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个性化——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1-12-26    文章录入:    点击:[]

来 源: 高教探索  2011年第 4 期

【摘 要】:个性化学习的灵魂是学习者自主, 而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上。 研究者结合常规课堂教学, 通过问卷调查、 访谈及讲解分析对学生进行显性元认知培训、隐性元认知培训和英语思维策略培训, 将元认知知识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以缩短元认知知识与听力实践距离, 然后采用个案分析法寻找有效提高听力能力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 显性元认知培训; 隐性元认知培训; 英语思维策略训练

一、 实施英语听力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

1. 研究生英语听力能力参差不齐

研究生英语入学成绩初步预示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09 级共有研究生 68人,其中入学英语成绩最大值为 72,最小值为 38。 四级通过情况调查显示:50 人通过了四级以上的英语考试,18 人在四级水平之下。为了解研究生实际英语听力能力, 我们在新生入学后第二周进行了听力测试, 收到有效试卷 62 份, 所用题为 2008 年 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听力部分,分值 35 分。然后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测试成绩进行标准化处理。 表 1 显示了研究生英语入学成绩及该次听力测试成绩的基本情况。在参加听力测试的 62 人中,有4 人根本听不懂,放弃做题,1 人只得 2 分,而最大值是 28 分。 如果对这些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统一授课方式,不给予适当的个性化指导与引导,势必使起点高的学生失去兴趣, 起点低的学生失去信心。

2. 有限的课堂时间和不尽人意的教学设施

叶斯帕森(1922)指出:“教好英语的首要条件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学英语就像学游泳,学生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学生必须潜入水中并感受其所在,才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游泳者而乐在其中。”[1]然而,我国高校大学英语周学时一般为 4 节,通常班级大、课时短,仅靠课堂上有限的集体性语言输入远远不够。虽然国内已开发出了理想的供学生自主学习听力的教材及配套软件(譬如《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但是大多数高校因资金、语言实验室短缺而只能望洋兴叹。听力学习活动自身所具备的接受性、个体性和私有性特点也要求个性化学习。

3. 丰富的听力学习资源

夏纪梅 (2009) 说过: “中国是非英语国家, 英语应用环境有限。中国是人口大国, 英语教师资源有限。 这样的国情使得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严重缺乏外部语境。”但是,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通讯快捷的时代, 英语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虽然中国缺乏英语交互环境,英语听力语境却触手可及。 英国语言学家Field(2007)曾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结果之一便是非常丰富的英语视听资源。今天谈到英语学习,人们就会想到互联网、通过TV、DVD、VCD所普及的英语娱乐活动等有利条件。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不再是一种遥远的、不真实的现象,而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特色。”

4.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

个性化学习是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每个学习者的心理活动、 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由此形成的学习进程、 学习途径、 学习反馈等也有所不同。Wittrock(1983) 指出: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 然后进行主动建构并生成意义的过程。”[4]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因此, 作为教育终极目标的学习者自主是个性化学习的灵魂,而探索成功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旨在结合常规课堂教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讲解分析对学生进行显性元认知培训(explicit metacognitive training)、 隐性元认知培训(implicit metacognitive training)和英语思维策略培训(thinkingin English strategy training),将元认知知识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以期达到缩短元认知知识与听力实践的距离,然后采用个案分析方法寻找有效提高听力能力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目的。主要研究如下问题:

(1) 研究生在自主精听和泛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2)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展开显性元认知培训、隐性元认知培训和英语思维策略培训,这些培训能帮助哪些学生提高听力能力?对哪些学生作用不大?

(3) 通过这种个性化教学研究, 能得出怎样有效提高听力能力的学习策略?

1.显性元认知培训与隐性元认知培训

显性元认知培训和隐性元认知培训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A. Reber(1967) 提出的外显学 习(explicit learning)和 内 隐 学 习 (implicitlearning)理论。 他指出人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 一种是明示学习, 即有目的的受意识控制, 并付出努力, 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的学习活动。 另一种是暗示学习,即对学习过程缺乏明确的意识, 没有意识到控制它们行为的是什么却学会了这种规则的学习活动。

2.研究方法和研究人员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 就本研究而言,不论是研究过程还是研究结果,都对研究对象具有很大价值。 因为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可以引起研究对象本身的反思,进而调整自身行为,提高自己的听力效率。研究者作为任课教师,既负责对学生进行显性元认知培训、隐性元认知培训和英语思维策略培训,又是材料收集者。

