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11-12-13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

【摘 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是改革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制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因素,提出并探讨了一级学科培养模式、跨学科门类培养模式、研究团队培养模式、个性化培养模式等四种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

【关键词】: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

大工业生产和社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发展,并在20世纪中期形成了新的学科领域——跨学科学(Interdisciplinology)。跨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体现出当今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不考虑、制订各学科和各技术相互配合的总体计划,所有当今重大问题都不可能得到圆满解决”的客观现实,也体现出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对其他层次的教育有着带动和引领的作用,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主要际志,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融合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新需要,都要求进一步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模式改革,促进科技社会发展与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为提升自主创新和区域发展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在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和教学条件组合形式进行改革,通过探索跨学科培养模式,应对跨学科发展带来的挑战,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解决社会发展中复合型创新人才不足的瓶颈,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逐步开展了对研究生进行跨学科培养的探索。北京大学成立了生物医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并于2001年开展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物理、生物、化学跨学科领域培养研究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整体而言,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跨学科培养仍停留在形式重于内容、理论多于实践的阶段,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因素:跨学科培养仍未得到应有重视

由于长期以来的认知惯性,单科学科培养依然是研究生教育的绝对主题,对如何具体开展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还比较缺乏:此外,由于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容还没有纳入高校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加强单科学科的纵深发展、进行单科学科建设一直是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以课程设置为例,高校一般很少设立学科跨度大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也很少开设融合学科视野、传授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学科课程。学院与学院之间在进行跨学院、跨学科开课、选课上缺乏协作的积极性,学校层面也没有整体的培养应对方案协调学科或学院之间的跨学科或跨学院开课、选课问题。

2.制度因素:过于规范的培养框架导致体系僵化       

不同的教育机构具有不同特点,一些学校拥有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与专业,但囿于固定培养制度和教学计划的藩篱,难以形成特色或优势学科主导下的跨学科培养方案,不利于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究其原因,跨学科培养并不是要求学生等量掌握交叉学科中各学科的知识,通晓各学科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某一学科为主导,学习和使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同的高校拥有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优势,跨学科平台建设与跨学科教学的实施应主要依托某一重点实验室或某一优势学科开展。但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可能由于环境或学科自身的原因,在优势/重点学科——一般学科——门类欠齐全学科之间发生变化,如果过于重视现有框架内培养制度和教学计划的稳定性,就容易使整个培养体系走向僵化,不仅没有促进优势学科的发展,也难以培养出既富有特色,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个体因素:导师与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由于导师一般长期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学科研究范围比较集中,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动态把握不够,使跨学科培养在导师层面遭遇了瓶颈。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导师拥有跨学科研究的旨趣要先行。它要求导师拥有相关交叉学科知识背景,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研究方法,经常参与跨学科学术交流,积极进行跨学科建设和跨学科项目研究能够引导研究生实质性的参与到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中。

另一方面,中学学习阶段的文理分科使不少青年学生学科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进人大学本科学习阶段,绝大多数高校从大一就直接细分专业,使学生的学科视野进一步缩小。长期的单科式小专业教育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兴趣与冲动。这一点也是在研究生教育中开展跨学科培养必须面对的顽症。

二、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具体模式

发挥学科、专生特色与优势,融合多学科视野,全面调动研究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沟通协作意识,促进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大趋势。笔者认为,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可采用一级学科培养模式、跨学科门类培养模式、研究团队培养模式、个性化培养模式等模式具体展开。

1.一级学科培葬曩式

一级学科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促使学科、专量方向与内容发生一定的扩散和迁移,即在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间或同一学科、专业下的不同研究方向之间形成学科、专业的扩散和迁移。其目标是使研究生在具有精深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利用所属一级学科下其他二级学科或其其他专业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本学科、本专生的闩题。

20世纪88年代以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的本质变化决定了学科、专业必须不断进行动态调整。特别是在统一计划分配模式逐步转向市场供求互动模式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科意识,淡化专业门类,通过学科、专业的逐渐扩散与迁移使研究生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我国高等教育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等12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又下设若干二级学科,如数学下设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之间又下设若干研究方向。过于强调各学科间的独立性,忽视学科间的关联性,甚至是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下的各研究方向之间也相隔离,就会阻碍学生对所属一级学科知识的综合掌握,不利于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跨学科培养过程中,既要让学生进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还要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将专业知识学习扩展为学科知识学习,实现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交叉与互融。通过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突破专业本身固有的思维模式,激发新思想,使学生不断开展创新性与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2.跨学科门类培养模式

跨学科门类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突破传统组织模式,形成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交流。在充分发挥本门类科优势的前提下,利用多门类学科方法进行专业知识和思维方法互补,利用综合性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本专业或本学科问题,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门类学科与自然科学门类学科的交叉。

