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规律促进高校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11-06-14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

【摘要】高校教学与科研有其内在规律性,既相对独立,又存在自然联系,相辅相成,且在相应的条件下可以更好地统一。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其内在规律性,可以促进高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的全面职能。

【关键词】教学 科研 相辅相成 高校职能 协调发展

 

对高校,对高校教师,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敏感尖锐的重大课题。两者的实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功能的实现及学校的发展。无疑,这一课题,也一定会在我们的学院引起深切的关注和探讨。

一、高校教学与科研既矛盾又统一

教学与科研,是涉及两方面不同领域的两种活动,本质相异但它们共存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又是高校服务同一目标的两项基本职能,它们的异中之同,又使得两者具有了辨证统一的关系。

1、教学与科研相对独立

教学,主要指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成果和经验心得,是教师传授与学生学习的一种双向互动的共同行为和过程。科研,主要指人们根据已经取得的知识及所具备的条件,去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获取或创造新的知识,是人们一种不含传授活动在内的根据已知探求未知而获取新知的独自行为和过程。

教学和科研在活动主体、活动方式、具体对象、活动目的及智力形态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质的不同。

这些异质性,使它们互为两项相对独立的活动。显而易见,若单独从事教学,或者单独从事科研,要顺应各自的逻辑取得优异成果,都绝非轻而易举之事,都需要活动主体具备相应基本条件,尤其要投人相当的时间与精力。然而,人的相关条件一般有异,不经过主观努力,往往难以事事适应。人的时间与精力更是有限的,多用于此,必然少用于彼。如果胶着在教学与科研异质的一面,将两者割裂而绝对地看,要使两者统一于同一活动主体身上,并求双优,当然存在困难与矛盾。何况教学与科研对活动主体所要求的性格特征有异(研究者爱独处,对外界压力和干扰反应冷淡;教师则喜群处,能积极反应并处理外界压力与干扰,乐于也善于同学生交流),评价和促进两者的激励机制也不尽一致(有关方面在处理活动主体的职称评定、资助奖励、终身职位时,虽然也要求教学水平及质量,但这种要求带有弹性,是软指标。所看重的往往是科研的数量与成果出版物的级别影响,因为,这些标志能迅速反应社会需要、个人提高及学校声望,增强吸引力。这种反差与倾斜直接导致教学对教师个人发展的影响不如科研大),这就会更加激化两者因异质而存在的矛盾。这亦是长期来关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讨论中,所持“零相关”与“负相关”两种观点的基本论据。

2、教学与科研存在自然联系

事实上,教学与科研还自然地存在诸多共性与联系,它们既相对独立又能辨证统一。双方的自然联系是产生关系的前提,不然,这一关系命题怎么会持续几个世纪直到当今呢?两者的自然联系表现在:①都以知识为基本对象;②都需要付出艰辛的智能劳动;③都贯穿求是求新的创造精神;④互有相对的源流联系等方面。教学与科研虽然属于两种异质的独立活动,但是,在作用于知识、高智能运作、开拓创新,尤其是相对互为源流等方面,又显示出诸多密切的自然联系,使得它们成为既各具个性、又自然相关的一对辨证统一体,构成在高校不可回避、常说常新的一个复杂而重大的关系课题。

3、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

教学与科研的自然联系,在适宜的条件之下,可以得到强化,促进双方充分展现各自特质,同时互相驱动、相辅相成。

(l)教学对科研的推动主要表现在:①教学为科研提供知识基础和人才资源;②教学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推动教师走向科研;③教学过程蕴含着对科研的促发作用等方面。

(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科研积极地推动教学改革;其二,科研是提高教师学养及学术水平的基本途径;

高校的教育质量,与教师的学养程度及学术水平直接相关。而提高教师学养及学术水平的基本途径,莫过于在进行教学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基于这一事实,高等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具有高水平科研的高校及教师,一般都是具有高质量教学的高校及教师。具体而言:

