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以“产学研”战略实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1-06-13    文章录入:    点击:[]

来   源:《中国高等教育》 2010年第1期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那些源于行业管理,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学校所在省区市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这些高校大多由行业性较强的单科院校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如何获得原行业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实现既服务于行业系统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已成为这些高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西南石油大学作为一所划转地方行业高校,积极探索和建立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部门联系合作的新机制,全面实施“产学研”联盟战略,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行业高校应我国工业化发展需要而设立并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各自所属的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但随着隶属关系的变化,学校在发展中出现了学校依托行业发展与行业部门支持指导学校发展机制缺失的矛盾。

行业高校“特色在于行业”,特色是优势,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是行业特色高校正确定位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但是,随着行业高校与行业部门行政管理关系的断裂,尽管教育部和行业管理部门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但由于缺乏正规的学术、科研的指导、联系和经费落实渠道,难以实施实质性的共建措施。在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部门联系合作新机制未有效建立之前,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困难重重。

对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来说,由于已划转为以省区市管理为主,上述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同时,划转地方高校既要服务于行业发展,又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必然要从较为单一的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发展为多种学科专业。学校在2000年由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转四川省管理后,新增了30多个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由行业性较强的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以石油天然气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特色学科专业与其他多种学科专业如何协调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特色优势学科专业被弱化,学校将失去行业特色,变成一所普通的地方高校;其他多种学科专业得不到有效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新的历史时期,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学科仍然是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的主要阵地,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部门建立联系合作的新机制,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随着隶属关系的变化,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关系被割断,双方的关系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之下,联系合作的基础应建立在市场机制之上。因此,建立新的联系与合作机制,绝不是要回到过去行业部门办高校的老路上。有专家学者指出,应由国家层面建立政策机制,实施积极的政策引导,从制度上建立行业管理部门支持原行业部属高校发展的新机制,畅通原行业部属高校服务行业、为行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科技支撑的渠道。即便如此,国家政策也不能背离市场机制。作为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应及时认清并主动适应自身与行业部门由行政联系机制到市场调节机制的变化,认真研究自身发展与行业系统的特殊关系,建立基于市场机制的“开放、互补、互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在高等教育领域更多是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在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战略视野下,“产学研合作”不仅仅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学校与行业部门在企业生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建立广泛的、紧密的合作关系,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重要支撑,同时在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行业部门的支持。

我们知道,行业特色高校原属行业办学,因管理体制的变化而从行业中分离出来,与行业在发展中保持了密切的血脉联系。在新的历史时期,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学科仍然是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的主要阵地,同时,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更离不开行业部门的支持和指导。高校和行业在企业生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结合的天然基础,具有实现“产学研”合作的特殊优势。因此,实施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建立牢固互利的产学研联盟,是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要在学校战略中体现这一目标任务,并围绕这一目标任务不断探索与实践。

三、全面实施“产学研”联盟战略,实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主动契合行业发展战略,科学制定“产学研”联盟方略,在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企业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探索建立高校与行业之间长期稳定、双赢的联系机制,实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共建特色优势学科群

学科是学校发展的龙头,拥有一批行业特色学科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与一般高校最重要的区别。要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关注行业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重点建设特色学科群和特色学科基础研究基地,在一批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方向上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同时,行业特色学科是行业部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学校应加强与行业部门、协会、学会和原行业科研院所在承担科研任务、培养研究生、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共建行业特色优势学科的新途径。

地方行业高校应主动积极寻找和建立学科共建途径和平台,可联合行业部门共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行业重点学科,力争行业支持,培育国家重点学科;大力发展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学位、交叉学科,拓展服务行业领域。在西南石油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以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国家战略性需求为牵引,主动契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集中优势、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使服务于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干学科保持领先水平,建成了石油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群,为学校与行业部门在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的合作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等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中,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工作,先后与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博士后工作站、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博士后工作站、中国海洋石油博士后工作站等20个石油部门和企业签订了博士后联合培养协议;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下,自主设置了油气田材料与应用、石油工程计算技术、石油矿场机械、石油工程管理等9个二级学科交叉学科,拓宽了学科专业领域。