单学科门类培养方式能有效地保障各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但科学技术的细分在推动学科、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科学探索的范围,使科学技术活动具有了这样的特征: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都在各自狭窄知识领域的周围筑起一道难以横向沟通的屏障,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野尤为明显,尤难逾越。在学科互补与整合过程中的扬弃与前进、继承与创新,无疑会使学与专业的发展保持优势并独具特色;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注重多学科文化的融人,也将使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更为宽阔的视野和广博的思想。

跨学科门类的培养模式,在不改变现有学院设置和学科分野的情况下,通过以某一学科为主,兼顾交叉学科,授予体现学生跨学科学术水平的学位,既促进各学科的交叉发展,催生新兴学科的诞生。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的人才力量,也使跨学科培养从理念层面转向现实的学位设置,提升跨学科培养的层次和高度,保障跨学科培养的逐步推行。

3.研究团队培养模式

研究团队培养模式是指以目标任务为导向,由各相关学科研究生组成协作团体,研究生个体间约定并遵守明确的协作意愿与协作方式,团队成员通过学术思想上的交流、学科方法的互补、专业领域知识的融合等,通过团队学习不断内聚团队愿景,从而创造性地完成目标任务。

诺贝尔曾指出:各种学科领域彼此之同是有内在联系的,为解决某一科学领域问题,应借助于其它有关科学知识。现代科学研究往往需要集体协同来完成,即通过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交叉和人员合作完成既定任务目标。尽管不同学科、专业在知识结构、研究重点等方面差异很大,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凝聚多学科力量来解决科学问题,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的协作精神与自我管理意识,对于突破单学科的固有思维模式、产生新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造潜力也是非常有利的。研究团队的培养模式以多学科融合创新为其内在价值氛围导向,在培养运转中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团队目标、学科交流对团队成员的驱动力。在如此的组织氛围、组织性学习训练中可有效将外在学术研究压力内化为团队成员所共有的内在意愿,孕育出相当的创造力。此外,在团队学习、团队培养的过程中亦更能使广大研究生进一步养成深入钻研、持之以恒的学术品格。

在研究团队培养模式下,学校可以依托优势学科或重点实验室,构建交叉学科实验平台或启动校内、校际问的交叉学科研究项目,以研究生自愿报名为基础,由相关院校的负责人在院系范围内筛选研究生团队或个人与其他学科团队或个人组成研究团队。有层次、有分别扩大研究生团队支持范围。可以考虑将团队细分为一般团队、重点团队、优博团队等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层次的支持孵化措施。同时,学校要把研究生是否参加过跨学科研究团队,是否参与过跨学科研究项目,参加的数量与研究效果如何等作为导师与学生个人的一项考核指标,从机制上保证目标汇聚型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4.个性化培养模式

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指根据研究生个人兴趣爱好,在不违背学科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激发学生主动将某一跨学科问题与所学专业或研究方向结合,寻求解决跨学科问题的方法或进行跨学科项目研究,从而促进学生发挥个体特长的培 养模式。

教育不可能回避理想和现实、情感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理智与直觉等问题。也如美国科学工程与政策委员会(Committee o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Public Policy)在其编写的《促进跨学科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跨学科研究与教育是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驱动而产生的,这种复杂性问题可能来自于科学好奇心,也可能来自于社会.”研究生是社会系统中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个体,经过多年的基础和专业学习,在分析能力和思维方法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兴趣爱好也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学科主体与研究生个体偏好的差异,使基于兴趣爱好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往往比单纯的科研任务更能够激发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换言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利用兴趣爱好驱动往往更能有效促使研究生扩展学科研究视野,更新现有思维模式,综合利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多元化。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将个体的激情、幻想与专业思想融合开展跨学科研究,不是分散了他们的才智和精力,而是给其带来了触类旁通的灵性、相映生辉的悟性和敏锐的思维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演化史上,就有很多个性化与多元化学科创新的典范:达·芬奇以画家称著于世,但同时又是力学家、数学家、工程师和诗人;鲁迅是作家,又同时在生物学、医学和地质物理学等方面有很深造诣。在推进研究生兴趣驱动所开展的跨学科研究工作时,要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科研工作的不同特点,认真分析和判断其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过程的可操作性,以保证个性化培养与多元化学科创新的有效进行。

三、总结与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研究生教育与科技人才资源特别是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要深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各学科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开展跨学科、跨单位团队式联合培养,加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当前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还处在进一步探索阶段,作为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一种补充模式,仍需不断探索与创新。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研究领域的前沿性、实效性、系统性,调动研究生个体的能动性和群体的互动性,融合单学科知识的纵深与多学科知识的广博,探索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跨科培养模式,实施创新人才战略,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与科学技术事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何跃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副院长 教授;张伟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郑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