首先,教师通过探索未知的科研获取发展知识,就能将日益宽厚的学养及时转化为教材和教学内容,能从高层次统驭和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填密求是的科研实践,就会将逐渐养成的科学治学态度与学风,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将科研能力迁移为教学能力。这当然会更好保证学生能在教师丰富、精粹、生动、精辟、深人浅出的讲授中,学习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坚实又具前沿性的真知新知。

其次,教师贯穿在科研中的创造精神,有利于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性格才能培养性格”,只有教师是创造性人才,才能更好培养创造性人才;只有教师从事科研并有成果与经验,才具备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学术条件。教师在科研中所发扬的勇于并善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所赖以成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形象思维方式,都是大学生成长中极为宝贵的滋养。

再次,教师来自科研的宽厚的知识学养,必然会外显为对学生深具影响的一种特殊的学术品味及精神魅力,使其成为学生尊崇仿效的榜样。这种特有的潜移默化的“声望效应”,或说“隐性教育”,是高校促进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动力。

其三,科研作为高校重要功能从宏观上促进教学

必须看到,高校的科研,不仅仅作为促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而存在,更主要的,科研还是作为高校办学的重要功能而相对独立存在。高校的科研要向国家和社会提供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与软性智能,直接促进国家两个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同国外一样,我国高校也已成为与校外科研机构相比肩的重要科研基地,发挥着日益重大的科研功能作用,受到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显然,高校科研的功能作用,将为学校显著地赢得声望,增强学校吸引力,使学校科研同教学相结合的服务功能作用日益为社会认同与信赖,从而提高报考学生的素质层次,为学校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提供高素质的生源基础。同时,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会使学校及时获得相应经费;学校社会声望的提高,将进一步得到国家与社会的实际支持,加大对学校的投人,扩大科研合作,给予回馈资助,从而显性增强学校办学实力,用以提高教师待遇,加速实验设施二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育人硬件手段的改善与建设,对学校教学起到不可小视的促进作用。

因此,教学与科研,虽属于两类异质的独立活动。但是,两者之间又自然地存在诸多共性联系。在适宜的环境与有效的协调之下,它们的自然联系将会得到强化,使双方在辨证的统一之中,更好展现各自个性特质,充分发挥独有功能作用,围绕更高层次的同一目的,相辅相成,双翼齐飞。

二、教学与科研在相应条件下可以更好地统一

1、教学与科研可以统一于同一的活动主体

从职业特征与活动主体的一致性出发,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科研活动的主体是科学研究者。但是由于教学与科研又是两种存在诸多既有联系,可以也应该相辅相成的社会活动,因而,在相应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更好地辨证统一于同一的活动主体(或者教师、或者科研人员)身上而相得益彰的。

对于活动主体而言,这相应的条件主要是:(l)继承掌握了相当的系统知识和某方面专门知识;(2)主要从事教学或者科研,并对本职事业有不断追求;(3)把握了教学或者科研的基本规律,并有相应运作能力及体验;(4)了解教学与科研的个性及两者的既有内在联系。具备这些基本条件的任一活动主体,就可充分利用教学与科研的自然联系,将两者辨证地结合起来。

事实上,在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两个角色是互补的,一个教师可以在两个方面都取得成就。可以说,大凡优秀的教师可以也一般是优秀的研究者,而优秀的研究者,亦可以也一般会是优秀的教师。处于科学发展前列的一些国家,他们的科学优势,都是以大学为主要基地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的学术中心、著名科学家多数集中在大学里。据统计美国9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大学教授,德国50%的科研成果出自高校教授。在我国,高校真正优秀的教师也都同时进行着高水平的科研,料研院所的许多优秀研究者,亦愈来愈多地招收研究生,或者在高校兼职进行教学。

教学与科研在同一活动主体那里结合渗透、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在相当程度上,几乎成为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发展中的一种共同趋向与重要动力。

