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高校“非理性”办学定位的理性省思(一)
发布时间:2010-12-07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2010-11-29

摘要:对教育学类 CSSCI(1998-2008年)文献来源库中关于高校办学定位的论文做深入统计与分析研究后发现:学界近来对高校定位研究的关注度显著提高,相关研究自2002年以来大幅增加,研究主题与范围得到拓展和深化;研究中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包括高校对此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且规划专业化程度不高、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运用有待规范、研究者的立场单一、高校办学定位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被过度夸大等方面。

关键词:高校;非理性;办学定位;CSSCI

科学有效地制定战略规划目标、客观理性地确立办学定位,是实现高校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发展、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应有之义。学界对当前高校非理性办学定位活动(如层次求高、规模求大、学科求全)的批判不绝于耳。那么,研究者应站在何种立场理性省视这些“非理性”的办学定位?什么样的办学定位是理性的?如何客观地评价当前的高校定位实践?为深化对“办什么样的大学”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研究对高校定位的研究,进而回答和澄清这些问题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这正是本研究的基点所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高校办学定位,是指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生需求,参照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并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1]本文所指高校办学定位(以下简称定位),是高校作为独立的教学科研组织,相对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体系的办学目标和职能分工,也即高校相对于外部主体的发展性定位,故不涉及内部机构、具体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相对于高校自身的定位。它主要涉及学校类型、办学层次、发展目标、学科建设、办学规模、办学面向、办学特色等部分。

我国高校办学实践与1985年以来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相伴而生。一些高校当时虽提出办学目标或发展目标的设想,但由于高等教育办学条块分割的格局并未被打破,这些设想往往带有很强的行业或部门指导性质,高校自主定位的地位和意识并不明晰。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高校定位也由行政和部门设定转向政府引导、高校自主和社会协同相结合的轨道上来。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济同志在武汉调研时提出高校要做好“三个规划”,这是官方最早关于高校定位的明确指示;2003年开始的本科教学评估也将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评估指标。此后,明确办学定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流行语。

   基于这样的背景,考虑到期刊论文具有较高的研究现实性,笔者基于CSSCI数据库来源文献(1998-2008年),以“定位”分别作为“篇名(词)”和“关键词”检索项的检索词、选择“学科类别”为“教育学”进行检索,得到相关论文893篇。借助Noteexpress2.3和电子表格软件,首先从篇名上看,将主题明显与高校办学定位无关的论文、检索得到的重复论文、会议纪要和书评等论文剔除;其次通过阅读摘要,剔除具体学科、内部学院和职能部门、校长或党委、课题、课程设置等高校微观或局部定位的论文;最后,细读余下论文,剔除研究内容过于分散和一稿多投的论文。经处理得到研究论文217篇,本文采用统计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

   二、文献分析

   1.对论文总体情况的描述分析

   从论文的分布来看(见表1),1998-2008年间共有217篇CSSCI论文研究了高校定位问题,其中1998-2001年年均载文在10篇以下,自2002年开始相关研究明显增多,2002-2008年年均载文超过27篇,论文数量最多的年份集中在2005-2008年。这些论文出自51种CSSCI期刊,共有180篇论文被载于22种教育类期刊,而余下的37篇论文出自29种非教育类期刊;高等教育类期刊当仁不让地是高校定位研究的主要阵地,载文10篇以上的期刊都是高等教育类期刊。

表1对高校定位研究数量的统计

时间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论文数   4     6     5     7     25    20    21    36    35    28    30

从基金论文来看(见表2),过去11年间只有2002年、2005-2008年五年中出现了27篇相关基金论文,数量以2006-2008年为最多;其中国家级(包括国家自然和社科、中央各部委等项目基金)、省市级基金论文都占到40%以上,而校级基金论文严重匮乏,只在2002和2006年各有过1篇。

