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11-28-19
纵观全球,随着技术创新的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代创新已经打破以往“点对点”式的传统模式,呈现出网络化、多角色、开放性的特征,协同创新成为世界科技发展一大趋势。环顾国内,我国当前的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领域依然存在条块分割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阻碍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从行业特色型大学自身看,作为我国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多年以来,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距离成为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开展协同创新,既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要求,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现实需要。
高校协同创新关键何在
利益分割和条块分割往往是制约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高校要认清自己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妥善处理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关系。
协同创新主要是围绕创新的目标,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多种创新因素积极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协同创新不同于产学研合作,两者在实现目标、合作方式、辐射范围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简单地说,产学研合作是开展协同创新的一种模式,可称之产学研协同创新。我们所讲的协同创新更加强调打破行业、领域、地域的壁垒,组织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等多种创新力量通过协同配合,开展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的立体式、网络式的全新合作创新模式。
根据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往的经验,利益分割和条块分割问题往往是制约协同创新的两大关键因素。能否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协同创新的最终效果。对高校来说,一定要认清自己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妥善处理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关系。一方面,要有长远眼光,不要过多地与其它协同方特别是企业争夺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应把重点放在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上;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在搭建交流平台、开放实验资源等方面多出一点力、多尽一份责,为开展协同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一项协同创新项目,能否完成既定任务、达到既定目标、保证创新质量,关键在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和科学合理的组织模式。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参加协同创新的单位大多都在行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参与协同的人员也都是领域内的专家。如果没有实力派的领军人物来主持协同很难让参与者信服,容易造成方案难以得到普遍认同,通过的方案难以贯彻落实的结果。所以选拔合适的领军人物至关重要。同时,协同创新的效能如何,与科学合理的运行组织模式息息相关,其关键是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真正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使资源按照科研规律在协同群体里无障碍的流动,使参与协同的人员充分释放各自的活力,从而产生高水平的成果。
行业特色大学应发挥优势
行业特色型高校以往参与协同创新的多,引领协同创新的少,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能够主导协同创新进程的战略科学家。
协同创新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行业特色型大学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探索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协同创新的新路来。
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积极主动开展协同创新。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处于行业领域的领头地位,发挥着引领作用。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协同创新,首先就要从自身特色优势出发,在解决关系行业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方面发展关键作用,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支撑和引领。中国石油大学长期坚持面向石油石化行业办学,在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学校把解决石油石化行业关键技术难题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先后承担多项相关重大科研项目。例如,由学校牵头,与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10所知名高校联合开展的“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项目,通过协同、持续攻关,形成了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部分研究成果已投入生产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控水挖潜配套技术、二类油层聚驱开发技术及复合驱油技术,为大庆油田4000万吨原油持续稳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转变科研工作组织模式,为推进协同创新打好基础。目前,很多高校都是以课题组、实验室为单位来组织开展科研工作,这种“手工作坊”式的科研工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要全力推进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高校必须彻底转变封闭的科研工作理念,从学校内部整合科研力量,为开展协同创新打好基础。首先,要整合学科建设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其次,要整合科研资源,统筹协调不同科研群体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科研平台、科研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效益,调动每个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其次,要整合科研队伍,要打破以往学科专业领域或组织机构边界的限制,加强不同学科和平台间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形成“分能相互填补支撑,聚能承担重大项目”工作格局。
积极培育战略科学家,争取在协同创新中的主动地位。行业特色型高校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战略科学家,才有可能在未来协同创新中争取到主动地位。以往,行业特色型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多,引领协同创新的少,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能够主导协同创新进程的战略科学家。要摆脱这种在协同创新中的不利地位,就要占据主导地位,其核心就是拥有该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当然,培育战略科学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培育。要着力打造并利用各种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平台,选拔具有潜力的科技人才实施重点培育,促使其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不断提升;要加大力度支持其申请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充分放权,使其在科研管理实践中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要打通各种渠道,充分发挥其在国家、区域和学校等层面重大科技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其不断提升研究视野和战略眼光。
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不断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产学研合作办学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特色和优势,新时期要继续坚持,并要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扩大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特别是要在继续坚持主动服务行业发展的同时,选好契合点和切入点,积极主动地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大力推进开放办学,为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协同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开放,这要求参与各方密切配合,共享资源和成果。但由于组织边界的限制,不仅每个单位之间难以实现共享,即便是高校内部也存在着一定条块分割的现象。大力推进开放办学,正是破解这种条块分割最行之有效的途径。高校要不断深化开放的办学理念,以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要进一步加强国与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尤其是要吸引国际一流的学术大师和科技专家来校开展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开放办学的层次和水平,这是我们成为引领和主导国际科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中心的必由之路。
协同创新须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协同创新的指导、管理,特别是要在整体设计、运行机制、评价监督、组织管理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协同创新需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多种创新力量的协同参与,所以要保证协同创新的有序开展,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协同创新的指导、管理,特别是要在整体设计、运行机制、评价监督、组织管理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顶层设计,把协同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级政府分别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整合他们的力量,开展协同创新,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所以必须把协同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对此,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又要坚持政府宏观调控功能;既要充分激励各种创新力量自身活力,又要服务国家目标战略和社会需要。
完善体制机制,让参与协同创新各方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一是要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就是要解决好“不愿协同”的问题,要明确参与各方的职权以及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建议国家研究制定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法律法规,以立法形式保证各方利益,同时要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参与各方和成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要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就是要解决好“协同效能”的问题,关键在于领军任务和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运行模式,特别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条块分割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评价监督机制,要以创新质量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实效为导向建立健全协同创新的评价机制,同时要对不同研究类型、不同模式的协同创新建立相应的评价方式,如对侧重基础研究的项目,更多的要从学术价值上进行评价,而对侧重解决行业核心共性技术难题的项目,要更多的从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产生经济效益方面进行考量。
加强组织管理,为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给予大力支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需要国家在项目、平台、经费、组织、评价、监督等方面的支持。重点在四方面:一是要加大对协同创新的经费投入,充分调动各种创新力量以及创新各自的积极性,保证协同创新的积极开展。二是要继续加大对特色优势学科支持力度,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培育高水平战略科学家创造条件。三是要加强对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重点是要做好宏观设计、质量监控、评价监督等工作。四是要鼓励高校自发开展协同创新,既是要针对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问题,在国家层面组织立项,给予重点支持建设,也要对高校在协同创新方面所做出的突出成绩进行奖励,使协同创新逐渐成为高校的自发行为。
改善外部环境,积极营造开展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加强宣传,积极倡导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特别是要尊重科学家的劳动创造,切实从价值实现、事业发展、利益分配等方面关心他们。要加强对协同创新的指导,希望建立相关的组织或机构,帮助学校协调外部关系,处理协同创新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建立利于开展协同创新的共享和交流平台,一方面是可适当整合部分高校科研资源,建立面向高校的资源共享平台,另一方面是通过适当方式整合行业或区域的相关科研资源,建立面向行业或区域发展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使科研资源得到共享,促进协同创新的开展。要加强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为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张来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