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10年第5期
摘 要:研究型大学作为一种单独的类别进行评估有利于体现自身特点与特色,也有利于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研究型大学的评估应着重体现创新人才培养、学校的自主发展与特色、本科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等。考察研究型大学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整合机制、最终的成效表现,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它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评估;评估指标体系
教育部实施的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促进高校规范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本科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凝炼办学特色、总结办学经验以及促进校际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注意到,用一个评估方案评所有学校本身确实有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比如,评估方案对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指导性不强。”[1]因此,实行分类评估与指导将是下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改革的一个总原则。将研究型大学作为一种单独的类别进行评估,有利于体现其自身特点与特色,也有利于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设计研究型大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既要充分考虑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及评估要达到的目的,也要考虑与之相应的评估模式。
一、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与评估
研究型大学分类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卡耐基分类方法。在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提法和分类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许多大学纷纷提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计划中,建设研究型大学成为了他们的必然选择[2]。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先实后名。
我国对研究型大学的提法和分类研究虽然较晚,但一大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却有相当长的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重点大学的建设开始,到70年代末的重点大学建设,再到现在“985”工程一流大学的建设,无不体现着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轨迹。
如何对高校进行分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作为评估的研究型大学的分类除运用一定的学术理论之外,还应主要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与现状,使分类体现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一般特质,以及操作的便捷性和类别边界的清晰性。我们认为,将研究型大学限定为设立了研究生院的大学,符合上述基本要求。
20世纪80年代中教育部在选择哪些高校设立研究生院时,都是挑选的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良好办学基础,其整体实力和本科教育水平居于前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且研究生教育质量较高的重点院校。截至2008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有56所。这些设立了研究生院的大学承担了全国78.04%的博士生和55.43%的硕士生培养任务,科研总经费占全国高校的60.04%,拥有占全国75.21%的国家重点学科和10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学位授予权、学科覆盖面、科研规模、师资力量、学术水平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基本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最高水平。
那么,这些大学的高水平究竟是如何体现的?特别是在本科教学方面,与其他类别的大学有哪些不一样的质量标准与特征?作为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代表,他们又将引领本科教育向什么方向发展?国家和社会对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体现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特质:一是定位于精英教育,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研究型大学具备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科和资源,理应承担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职责。据研究统计,这些大学的毕业生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参加实际工作,都表现得很出色,“他们通常也更容易在有声望的企事业单位找到工作并较快地被提拔到重要的职位,领导型人才的比例较高。”[3]二是发挥整合优势,实施以探究为特征的培养模式。研究型大学注重学生科研训练,提倡融发现、探索和创新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思考。大师级的学者、优良的学术环境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和研究的结合,促进了学习与研究的互通。三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增设海外学习计划、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等措施,使得学生更具全球视野,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舞台上能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的定位、质量标准与特征等与一般大学有着许多不同。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估,就应紧密结合研究型大学及其本科教学特点,围绕创新性人才培养来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1.评估的重点和主线
从世界范围的经验看,高等教育评估的初期阶段主要是起规范性的目的和作用[4]。事实上,我国本科教学的首轮评估正是在“规范”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对研究型大学而言,仅有“规范”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评估的重点转向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
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包含了质量本身及质量保证体系两方面。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中,应力求将评估的标准与质量评价的标准统一起来,并通过侧重评估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情况来评估质量。这不仅体现评估策略和模式的转变,还体现了对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自主权的充分尊重,起到引导学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的作用。
研究型大学大多历史较为悠久,国家投入较大,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较高,教学基本条件建设较好。本科教学是否能够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并对创新性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是资源建设利用、师资培养、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特色发展等方面,都应围绕创新性人才培养这一主线来进行。这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贯穿评估考察的重要指导思想。
2.质量评估的三个维度
质量如何评估,人们很难有一致的认识。首先是由于质量概念的复杂性和发展性;其次是在不同质量观念下,评估方法又有选择的多样性。从教育评价学的观点看,质量评估是一种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是对事物的现状、属性与规律的客观描述。价值判断是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作出评判[5]。结合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的CIPP评价模式及其改进的理论[6],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估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输入),二是整合核心要素的机制(过程),三是最终的成效表现(产出)。核心要素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资源、条件等内容。整合机制包含体制、制度及其执行等。核心要素和整合机制共同构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成效表现则可以看学生的学习成效、社会的认可度等等。可以看出,质量评估的重点是其保证体系的构建与有效运行,成效表现则构成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验证性环节。
通过考察一所大学的核心要素、整合机制,并对其最终成效进行验证,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它的人才培养质量。
3.指标体系的目标导向
