校行使管理权的职能部门;乙方则代表从高校中分离、为高校提供服务的后勤实体。甲乙双方之间应该是一种目标一致、分工不同的平等协作的关系。然而目前甲乙双方关系不和谐的现象时有发生,双方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经营管理权和后勤实体的归属上。在现阶段,甲方超越其对乙方的监督权限直接插手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际上是剥夺了乙方的独立经营管理权,成为双方的矛盾导火索之一;而由于乙方的分离,甲方视乙方为“外人”、乙方对高校丧失归属感等,同样致使双方关系难以协调。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改革,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实质上仍然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高校习惯性地干涉后勤实体的具体工作,后勤实体也倾向于“先向学校请示”,结果导致管理混乱。

(三)资金来源问题。减员增效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之一,为此,国家和高校将逐年减少下拨到后勤实体的经费。但另一方面后勤的服务成本却因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后勤人员工资提升、物价上涨等原因呈上升趋势。长此以往,后勤实体将无可避免地需要面对资金缺乏的困境。目前,后勤资金匮乏问题已逐渐浮出水面,很多后勤实体因为资金问题对改革失去了信心,并对其本身能否在改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持怀疑态度。因此。及时填补后勤资金的巨大缺口,彻底解决后勤资金来源问题,直接关系到后勤实体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要巩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成果,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必须深入研究改革的难点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速推进高校社会化改革进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彻底转变与改革相抵触的思想观念。思想意识是行动的指导,在同等条件下,思想意识的差距将决定后勤改革效果的差距。在改革中无论是高校还是后勤实体,都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彻底转变与改革相抵触的思想观念。首先,要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后勤实体应以服务意识指导其日常工作,切勿偏离“育人”的轨道。其次,高校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完成从管理者、具体执行者到监督者的思想转变,既不能越权管理也不能将后勤实体简单推给社会,要积极配合、引导后勤实体,双方携手推进改革进程。最后,培养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彻底摆脱“大锅饭”的阴影,后勤职工要明确自己作为“后勤企业人”的定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市场的挑战。

(二)建立后勤实体的现代企业制度。解决后勤管理体制问题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取得新突破的关键,而其管理体制的最理想状态则是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后勤实体,建立后勤实体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清楚、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可理顺高校与后勤实体的产权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事企不分的问题,并且可以很好地界定学校和后勤的权利、责任、义务,彻底改变原来“学校只有权利,后勤只有义务”的局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之后,能使资产所有权、法人所有权、经营权实现三权分立,使后勤实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实体,使其利用社会资金办后勤合法化。此时,高校后勤才能真正走向社会并逐步实现社会化,同时也将甲乙方之间的矛盾消除于无形。对此,我们可借鉴国内高校的改革经验:华中科技大学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改革和发展战略中注重资源的整合,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该校后勤集团除承担本校数万师生的后勤服务外,还承包了其它企事业单位及武汉市20所中小学的食堂,开发了20家学生超市,服务人数达数万人,取得了显著的规模效应;而北京联合大学则采用区域联办的模式,组建了小营校区后勤服务公司,负责联大校部机关和五个学院的后勤服务,管理模式和体制从各个小型实体的分别运行模式变为整体规划、整体运作、规模经营的大型后勤实体,从校本部和旅游学院后勤系统的独立运行的体制转变为联合经营、资源共享、共同组建、统一管理、统一机制,有效推动了该校的后勤改革。

同时,高校还应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目前,我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正处于关键的过渡时期,在实践和探索中,我国建立起多种多样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归纳起来有依赖学校办后勤的依赖型模式、社会合作办后勤的合作型模式和校际问联合办后勤的联办型模式等三种主要类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也存在差异,这些客观情况决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摒弃“一刀切”的方式,而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和高校校情,选择适合本高校的改革模式,推进改革顺利开展。而且,改革的进程仍在推进,高校后勤改革模式还需在创新中发展、在实践中验证,以此保持改革的活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创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找到一条符合国情、切合校情的正确改革之路,最终实现后勤社会化的目标。

(三)借助社会力量,解决资金问题。要填补巨大的后勤资金缺口,光依靠高校和后勤实体的力量是不现实的,要保证后勤资金的来源,就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引入社会资金。由于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并不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利润相对较低,因而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小,很多投资者因“不知道资金能不能收回”的顾虑而对投资高校后勤持观望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入社会资金时,精心挑选项目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如绿化管理、物业管理等项目可以采取积极引进的态度,确保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好的效益。而且,还可以通过引进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刺激后勤实体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促使后勤实体改善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以此赢得市场。

总之,我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在继续,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变革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只有正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对症下药,才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