表2对基金论文的统计

年度              国家级      省市级      校级        其他        总计

2002               1                       1                        2

2005               1                                                 1

2006               3           4           1           1           9

2007               3           2                                    5

2008               4           5                       1           10

总计               12          11          2           2           27

从作者身份的来看(如表3),高校校长书记、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是高校定位研究的主力军,两类作者分别占到作者总数35%和22%。217篇论文的作者中有13位高校专职规划人员,作者中教育行政人员、高校研究生、其他人员等较少,但他们却为高校定位研究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政策指导、新的研究视角或“旁观者”的结论和反思。

表3对作者*的统计

作者

类别   教育行政人员      高校教研人员      高校校长书记      高校规划人员      高校管理人员 高校其他人员 博士生  硕士生   其他

数量   5        48       77       13      17       29       19       7        2

以上说明:(1)总体上,无论从论文的分布还是作者来看,定位研究逐渐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高校宏观战略管理层面的核心问题。这与我国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政策变迁的进程基本相符,如2002年官方明确提出高校应做好“三个规划”、而2005年时值国家“十一五”规划制定期等。(2)高校对定位的重视仍显不足。虽然高校校长书记仍是定位研究的主体,但是不同级别基金在绝对数量上的差异似乎说明,高校定位研究更为得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而高校层面对此关注不够,校级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还不多。(3)高校规划工作的专业性不强。校级规划处、发展研究中心、高教所等专门的规划部门在相关研究中严重缺位,这些机构往往是几块牌子一个班子,他们对学校规划的成果多通过校级领导、教学科研人员等作者表达出来。

2.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视角的描述分析

研究内容包含三大部分:一是立足于高校层面,关于定位表述与实现策略、定位方法和相关理论、定位与高校相关事务的“表述-实现”研究;二是从政府或社会的角度,对“非理性”定位的批判与反思并提出多元破解方案的“反思-破解”研究;三是其他类,如定位的历史与比较研究、研究综述等。 (见表4)

表4对研究内容的统计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定位表述 2    4   3   6   13   15   10   11   12   13   9    98

表述 理论研究        1   1    1   6   2   3   11   12   4    9    50

实现相关事务             1        1         2         3    1   1    9

   

批判与反思           1        2    1        2   1   1   5   13   

多元破解                      2         5    9   5    8    5    34

反思

破解         

   历史与比较2                    1    2    1    3   2    1         12

其他综述                                                   1         1

                                                                   

总计          4     6   5    7   25   20   21   36  35   28   30  217

从大类来看,研究内容由多到少依次是定位的“表述-实现”、“反思—破解”和其他类研究,其中“表述-实现”研究占到论文总数的七成。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三个具体方面是“定位表述”(45%)、“理论研究”(23%)和“多元破解”(16%)。说明高校和外界更多的是站在高校的角度进行研究,包括高校如何定位、定什么位、怎样实现定位等自我表述和评述,这似乎表明定位的症结应首先由高校来解。从年度来看,2002年前主要是“定位-实现”研究,此后随着论文数量的增加和其他类研究的加入,定位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研究者的视野得到拓展,定位问题的破解越来越多地涉及定位方法、高校内外环境等多个层面。

从研究方法来看,纯思辨性的研究占据绝大部分,其中不乏行政讲话式、口号式的泛谈,而采用量化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SWOT分析等信度相对较高的方法的论文只有15篇。借用相关视角或理论的论文同样匮乏,只有12篇。这些视角或理论包括:三元结构理论、标杆管理理论、学习型社会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后现代理论、生态位理论、后发优势理论、竞争策略理论、创新国家理论、政府暗示等。高校定位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现实问题,事关高校发展的宏观战略,所涉层面和事务非常广泛,加之高校内外部关联体中存在着不断增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定位研究更应运用规范的方法、理应借助科学的理论来实施。而这些正是当前相关研究中最为欠缺的方面。 

 

3.对高校定位研究者立场的分析

根据论文中的表述,将不同身份作者对高校定位的态度进行归类。统计发现(见表5):227人次中共有82人次明确表明了对当前高校定位的“批判”态度,认为高校定位问题“严重”“、部分存在”“、存在但合理”人次数依次为49、29和4;54人次对具体高校的定位进行了阐述,文中显露出的对学校定位的“辩护”态度亦不言自明;91人次未对当前高校定位表述作出评价,暂且将其归为“无态度”类作者。总体而言,多数作者认为高校定位非理性且问题严重。