2、教学与科研在高校可以也必须得到辨证统一

高等学校主要以储存、传播已知,探求、创造新知来培育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提供有水平的科研成果,从而适应社会需要,推进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被誉为大学之父的英国教育家纽曼及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等都这样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大支柱,是大学永远追求的两大理想,大学就是教学与科研的存在物,两者在大学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就是说,在以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的高校内这两项相对独立的活动,是可以也是应该统一于高校适应并服务社会的特定职能之中,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这是因为高校更具备了促进它们更好辨证统一的条件与动力;

(l)高校具备教学与科研协调统一的基本条件

其一,高校是掌握知识运作知识的高级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储存知识、传授知识,培养新生代的高级知识人才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为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高校高度集中的知识分子及他们深厚拥有并积极生产知识的本能,为教学与科研这两项都只作用于知识的智能活动,必然地在高校这一环境中并行存在、获得发展,提供了丰映土壤和优越不过的前提条件。

其二,高校的驱新本质使得教学与科研能够更好地并行互济,相得益彰。高校要培育创新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就得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真知,适应发展需要的新知,这就要求拥有已知的教师,通过科研和教研去探求未知,拓展新知,深化已知,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学术引力,提高教学质量;从大学生角度看,他们则是教师引导下,面向未知,追求获取新知及进行新生代创新劳动的基础和能力。显然,深层次看,高校的教学活动,同探求未知,发展新知的科研活动一样,都贯穿着驱新、创新这一共性,而这种驱新创新特征,也正是高校的本质体现及追求目标。高校崇高的驱新、创新精神和氛围,使得教学与科研可以而且应该在高校结合存在,互济发展。

其三,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在高校会得到显著强化。在高校,最基本最常规的职能是广大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作为高校主体的教师与大学生的存在及他们互动的教学活动,构成高校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而高校的这一基本内涵与特征,也就成为有着诸多联系而潜在互相驱动和促进作用的教学与科研两项活动,要在高校并存并行,进而密切它们的自然联系,发挥并强化它们互相驱动互相促进的潜在作用。显然,高校这一独特优势,是科研必须进人高校与教学共存、共济、共同发展的又一基础条件。基于这一因素,美国的科学院只是负责学术指导的一种荣誉机构,基础研究的绝大多数工作在大学进行。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科学院)只设极少数独立研究所,绝大多数研究机构也都设在高校。俄罗斯虽然没有许多独立研究院、所,但也鼓励科研人员到高校兼课、带学生,高校学生去研究机构实习研究工作。我国与俄罗斯差不多,但更进一步,高校普遍设立相应领域的研究机构,与校外的科研院、所同时进行着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校外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不少在高校兼职教学,同时他们还向高校靠拢,普遍地招收研究生,把科研与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并行共济、共同促进的显著效应。

(2)高校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回顾世界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第一,教学与科研两者虽然属于目的与过程不同的两项活动,但并不存在根本矛盾。在很多时候的相应条件下,它们总会因割舍不断的联系而要相互结合。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传授和接受高深、系统学问的教学,本身就带有浓厚的科研性质;而探求发现新知的科研,本身也离不开构筑知识基础,提供人才资源的教学活动。只是后来,主要由于科学研究随着社会发展,日益独立和重要;加之教学方面未能相应作出协调反应时,两者的自然默契才失去平衡乃至消失。但是,这也并不意味双方就此永远分道扬镰,相反,一旦气候适宜,它们又重新联手,实现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

第二,科研与教学矛盾的每次激化,大都主要出于科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有了重要发展。19世纪末,科研从其古典意义转变为近代意义的时候,与教学的矛盾第一次激化;二战后,当高校服务观念强化,科研更加独立而重要时,与教学的矛盾再度激化起来。不过,深究一下就会发现,科学及其研究意义的转变,不就是科研的必然发展,最终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吗?高校服务观念的加强,不也正意味着高校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及服务社会的价值在强化吗?而大学的产生与存在正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更好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前提的。离开这一前提,要大学干什么?我们不能静止地固守早期大学的教学传统、大学理想,不加分析地坚守教学的理论性与完整性、科研仅是基础研究、科研的无功利性、以及学术自由与非社会干预等观念,而不承认科研历史性的分解、深化与交叉、综合的进化趋势以及由此对教学产生的内在推动作用,不承认科研日益增强的社会服务功能。这实际上有违高校必须知应社会需要运行的趋向,有违高校教学与科研必须协调并行,结合促进的内在规律,也是行不通的。