评估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对研究型大学开展评估就是要促使研究型大学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构建适合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促进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具体表现为:其一,本科教学的准确定位。有效地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使本科教学能真正享受到研究大学的优质资源。其二,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质量监控权,引导和鼓励研究型大学自主办学和多样化发展。其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型大学应处理好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同重点,构建完整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文化和体制,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大学制度。其五,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力争推出标志性教学改革成果,引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以上仅是评估指标设计中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发展的基本意向,与大学发展的多样性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指标体系的导向也仅是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参考,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力还在于自我的质量诉求。
三、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从六大方面来构建:办学指导思想、师资水平、学习资源、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办学特色与优势。
1.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指导思想是决定高等学校办学方向和发展路径的决定性因素,具体体现在本科教育层面主要是人才培养问题。因此,考察研究型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重点应是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办学理念、办学视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但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具体的体系构建或教学科研的协调等,都应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事实上,办学指导思想只是学校的办学总纲领,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还应该贯彻在整个指标体系之中。
2.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对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研究型大学的师资考察主要有两点。一是考察教师的学术水平。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教学质量提高则成为空谈。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创新性人才,首先必须有高水平的创新性教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科研能力和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二是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
仅有高水平的科研是不够的,能否同时具有高水平的教学水平,以及能否积极投入教学,将科研的成果融入教学,更新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等都将对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3.学习资源
对学习资源的考察,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所有的这些资源,学校并不能只是简单地提供给学生,学生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来建设资源,并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等。
研究型大学是优质资源的集中地,各类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高水平研究基地、创新基地或平台等数量较多,而且级别高。但能否对本科生开放,能否满足本科生的需要,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了多大作用是考察的重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要体现出特色与成效,能产生具有较大影响的、标志性的教学改革成果,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注重本科课程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等。
另外,图书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等内容也非常重要,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研究型大学中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创造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
创新教育既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也是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过程。在研究型大学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积极推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创新,倡导开展研究性教学,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创造条件使学生能较早参加教师科研和开展科研训练,而且有相当大的参与面。从制度上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实践教学上注意内容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体现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5.质量保证体系
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高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促使各高校建立适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本科教学评估的目的之一。质量保证体系反映的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质量标准等内容。研究型大学真正的优势并不在于拥有好的资源与条件,而是各种因素能够以灵活、恰当、相互促进的方式有机组合起来共同促进本科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也在于此。
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设计应科学合理,有完善的质量标准,与学校的办学思想、水平和地位一致。同时,质量保证体系运行要高效。
6.办学特色与优势
特色与优势是研究型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它是一所大学有别于另一所大学的内在精神气质,也是一所大学各个要素综合的体现。它或者体现在学科与专业上,或者体现在环境和人文氛围上,或者体现在教学改革与发展方面,最终将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研究型大学的特色与优势,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办学经验与财富,应该总结其好的经验,凝炼出优势与特色,以达到相互交流与辐射,共同提高的目的。
社会声誉将体现在毕业生、学校的综合影响力、用人单位的评价等三个方面。其中,毕业生的质量是根本因素。培养的学生应综合素质好,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要在国内有影响,而且要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将进一步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指标的考察难度,是如何将发言权真正交给学生、用人单位等,并如何能得到真实客观的信息。
四、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及运用
该指标体系(见下表)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软硬结合,以软为主。因此指标宜粗不宜细,不设或少设定量指标。其二,评价与引导相结合。既要对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做出判断,更要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思路与办法。其三,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既考察学校当前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又要关注学校以后的发展潜力。
评估指标体系还应与科学、合理、适宜的评估模式相结合。借鉴国外“审核模式”的主要思路来改进评估工作,减轻各方面压力和干扰是可取的。这是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创建特色和多样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在尊重研究型大学自评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完整、准确、适时公布的动态数据平台,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估的效率。在指标体系的使用上,建议对学校不作笼统的终结性结论,更多地注重对学校作诊断式、发展式的评价。评估活动结束后,专家组应对评估指标的每一方面都要给出比较细致的意见或建议,真正促进学校的自主办学和多样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思平.高校教学评估: 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8-02-27.
[2][3]来茂德.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探索—浙江大学的思考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4]赵婷婷,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5]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冯生尧.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进展及其启示[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