3.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研究者所教的 68 名研究生。他们的英语处于增长期阶段(Getting Serious),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在听说方面,少数学生基本上处于“聋哑”状态。无论是受工具性动机还是融合性动机的驱使,大部分学生有提高听说能力的愿望。 为便于深入探究,研究者主要跟踪其中 8 名学生(4 男 4 女),选取原则是典型性,即每两人一组,每组代表部分学生。譬如:AB 书面英语成绩低(见表 2),经过培训听力显著提高;CD成绩一般, 培训后有一定进步;EF成绩一般,听说基础薄弱(没有上过高中,属自考生),学习态度端正, 但培训后成绩提高不大;GH英语综合水平中上,已通过六级考试,培训后听力成绩下降。 表 2 显示跟踪研究对象英语入学成绩和听力测试成绩的变化。

4. 研究过程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以及在校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英语水平, 本校为研究生安排了每周三节英语,共 108 个课时,分两学期完成。为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突破“聋哑英语”瓶颈,课堂上教师主要完成以下任务:(1)进行常规教学,主要采用各种策略进行有声可理解性输入与交互,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所用策略如下:①课堂上抽查,让语音基础薄弱者朗读单词并划分音节,让语音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并划分意群,正确的给予表扬,否则加以纠正。②让学生讲/重述故事、描述物体地方/场景或人物。教师在讲解课文遇到生词、短语、长难句时,让学生解释(paraphrase),明/暗示用英语解释英语有助于培养英语思维。(2)进行外显元认知培训。首先就如何做精听进行示范,讲解如何进行精/泛听,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精听材料以新概念英语或四、六级英语真题为主;泛听以看英语电影、收听VOA(要求特别英语节目和标准英语节目相结合)、BBC、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为主。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记下所遇到的问题并反思,这种不断反思的过程本身就是隐性元认知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个月后,研究者利用每周 2 小时的办公时间要求部分学生口头汇报听力自主学习情况,要求另一部分学生上交听力练习记录并进行问卷调查。显性元认知培训是基于Flavell(1979)元认知与认知监控理论设计的[6],对问题的答复是基于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问题:在进行英语听力学习过程中,你是采用什么资料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评估的?你的弱项是什么? 在进行英语听力学习过程中,你是否为自己设定了学习目标并制定了学习计划?

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提供了建议性的多项选择答案并对问卷所有内容进行详细解释,学生可以选择,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内隐元认知问卷是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 以Wenden(1998)对元认知的阐述为理论依据设计的, 主要包括两大块: 个人知识和任务策略知识。 [7]研究者对本问卷不做任何说明,由学生自己去揣摩、领悟。在学生对自身有了初步了解后,要求学生继续做精听和泛听练习。

半年后,研究者对学生做进一步调查,了解学生对所用听力策略的监控调节情况,对所用听力策略的有效性是否有所认知以及自身还有什么困难。具体问题如下: 为提高听力, 您目前在听什么材料? 具体步骤是什么? 您的策略效果如何? 您目前有什么困难?

5. 数据分析与材料收集

(1) 第 1 次和第 2 次听力测试成绩比较

研究者发现, 4 位学生进步显著, 2 位学生原地踏步, 2 位学生退步。变化最大的是 AB 学生, 虽然他们的入学成绩较低 (38 和 47), 第 2 次听力成绩和第 1 次相比分别提高了 17 分和 12 分。CD学生也有很大进步, 在第 2 次测试中都提高了 11 分。 EF 虽然努力了,进步很慢。 GH 分别倒退了 3 分和 8 分。

(2)材料收集

笔者前后进行了两轮显性/隐性元认知知识问卷调查。 为引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学习自我诊断和自我评估, 反思和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第 1 轮问卷调查时, 笔者对每个问题都提供了多项选择, 所有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了选择和补充。笔者认为, 第 1 次只能算是元认知知识的普及培训, 因此没有太大统计意义。 通过半年多的学习, 学生对元认知知识有了一定了解, 也会有意识地反思和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为便于探究听力学习过程的秘密, 笔者的问卷问题全部是开放性的。 下面就跟踪研究对象的问卷反馈进行分类归纳。

AB: 二者都以英文电影作为泛听材料。 A 喜欢看《大侦探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刚开始时,为便于理解,他习惯调出中英文字幕,看懂后就不用看字幕,一个月内至少看了 20 遍。 B 喜欢看美国的连续剧《海军罪案调查处NCIS》(Naval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ervice)。这部片子共 4 季,每季 20 多集,她连续看到第 3 季的第 20 集,每集大约 40 多分钟。 AB都是在六级考试前才会精/泛听六级听力材料。 他们都认为效果可以,已经习惯了正常英语语速。目前的困难仍然是词汇量小、 语音知识缺乏以及自律问题。CD:按照老师说的做,每周精听《新概念英语》2 或六级真题 1-2 次,每次1-2 小时左右,具体步骤为:①一边听、一边看材料,把不认识的单词划出来;②查生词并背诵;③反复听直到听懂。泛听材料包括英语新闻、英文电影。C 说效果可以,D 说不清楚。其难点是听长对话或短文时一旦遇到不懂的单词就慌,直接影响下面的跟进理解;复合听写部分句子写不完整,

