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课程北京广播电大开班
发布时间:2011-12-07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现代教育报 2011-10-20

“在地图上标注出边境、城市、山脉和水域”——这是一道再普通不过的作业题,一位地理老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可能无数次让学生做这道题目。

不过,这作业还可以这样布置:“假设你是007詹姆斯·邦德,你要在某个国家拯救你的邦德女郎,顺便拯救世界,请设计营救方案,并画出路线图。”“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侦查小组,分别完成一项侦查任务,比比看哪个小组最快完成任务。”

10月11日,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课程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班,150名大、中、小学教师在课程专家的带领下,展开一段思维冲击之旅,体验到布置作业的辛苦与做作业的快乐。据悉,这也是哈佛大学的教师培训课程首次进京。

理解为教育核心目标

“为理解而教”(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教师网络研修课程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在30多年研究与实践基础上开发的,其核心理念是“帮助教师获得引领学生开启理解的钥匙”。

“在快速变化且充满挑战的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再用固有模式思考。教师仅传授已有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帮助学生探索未知领域。”项目创始人之一、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大卫·帕金斯(David Perkins)表示,教育工作者需培养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的素质,包括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为未知而教,理解是教育真正的核心目标。”在帕金斯教授看来,理解的表现不是通常我们认为的那种“感觉”,而是“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思考和行动”。

课程专家玛丽将传统教育与“为未知的教育”比作两个盒子:前者是个密封的盒子,学生从教师和课本获得的是已有的、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后者是个开口的盒子,教师传授的是围绕大学科概念的、有丰富联系的知识结构。在“为未知的教育”中,学生摆脱盒子的束缚,独立地、创造性地思考。

据“为理解而教”项目负责人大卫介绍,该项目旨在发展一种促进理解的教学观念,帮助教师掌握“为理解而教”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策略,增强教学设计能力,有效把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问题导航牵住学员

阐释何为深入理解时,课程专家先提出三个问题:“你对什么有很好的理解”“你是怎样获得这样的理解”“你是怎么知道你达到理解了”。各小组用3分钟时间讨论,然后全班分享,专家顺势与学员一起总结出“我怎么达到理解”“我怎么知道我理解了”的要素。

在阐述什么是理解以及为什么要为理解而教的基础上,课程专家重点阐释“怎样做到为理解而教”——“为理解而教”的教学模式含四个部分:启发性论题,即围绕重要的、有众多资源的、能吸引学生的课题来建立课程;理解目标,即确立明确的理解目标并公开给学生;理解活动,即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并展现他们的理解;持续性评价,即使用公开的、与理解目标密切挂钩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

介绍完教学模式后,专家立刻提出问题,请学员们从三个典型作业——“从写一份读书报告或实验报告”“在地图上标注出边境、城市、山脉和水域”“画出人类身体的消化系统图”中选择一个进行改造,要求新版本更有趣,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和思考,更能展现学生理解的成果。

这个“作业”让中青年教师学员们绞尽脑汁。他们尝试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猜测他们会对怎样的论题感兴趣。一位教师感叹说:“当老师快十年了,从没觉得布置作业这么难。”不过,当他们想出一个自觉满意的版本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个苹果的人体之旅”“分组画出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并进行评选”……对每个作业版本,专家都及时点出其优点及价值。

曾专门以观察员身份考察“为理解而教”课程的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张铁道告诉记者,哈佛专家在授课中喜欢并擅长提问:“通过提出问题,他们‘牵引’学员抓住问题的核心,激发学员参与、思考,并在互动分享中拓展了学员的理解。”

团队研修拓展视野

整个授课过程中,小组合作贯穿始终,多数的提问都要由小组合作解决。有一堂课还专门讲解合作性工作的好处以及小组怎样才能更好地工作。“无论现场项目或网络课程,哈佛课程都采用小组合作的团队研修方式,形成学习社区,分享见解、拓展视野、互相促进。”张铁道介绍说,这个班里的学员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大家可以体验多元视角。

在“理解的体验”一课中,学员们被分为24个小组,分别选用音乐、戏剧或视觉的形式,表达对诗歌《学校的隐喻》的理解。专家表示:“将一个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另一个学科中,能帮助学生理解,并在转化中加深理解。”

记者现场参与了第6小组的活动。起初,5名学员对诗的寓意有不同理解,一番激烈辩论后大体达成一致;然后,讨论选用何种动作最能反映学校世界和围栏之外的世界;设计剧情章节,根据个人特质分配角色……每个人都踊跃发言、分享创意,享受着做作业的快乐。展示环节,每个小组表演得很认真。一个音乐小组因为没有“抢”到乐器,大胆地用手机铃声来阐释这首诗。每个小组表演结束,课程专家都通过不停设问,引导观众步步深入,理解表演的寓意。

两天的现场学习结束后,学员们将进入为期13周的第一期网络课程,学习“为理解而教一”,然后在第二期课程中学习“为理解而教二”。优秀学员还有机会成为中文网络教学教练。

据悉,自2000年以来,哈佛“为理解而教”项目已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270多个教育机构、25000多名教育者参加,其中包括中国上海、沈阳等地的2000余名教师。北京电大今年5月开始接触该项目,并组织专题研修团队进行了专门体验。“通过引进国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借鉴哈佛大学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经验,我们致力于推进学校国际化,探索建设开放大学之路。”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胡晓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