表5不同身份作者对高校定位的态度

作者  教育行政 高校教研 高校校长 高校规划 高校管理 高校其他  博士生  硕士生    其他   总计

类别     人员    人员   书记     人员   人员    人员                           

1.批判* 3       22(1)**  30(9)   4       5       5       10      2       1      82(10)

其中:                                                                          

严重    1       16       16      2       2       3       7       2              49

部分存在2       4        13      1       3       2       3               1      29

存在但合理      2        1    1                                                 4

2.辩护          4        35      3       2       9       0       1       0      54

3.无态度2       23       21      6       10      15      9       4       1      91

总计    5       49(1)    86(9)   13      17      29      19      7       2      227(10)

依“批判”和“辩护”两种态度对作者身份进行具体分析“:高校校长书记”、“高校规划人员”“、高校其他人员”等类作者对高校定位的态度褒过于贬“,高校教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高校管理人员”“、博士生”和“硕士生”和“其他”等类作者的态度贬过于褒。

人次相对较多的几类作者中,“高校校长书记”的态度最为矛盾(9人次对他校定位提出质疑同时对本校定位自我辩护,且两种态度总人次相差不大),教学科研人员对高校定位现状基本持批判态度,19位博士生中无一人认同当下的高校定位。这些说明立场不同决定了作者对定位问题的看法,“高校教研人员”和“高校校长书记”的态度差异尤甚,前者更多的是站在高校外部或从高等教育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定位问题作出评价,后者对定位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态度,说明高校自身定位决非完全的不理性,至少体现出校级领导们对学校发展强烈的责任心和在定位和规划问题的重视与努力程度。定位问题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对此作出的评判更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淀,而一些作者(如博士生)如此激进的批判高校定位现状,其结论和证据是否得当似乎值得怀疑。

4.对高校“理性”与“非理性”办学定位的分析

高校“理性”定位包括高校定位的“研究表述”(社会或高校外部对“应然”定位的表述)“、自我表述”(高校校级领导、规划人员对本校“实然”定位的表述),“非理性”定位指被作者们所批判的相关高校的定位表述。

首先,对论文中出现的具体层次和类型高校定位的“研究表述”“、自我表述”进行频次统计(如表6)。依高校层次来看,“985工程”、“211工程”大学“自我表述”得最多的分别是学校类型和学科建设,这与两项工程建设的初衷基本一致,表中所列“研究表述”数量较少,参考价值有限;人才培养和办学面向是一般本科(包括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类高校定位“自我表述”共同关注的内容,考虑到两类高校的办学实际,参照其本类和地方高校的“研究表述”,说明地方高校整体上定位是明确而客观的。依定位表述内容来看,人才培养是定位研究的热点,办学层次高的高校更为强调学科发展,而越是办学层次低的高校越强调人才培养上的定位,但总体却对办学特色和办学规模定位的“自我表述”比较少。以上说明:人才培养作所有类型和层次高校最基本的职能,已在高校定位的“自我表述”中得到体现;高校定位规模求大、学科求全的迹象不甚突出,而办学特色定位的缺失却比较明显,论文中高校定位的自我表述对特色一词并未形成一致意见。

表6对定位“研究表述”和“自我表述”内容的统计

表述内容                    类型    层次   人才   学科   面向   特色   规模   其他

频次统计*                    80     67     114    65     72     65     14     23

高校“985”工程大学         2/5** 1/3   2/3  3/4   0/1  1/2   2/1  3/1

层次“211”工程大学         0/6   1/7   0/7  1/8    1/6  0/6   0/1  0/0

***一般本科(含独立学院)  15/15  15/9   19/18  7/14   14/15  8/13    1/2    1/3

   高职高专                 10/0   8/2   22/11  4/4     9/5    4/4    0/1    3/1

      

高校研究型大学                1                   1                           

类型地方高校(含民办高校)   8     6    14    5     8    6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