2.融入国家、行业和区域创新体系,联合开展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

行业特色高校是行业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对于石油行业特色高校来说,学校所在省市和区域往往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重要地区,是行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因此,应积极与产业部门和重点企业合作建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与成果推广、实验条件、检测检验、技术标准等科技发展平台和创新平台,形成完备的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服务体系。

在具体的操作上,行业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特色,依托行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畅通和拓宽介入行业科研项目、工程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实施的渠道,与行业大力开展科研合作,共同攻关行业类重大项目;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使重大需求与共性、关键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走以重大需求牵动科技发展的道路,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探索为行业服务的新路子。在西南石油大学创新平台建设中,学校依托行业建有“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发展研究中心和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在提高深探井、复杂井钻井成功率、储层保护、欠平衡钻井(尤其气体钻井)、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复杂油气层压裂酸化、天然气开发开采和新型油田化学剂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系列特色技术,在服务于国民需要、推动石油与天然气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家石油天然气工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近年来,学校年均科研到款经费超过2亿;2008年,学校与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请立项国家重大专项——“塔里木盆地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勘探开发示范工程”项目获得通过,为学校融入国家和行业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3.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联合培养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与行业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合作,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行业主管部门熟知本行业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趋势,能够结合行业发展目标,为行业特色高校提出切实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可建立“油地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共同研究和解决有关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畅通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及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渠道,在行业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和本科专业建设得到及时的宏观指导和支持,全面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行业特色高校应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及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有效机制,与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建设精品教材和课程,共建一批产学研基地;建立学生到行业部门和生产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与行业部门在实践实习等教学环节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培养工作。同时,学校应在行业紧缺人才培养方面与行业部门开展联合培养,在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方面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在西南石油大学的人才培养中,学校为满足行业部门对一些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企业单位提出需求计划的情况下,制定(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合作培养协议,2005年以来实行校企合作培养入学生数达1000多人;适应石油工业积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发展战略,实施石油工程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在国际石油行业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目前,石油工程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已在石油行业产生影响,许多石油公司委托学校培养不同语种的国际合作人才。

4.探索野外科研、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新机制,共享行业教学资源

学校在划转地方管理以前,石油行业系统管理部门每年以行政指令给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下派实习教学任务,实习基地建设得到行业广泛支持。在隶属关系变化后,由于学校和行业行政关系的断裂,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行业对生产安全的特殊要求,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得到行业部门的积极支持,实习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根本保证。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积极探索野外科研、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新机制,恢复和重建与行业部门的合作关系,共享行业工程示范基地、科技推广基地、行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资源,建设一批满足学校教育科研要求的科研、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划转地方前仅有16个专业,每个年级不到1000人,实习经费、实习地点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统一协调安排,学校只需提供每年有哪些专业多少学生需要实习,总公司将实习任务以文件的方式下发到相关油田,油田则按文件执行学校的实习任务。学校划转地方后,解除了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学生实习实训不再由行政命令安排,企业单位对接受学生认为是高校“求”自己,是否接受往往看“关系”,即便是接收学生实习实践,真正能安排学生上岗并进行认真指导的单位也不多。在这种社会对高校实践教学支持机制的背景下,学校通过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培训在职人员、联合培养研究生、与企业共建共享实验室、联合攻关等形式,与行业部门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与地方企业逐步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近几年学校与近200多家油田企业单位和地方企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联合办学协议,促成了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订共建西南石油大学的协议,这些协议的签订为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问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5.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形成高校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

优秀的行业人才是行业特色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行业高校应围绕新时期社会和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营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探索创新团队的培育机制,造就学科优秀人才和科研领军人物,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和输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加强与行业的人才双向交流,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产学研”合作办学作为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应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得以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全面实施。在西南石油大学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学校主动契合行业发展战略,实施“产学研”联盟方略,致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形成了以工为主,以石油天然气为特色和优势,多种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人才市场要求,继续保持石油行业的高就业率,在地方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当然,服务行业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服务地方,服务地方和服务行业是体制划转后行业特色高校办学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强调服务行业的同时,也要防止服务地方的意识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