第三,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显而易见,因为两者的目的、过程及价值体现均有所不同。造成两者关系失衡、矛盾激化的诸多因素,在今天的条件下,还会不同程度地起作用,国外的高校已如前述。国内高校也大致如此,一方面,我国的多数高校,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调整,早已改变单一的教学功能及重教学、轻科研的状况,逐步加强了科研,形成了教学、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局面,办学实力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整体功能有了很大提高。当然,部分后起的院校,出于办学时间不长、人才资源不足、观念尚在转变等因素,这个问题正在解决之中;另一方面,随着科研地位的强化、对办学所起作用的迅速显现以及对科研功能价值的热烈倾斜,使得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也在我们的高校普遍存在。许多教师在现实面前放任应付教学天职,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科研,使教学受到严重冲击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以至下降,开始以另一极端割裂教学与科研的自然联系,激化了两者的矛盾。而当部分教师陷人科研误区,单为早出成果、获职职称与效益而浮躁地进行只求出版的“形式科研”或只求利益的“效益科研”时,科研的真正意义也就丧失了。这种科研与发现创新无关,对提高教师学养与学术水平无益,对加强科研、促进教学都有危害。这种状况尽管一直是许多高校致力解决的难题,但是它也已经或将会成为部分后起院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大困扰。

历史与现实表明,在高校,教学与科研可以也必然相辅相成,但必须是在相应条件下;两者潜在矛盾也不断显现以至激化,那也是在双方的共同主体让矛盾失调失控的时候。因此,顺应时势调整思想观念,实事求是进行改革调控,则是避免矛盾激化,协调两者健康运行的关键。

三、实事求是协调、促进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

1、正确认识发挥高校的全面职能

首先,高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她是储备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的社会分工,是适应社会生存与前进的需要的,也就是说高校是通过教学、科研两大基本职能活动,来培养创新性专门人才,提供有水平的研究成果,来应社会之需而服务社会的。这是我们高校教职员工都应该明确的高校全面的职能任务观念,亦是我们在各自具体的职能岗位上应该共同把握的办学之立足点和出发点。

2、保证教学、加强科研,更好发挥高校职能作用

教学,通过教育培育人才,这是高校本质特征的根本体现。在高校,教学及人才培养,是贯穿办学的主线过程,是维系支撑高校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功能,对高校教师则是一种天职。高校尤其是本科层次的院校,要立足教学,始终以教学为主旋律,抓紧包括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完善教学方法等基本环节的教学改革;要组织广大教师在教改过程中,注重通过教研及专业科研,提高学养及学术水平,促进教学水平及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建立教师学术假制度,保证相关教师在不误教学的同时,有更多时间潜心进行科研;要建立完善教学规范,严格管理,加强教学检查与评估,促进高水平、高职称的教师上教学一线,注重奖励优秀教学成果和优秀教师,从实质上确保教学的主线地位,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必须增强科研意识,立足实际加强科研,通过科研促进教学,通过科研促使教师拓展学术视野、跟上知识经济时代步伐,推出创新性科研成果,提升学术水平及办学实力,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全面办学功能。

3、创造条件,依靠教师提高科研水平

首先,要引导和推动教师树立并坚持科学的科学观与科研观。科学及科研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指导人们去正确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科学及科研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正确性,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揭示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以及认识正确与否可被验证的可检验性。从宏观看,科学及科研应该是一个无偶象、无禁区、无顶峰的“三无领域”。科学只务实求是,服从真理,对于成就卓著的前人,应予继承,同时站在前人的肩上,去探索更为高远的未知,发现新知;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及对事物的看法,可以被纳入认识视野;科研永无终结,没有坦途,没有捷径,科学的“天堂”是在“地狱”下边的,只有经过“地狱”方可能进人“天堂”的大门。

