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在复杂社会形势下创新高校管理
发布时间:2012-01-06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05-30

我们党今天所面临的复杂形势是任何时期都没有经历过的。主要是四大社会影响:世界格局加快转换、社会经济急剧转型、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获取渠道多元,以及四大环境考验: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这些都对创新高校管理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年在东欧、中亚、中东地区进行的所谓“颜色革命”提醒我们,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的场所,同样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交锋和较量的主要阵地,是各种势力争夺我们民族未来的主要战场。从目前高校的情况看,虽然局势稳定,但是潜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各种安全隐患仍然不少。我们要清醒认识高校面临的严峻复杂的社会形势,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以人为本是创新高校管理的核心理念。教育是最具人类良心的事业,是人类最纯洁最壮美的事业。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崇高。教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去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去教训,教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创新高校管理,推进高校和谐稳定,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就是育人首位。现代大学教育功能与传统相比有了很大拓展。高校很容易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功能中忽视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育人。现在的高校育人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人们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GDP崇拜”,就是学位点、重点学科、科研经费、科研获奖等,领导和教师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对教学缺乏投入,对育人缺乏热情。

以学生为本的目标,就是终身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公平惠及所有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终身发展的目标,体现了教育面向学生个体与面向学生群体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对学生眼前负责与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高度统一。

以学生为本的本质,就是学生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把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是行为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是生命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主体,把知识传授与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生是发展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自主发展的发展主体,把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本的灵魂,就是热爱学生。大爱是教育的灵魂,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有位教育专家把教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好人”,问寒问暖,爱生如子;第二层次是“能人”,讲课精彩,天衣无缝;第三层次是“有理念的人”,提供指引,真正服务。实践证明,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良好的教师在解惑,优秀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教育要以大爱之魂,教师要以大爱之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就是引导服务。建立健全学生服务体系:一是学业发展服务体系,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会自主学习、有效学习;二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学生作好就业准备;三是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四是困难资助服务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五是素质拓展服务体系,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六是思想教育服务体系,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高校是意识形态最活跃、最敏感的地方,要深入研究如何使先进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在包容中实现引领,在共存中巩固主导。

高校始终是意识形态最活跃、最敏感的地方,是多元文化的集散地,是思想文化交锋的最前沿,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重要目标。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师生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高校思想文化思潮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既有主流意识形态,也有非主流意识形态,还有处于中间状态的意识形态,甚至也有反主流的意识形态。我们要深入研究回答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使先进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在包容中实现引领,在共存中巩固主导。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特殊的复杂性。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手法,就是混淆视听、搞乱思想,把个别问题扩大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最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高校里,往往学术问题与意识形态问题交织,学校内部问题与社会问题交织,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正确的改革方向与不完善的实施过程交织,正当的利益诉求与不理性的表达方式交织。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研究和把握意识形态发展趋势、特征、性质和传播特点,掌握境内外敌对势力运用意识形态进行西化分化的动向,提高识别力和应对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理直气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一元引导多元。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宣传有要求。

推进创新管理与和谐稳定统一

和谐稳定并非就是“你好我好”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而是一种协调、平衡、有序的发展态势。

高校和谐稳定,必须实现和谐稳定与创新管理的统一。和谐稳定与创新管理既相互对立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和谐就是动态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化中的统一。其重要特点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谐稳定就是要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建立秩序,维护公平,保持平衡。与之相反,创新就是终点的超越、平衡的打破、动态的延伸、高度的提升。其重要特点是敢想敢为,敢于超越。创新管理就是要冲破传统,打破平衡,超越现状,效率至上。在高校和谐稳定建设中,实现两者结合的关键点,是和谐稳定的平衡机制与创新管理的动力机制有机统一。

和谐稳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在创新管理中利用矛盾,在化解矛盾中促进和谐。现在高校有四类矛盾最突出:发展中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规模形态与质量功能的矛盾;办学方向中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一元的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选择的矛盾;管理中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规范管理与充分发扬民主的矛盾;学校各类主体之间矛盾,集中体现在干群矛盾、师生矛盾和教师中不同群体间的矛盾。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矛盾就是差异。我们要善于驾驭矛盾、控制矛盾和化解矛盾,在指导思想上承认和尊重差异,在学校氛围上宽容和包容差异,在教育工作上规范和整合差异,在和谐稳定上引导和控制差异。

和谐稳定不是没有差异,而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有差异才能互补,才能百花齐放,做到和而不同。和谐稳定并非就是“你好我好”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而是一种协调、平衡、有序的发展态势,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以及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等。

比如,在领导班子成员中,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些差异可以使领导班子结构比较合理,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工作推进更加有力。领导的水平不在于消除异己,消灭不同,而在于能够求同存异,殊途同归。领导的责任就是通过不同意见的沟通和协调,求得共识。

和谐稳定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在创新管理中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和谐与传统社会的和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必定是在创新中实现的,是在新陈代谢中实现的。每一次创新,都可能会带来局部的不稳定,但创新后会实现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和谐。停止发展脚步来谋求和谐,只能是局部的和谐、暂时的和谐、表面的和谐。这种和谐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和谐稳定不是不要制度约束,而是要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保持高校和谐稳定,需要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高校管理机制。加强源头治理,更加注重制度建设,防止或减少问题的产生;加强动态管理,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协商,满足师生合理要求;加强应急处置,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稳定现场没有余地,处置越快,出手越果断,付出的代价越小。创新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化解消极因素,确保高校稳定。

【作者简介:田建国  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