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地方高水平大学实施国际化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探索(二)
发布时间:2011-07-08    文章录入:    点击:[]

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是更好地服务地方的需要。与世界各国高校功能扩展的趋势一样,我国高校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由教学中心到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再到教学、科研和辐射高新技术为社会服务三个中心。地方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能够较好地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接轨,而服务地方又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的客观要求。北京市在2009年提出“要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我国除北京之外的其他城市虽然尚未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各地方国际合作、国际交流的需求不断增强。地方高校的服务面向决定着其人才培养必须与地方的功能定位相匹配,与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相适应。城市国际化需要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系统支撑,因此,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国际交流的机会,为地方经济和境外经济的相互交流创造平台和条件,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地方高校实施国际化的路径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非常丰富,至今虽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了论述。总体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该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手段,而非目标,是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培养出更多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通用知识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使命而实施的一种手段。那么地方高校实施国际化的路径有哪些呢?

一是办学理念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共享,更是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地方高校建设要立足自身实际,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把握机遇,谋划战略,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要正确处理好国际化和民族化、外向扩展和内部发展、学习借鉴和参与竞争等之间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长远规划相结合,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相结合。要使教职工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自觉地树立起国际意识,积极地投入到教育国际化实践中。

二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国际化包含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内容的国际化等诸多要素,而培养模式的革新是关键所在。我们应对重形式不重效果、重理论不重实践、重专业不重素质的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培养内容上,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育网容,加强国际性课程建设,引进国际通用的先进教材、开展国际问题研究等。

三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师资队伍国际化,要求教师除具有精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外,还要具有现代化意识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关注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及研究方法,更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触觉,具有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以及历史责任感。要让教师多参加国际合作活动,多进行学术和经验交流,真正做到“走出去”。还要注重“引进来”,从国外引进师资,加强本国的师资力量,使目前师资队伍真正成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同时,要提高管理和服务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使其管理服务能力不断适应高校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四是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是高校学术科研水平的一个标志。只有学术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才能得到国际认可;反过来,又能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快速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推进高校国际化应鼓励师生主持、策划、参与重大国际项目,支持教师出席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和支持院系主办国际学术论坛,提高师生在国际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要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地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著名企业的合作,参与国际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