有的听懂了,由于短期记忆差,写的时候就忘了;有的因个别单词不懂也会造成影响。EF:精听课文和新概念英语。E的具体步骤为:①第 1 遍泛听;②第 2 遍边听边模仿跟读;③看完材料后再边听边写,最后把写不出的再听, 来回要听 5-6 遍。E的方法效果是有,但进度慢, 最大的困难是写的速度跟不上听的速度。F 的具体步骤为: ①先听一遍英文; ②再看原文;③再听。F的方法 30%有效, 最大的困难是听单个单词能懂,一连起来就听不懂。GH:看电影、听音乐、听新闻。G是进行分类精听,听后复述大意或盲听并将全部内容写下来,感觉分类训练效果好;遇到难理解部分时缺乏耐性,不能坚持。H只是随心所欲的听并认为有效,最大困难是不知看哪部电影或学唱哪首歌曲适合他, 希望给些建议。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成绩和问卷反馈,研究者认为以上三种训练对于成绩属中下档次的学生帮助较大,对个体的帮助大小因人而异。AB来自城市,语音基础较好。 此类学生一旦找到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和听力策略,就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他会主动寻找学习英语的乐趣并享受学习英语的过程。上述个案AB证明听力能力能够在短期内得到提高。现在很多学生喜欢看电影学英语,问题是什么电影适合自己。AB 选择的是故事情节复杂、悬念迭起的侦探片、破案片。 语言上,一个是典型的英国英语,另一个是地道的美语,颇对两人口味,他们要么是反复看,要么是连续看,一个共同点是同样语境下重复率高。从外部看,学习外语的成功要素主要有三,一是方法,二是愿望(学习动机),三是自律。从上述排序可以看出,研究者强调的是方法,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对于听说基础一般的成年人(譬如个案CD)而言,光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严于律己的态度还是不够的, 关键是要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愉悦的听力学习方法,摆脱汉语思维的干扰,养成直接运用英语思维的好习惯, 这样就有助于把工具性动机转化为融合性动机, 能够持久。 对于听说基础薄弱的成年人而言, 提高听力的道路相对曲折、 艰难、 漫长,因为这些学习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校正语音和培养语感, 慢慢把用汉语思维的习惯转变为用英语思维。EF来自农村, 参加正规英语学习的机会少, 而且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不考听说, 基本上是靠题海战, 靠主攻阅读、 翻译, 背记作文范文考取的, 所以语音基础差,又有地方口音影响, 不仅要练听力, 还要模仿发音、 校正错误发音。 对于这类学生, 精听是关键, 需要边听边大声模仿跟读, 不能急于听写, 要有一定量的输入,达到能听懂100 字左右的故事或短文时才可动笔。 个案GH表明, 采用个性化学习模式需要加强外部监控。研究生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英语作为一门公共课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 另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部分研究生属于转专业学习,有很多基础知识需要自学, 所以课后用来学习英语的时间微乎其微。由于没有实施必要的外部监管措施,缺乏必要的外部压力迫使学生努力学习, 结果造成部分学生,尤其是已通过六级考试者放松了听力学习,使其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除了抽查听力笔记、访谈外,还应该布置定时定量的硬性听力作业并进行定期测试以便达到检查督促的目的。

四、 结语

本研究过程表明, 每个人现阶段的英语水平、性格特征、教育经历等情况不同,解决方法当然不一样,但宗旨是一样的,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参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听力学习,提出几点建议:(1)三结合:精听与泛听结合、快速与慢速结合、标准与非标准结合。 (2)扩大词汇量之捷径:① 记单词要从有声输入开始,听单词的发音-模仿朗读单词-划分音节记拼写-根据语境记词义用法(参考刘毅老师所编词书);② 根据词根记单词(参考蒋争老师的《英语词汇的奥秘》与俞敏洪老师的《红宝书》)。(3)对于电影的选择,学生应该选择能听懂 50%以上的影片, 最好动作多、对话少,不要选择某些经典片子,因为它们往往会有大段的长篇大论,你只能看到演员的嘴在动,根本听不懂在说什么。研究至此,研究者仍然心存疑惑:对于有英语基础、语音基础薄弱的成年人,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突破 “聋哑英语” 这一瓶颈?

【作者简介:刘慧云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