基于科学的科学观及科研观,我们首先就得坚持正确的科研目的、端正的科研态度及严谨的优良学风,遵循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研研究的规律,潜心、扎实地进行积累和钻研,要坐得住冷板凳,沉心静气;要站得了实验室,坚毅务实;要广搜资料信息,厚积薄发。当前,尤其是避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某些负面影响,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不搞只求出版的“形式科研”,不搞只求名利的“效益科研”,不搞拼凑名词概念、玄之又玄的“口袋科研”,保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奉献,真正严谨务实、创新前进。

其二,要注重确定科研方向,善于捕捉科研课题。作为科研主体,成功的关键之一还在于立足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专业领域,把握研究的主攻方向,捕捉适当的强攻课题,方向和目标明确,锲而不舍,步步为营,逐步深人,及时拓展。在确立和安排科研方向与课题及项目方面,大致有以下原则:

一是解释世界的课题与改造世界的课题并重,以改造世界的课题为主;二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以应用研究为主;三是历史研究与现实及未来研究并重;以现实及未来研究为主。

 一是自选。立足个人的学术积累和专业领域,顺应自己科研的自然拓展与深化趋势选择课题。也可以通过教学实践的触发或在资料、信息的积累梳理之中发现捕捉课题进行深人研究;二是申报。国家部门、省市地方每个时段、每年都会确立公布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基金项目,供研究者申报。这种通过竞争获取课题或项目的方式,是有相应水平或成果的研究者获取课题或项目的重要渠道;三是接受。地方、企业单位在与学校的合作中,会针对实情直接委托或提出某方面的课题或项目研究任务,让相关教师按要求实践;四是参与。校内或校外都会有研究者在完成课题或项目研究任务时,需要合作与配合。暂时还难以独立取得课题或项目的教师,要力争积极当好配角,合作进行其它课题或项目分支的科研工作。

 获取课研课题和项目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并注意提高自己的学养与水平,是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捕捉和获得科研课题与项目这一开展科研的前提条件的。在这方面,学校及主管部门要引导、提倡教师树立和坚持外向的科研意识,不要坐等,不要埋怨无人给自己科研课题或项目。应该立足自身,扩大视野,眼光向外,向社会、向实践去竞争获取科研课题或项目;同时要固定高校科研必须服务社会的需要及学校重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定位,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面向国家主要是地方去争取课题或项目,注重开展紧密结合实际的应用研究、咨询研究及开发研究,在政府、学校、科研及产、学、研的合作互动机制中,开展卓有成效的科研活动。

当然,学校也应设立自己的科研课题或项目。建立配套的课题或项目基金,执行目标与过程相结合的检查、验收制度,保证暂时难以向外争取课题或项目教师及科研人员,有机会进行科研,锻炼培养人才。

其三,要树立开放的科研观念。前面所说高校教师应眼光向外,面向社会和实践去竞争获取科研课题或项目的要求,就是开放的科研观念的一种体现。同时,开放的科研观念还贯穿在科研过程之中。科研中,要在潜心研究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科进展,广泛而及时地收集、积累最新的学术信息与资料,争取多参加校内外的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建立适当的学术交往渠道,保证自己能随时了解学科前沿态势,掌握学科发展动向,既避免因封闭而可能进行重复、无效果的弯路、错路,又能及时吸取学术滋养,开阔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跟上学科前沿,促进科研创新。

其四,下功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这是高校科础工作的基础工程,是提高科研水平、为教师科研创造条件、推进科研发展的实质措施。要积极根据办学需要引进人才,同时下功夫培养青年后备学术骨干及学科带头人,设立人才培养基金支撑人才工程计划的滚动实施,以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强化特色学科,抓住学科交叉中的生长点培植新学科,形成更多一些的善于进行科研及教学、能出成果的科研基地。要鼓励高水平的科研教师走上教学一线,既加强教学,又在教学过程中获取深人开展科研的启发;要在促进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同时,注意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检验、完善科研成果,促进新的科研进程。

