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1-09-30
使志愿服务成为实践育人重要途径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杜慧芳
近年来,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顶层设计,使志愿服务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我们把志愿精神的培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明确工作机制。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会同文明办、团市委等有关部门成立工作联盟,制定了实施意见;规范招募和注册管理程序,建立网上管理平台和资料库,进行志愿服务认证;成立了培训基地;完善激励机制,把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评优评奖体系。完善保障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加大投入,提供工作条件和保障;为志愿者购买保险,实现了学生志愿服务意外人身保险的全覆盖。构建评估研究机制。成立志愿者工作研究中心,为志愿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推动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
第二,打造品牌,使志愿服务成为实践育人的展示舞台。
我们努力搭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各种平台,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实现思想成长、全面发展。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大学生参与上海科技馆志愿服务已10多年,365天每天有大学生志愿讲解,形成了基地、岗位、项目、活动“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组织文化志愿者多次赴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进行交流和演出,在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增强大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构建志愿服务基地。建立了复旦大学等13个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志愿服务基地,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空间和层次。开展特色志愿服务。鼓励各高校开展特色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上海海洋大学在居民社区开设科学商店,普及科学知识,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第三,加强宣传,使志愿服务成为实践育人的有效课堂。
我们广泛宣传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使做一名志愿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
打造“海宝一代”,弘扬世博志愿精神。充分运用上海世博会的契机,打造志愿精神,使“海宝一代”真正成为世博精神和文化的传播者、志愿服务理念的践行者、国家和城市形象的代表者。树立优秀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开展向典型学习宣传活动,发挥优秀典型的教育、示范和引领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孙雅艳赴云南支教资助3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物品价值达13万多元,通信达2000多封。创新宣传载体,扩大志愿服务影响。通过出版工作专著、建立博客、召开论坛、拍摄纪录片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志愿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浓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