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地方高水平大学实施国际化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探索(一)
发布时间:2011-07-08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3期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实践证明,人才尤其是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通用知识的高端人才是确保一国或一地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高校加快了国际化发展步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的近十年,各高校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少重点高校还把“世界一流”或“国际知名”作为发展目标。那么地方高校是否也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地方高校如何实施国际化发展路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实施国际化发展路径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大多数地方高校一般存在整体实力不强、核心竞争力较弱、办学国际化的思路不明确等问题,制约了发展。地方高校的国际化,不仅是地方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提升综合实力的需要。

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在论及“高等教育的功能”时指出,大学的第四项职能应当是国际合作。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制订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就明确提出采用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的教学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凿界级标准。日本则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韩国专门成立了21世纪委员会,把“努力提高和增强学生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和对各国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内一批重点大学在中国加入WTO后,也纷纷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基本人才培养观。可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发展全球化的需要,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融合于世界经济体系的能力越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就越大,同时对能够熟悉世界经济贸易、生产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就越大。从大学自身发展来说,大学的开放不仅仅是面向本国社会,而且面向整个国际社会,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全球化,已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当今世界形势一日千里,不进则退,地方高校在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同时还无时无刻不参与着国内外高校间的激烈竞争。高校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是核心竞争力,即高校通过投人各种资源而获得的产出物,包括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竞争要素的重组和战略整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构建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确定好战略定位,其战略定位的关键在于对办学方向、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学生培养模式以及科研领域进行调整,强化特色,发挥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此外,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国内所有高校包括重点高校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这不仅使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而且严重挤压了地方高校的发展空间。因此,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有持久的竞争优势,除强化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外,还需通过国际化与区域化、本土化的办学实践,不断拓展办学空间;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师生的跨文化国际视野,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