要注重加强学术交流,送教师外出访问、交流,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讲演,有计划地组织或主办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活动,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品味,创造适宜科研也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条件与环境。

4、区别对待地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宏观上讲,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必须并行结合、相辅相成。但是,高校之间及高校内部,在教育层次、学校特征及教师任务、学科性质等基本方面存在客观,因此,要根据这些基本因素的定位,有针对性地从双方比重与成果体现角度,提出教学与科研的相应要求,实事求是,区别对待也推动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健康发展。

应按教育层次的不同对应处理。高校的教育层次大致分为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每个层次教育中教学与研究的要求应该不一样。一般说来,层次由低到高,研究的比重由小到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应强调加强研究,而且是高层次的教学与高水平的研究相结合。愈是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高校及教师,研究能力应该愈强,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应该愈重,反之亦然。

应按学科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对应处理。大体而言,从科研的课题选取、手段运用、成果产出以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等基本环节看,文科学科及专业比之理科,要相对容易,迅速一些;应用性学科及专业如文科的社会科学、理科的工学,又显得比基础性学科及专业如文科人文科、理科数理科学要相对容易、迅速一些。因此,高校要加强科研,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必须考虑不同学科及专业的具体情况,提出对应的要求与标准,有所区别地进行调控。

应按教师主要任务的不同对应要求。在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能范围内,高校的教师一般分为专职教学人员与专职科研人员。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应该固定他们的基本任务,运用不同标准,提出不同要求。对专职教学人员,应强调教学,兼顾科研;对专职科研人员,应强调科研,兼顾教学。

应按所授课程的性质不同对应要求。高校担任基础课、公共课的教师,要长期稳定、反复地讲授同一教学内容,课时量大,任务繁重,需要投人大量精力与时间,主要通过教研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因而对他们的要求应与对讲授专业课、选修课的教师有区别,应看重评价其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而不宜过于强求专业科研方面的表现。

5、进行积极的宏观管理与政策协调

高校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屡的政策制度很多,但更带引导性的主要是奖励政策与职称评审制度。

奖励政策,既在如何奖励,更在奖励什么、为什么奖励。既在物质奖励,更在精神奖励,激发热情与活力,譬如,为保证教学,加强科研,不致形成两者关系失衡、最终都受到制约的局面,可将学校郑重设置的“优秀教师”或者“知名教授”的荣誉称号,大致等量、平衡地统一授于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学校既评审“优秀科研成果奖”,也评审“优秀教学成果奖”,给予它们大致相当的地位与奖励。

职称评聘制度,在高校具有极强的导向性。为了发挥职评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正面调控作用,可以先设置教师统一参评的资格条件,并强调其中的硬性条件之一,即参评教师在任职期间必须完成的基本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再根据实际情况,将参评教师划分为侧重教学型、侧重科研型、教学与科研并重型三种类型,并分别设置主要在教学或科研工作量,成果的形态与质量及数量均有所区别的参评资格标准,让教师择类申报,在可比情况下参评竞争,避免一刀切所造成的倚轻倚重的负面影响。同时,评审中不可忽视对易被忽略的长期稳定在公共课、基础课岗位的教师,有所倾斜,可在评审的总指标中提出少量指标,让他们按相应标准参评。

当然,就保证教学、加强科研,协调两者关系而言,还有一些手段。只要我们始终象这样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把握并遵循高校办学规律及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功能的内在逻辑与它们三位一体的辩证关系,立足学校定位与校情,通过改革加强宏观管理与适时调控,就一定能不断促进教学、科研与服务三大职能活动在动态之中获得在更高层次的协调。推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的全面职能作用。

作者:张清明  原武汉大学副校长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