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树立时代特色质量观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发布时间:2011-09-07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11年第15-16期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高校需要与时俱进地树立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观,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 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卓越人才。

一、高校应树立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质量观

教育规划纲要已明确了未来lO年里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意味着今后高等教育的最大重点将是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墩育质量的最终标志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首先必须明确,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最根本的标准是什么。

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文 化多元化的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只有提高人的自身发展能力,继而通过人才来创造新知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而归根到底,社会的发展是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发展的。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以社会和人的双重需求为依据,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学生通过学校接受高等教育获取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为了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打基础做准备。高等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数十年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今后自身的发展中能保持活力。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球化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学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类高级人才主要场所,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主要渠道,承担着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需求、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的智力、情感、伦理和体力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这种全面发展应包含个人素质整体提高与和谐发展。高等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与研究紧密结合、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紧密结合;既要有良好的个人品行和道德,还要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团队合作、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做事”和“做人”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要培养知识、能力和人格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对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高等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例如,可以有学术研究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等;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科,因其历史、定位、特色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人才目标决定着学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涉及教育的内容、培养模式及培养成效的质量评价。这个评价标准应该是多样化的。

 二、高校应树立与人才质量观相适应的质量保证观

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是质量和结构,其中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特征。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应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即高等学 校是否实现了发展人的个性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可能,同时又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要保证目标的达成,需要从经费、师资、设备以及保障的政策、机制等方面建立健全校内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软’’的方面要保证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硬”的方面要保证各类教育设施和资源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财、物等方面投入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障。培养商素质创新型人才,需要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需要充足的教学经费,还需要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设施。同济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个主要方面之一就是教学资源保证。学校认为教学资源保证本质就是:学校内各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尽最大可能使各类教学资源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构建了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该体系包括基本技能、综合实践和创新训练3个层次,贯穿于本科教育的不同阶段,体现学生认识不断深化和实践能力递进式提高的不同要求,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自1996年开始,学校结合“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先后投入3000万元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目前已建成10余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地。学校将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区,通过运作机制创新、实践项目创新、基地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不同层次互动与不同专业互动、学校与企业互动。2006年,学校利用“985工程”二期建设的时机,设立4700万元专款用于改善本科生专业教学阶段的实验教学条件,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使用本专业领域当今最先进的实验仪器,并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试验平台。

 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学资源保证的核心应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以“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立项研究为切入点,积极引导教师从教学理念上深入研究,以推进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在教师职务聘任、岗位聘任方面的政策引导,设立专门条款鼓励教师从事教学,不仅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而且对于教师辅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获得的奖励也参照教学、科研成果予以承认。为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学校岗位设置中,专门设置了负责教学的责任教授岗位。结合“质量工程”建设。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学团队。2009年开始实施“青年英才系列计划”。以高水平优秀青年教师培养为目标,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后备力量。这一列的措施,从制度上保障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高水平师资保障。

一个健全的校内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除了要明确“为什么要保证”、“保证什么”和“怎样保证”等方面的问题外,还必须落实“谁来保证”和“保证的效果”等,“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后的关键是如何“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学校需要以质量管理来保证教学质量,但又不能简单机械地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直接引入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之中。学校“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目标能否实现,“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办学四大功能完成的状况等等,取决于各职能部门及院系对“质量”的认识,取决于各类资源的保证、措施的落实,以及结果是否可控等等。我们于2004年成立了专门的校内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独立于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其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依法治校、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管办分离的校内质量保证的机制。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全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各院系教学质量保证子系统的正常运作,其作用就如一个“监视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加以整改,并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对问题的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以实现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学校办学质量评估院则充当一个“比较器”,横向上,每年通过对各院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四大功能的运行状态与学校的整体目标进行比较,确定各院系在办学运行或绩效方面的优势与差距;纵向上,通过对各院系近几年工作的比较,确定各院系在办学运行或绩效方面的发展趋势。外部的监督检查固然可以推进质量的不断提高,但质量保证的基础在于质量生成过程中的自我质量保证。院系、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人事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是质量保证最基层的工作机构。在我们的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明确了17个职能部处和所有的院系都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工作机构,都有其明确的质量保证职责。只有在全校牢固建立“自我保证为主、外部监督为辅”的质量保证观,才能真正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确保高质量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创新体制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种因素这一系统中都会对目标的达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先进理念的实现需要良好的机制来保障。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所谓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体制和机制是密不可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将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关节归纳为“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4个主要方面。在本科层面设立22个执行项目,26个监督项目以及91个质量要求、25个质量控制点;研究生层面设立32个执行项目,42个监督项目以及139个质量要求、28个质量控制点。明确了校、院领导作为校院二级质量保证工作的责任人,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作为校院二级质量保证工作的执行人和其执行内容,同时以监督项目的形式实现了管、评分离。我们还在质量保障体系中设立了“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和“公众监督”4种监督制度。通过院系和职能部处各子系统内部的教学质量管理员,做好日常的自我质量保证工作,对于子系统内无法通过自我改进而解决的问题,以“教学质量监控情况表”及时反馈到质管办,进入校级系统内解决。对于师资队伍、经费保障、教学设施、专业建设、以及试题、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质量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通过专家检查、评价方式进行定点监督。对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定期评估、对职能部门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定期评审。积极收集来自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方面的意见,并充分发挥各方面评价意见的反馈作用,以推进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建立闭合与开放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的长效机制。所谓闭合,是指教学质量保证的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能完成的,通过一个循环解决一些问题,质量随之提高了,但总会留下另外其他方面的质量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发生了新的质量问题,这就需要进入新一轮循环。在工作中要保证做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和建设,并对改进情况跟踪监控,才能保证质量持续进步,达到螺旋形上升的目的。所谓开放,是指大学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是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下而不断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与对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才是大学保证培养的人才被社会认可的关键。

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国家科技、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个人的需要,而且,要将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的期望与需求作为调整、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目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学校每年的教学工作会议都邀请用人单位的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到会,并从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对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素质要求、课程设置乃至培养模式等方面在大会做主题报告。2009年,学校在修订教务委员会章程时,明确规定其组成中必须有校外代表和学生代表,目前教务委员会中有3名用人单位代表和5名学生作为客座委员,参与教务委员会的所有会议,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2010年1月学校启动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与评价制度的研究与建立”,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手段,构建一个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的大平台,将来自学生、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乃至高中等各方面、多角度的评价数据综合处理,充分发挥质量评价信息的反馈作用,为学校修正才培养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等提供依据,促进人才培养水平实现螺旋式上升,保证为社会输送的人才在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两方面都能保持活力。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大环境中,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立足在国际舞台,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需要学校的人才培养不但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要在教学质量的标准上尽早与国际接轨。学校的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专业多年前已获得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ISE)、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CIOB)、英国皇家测量师学会(RICS)、香港测量师学会等多家国际专业组织的认证认可;2008年由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城市管理学院院长Hans—RudolfSchalcher教授担任主席的国际评委会对学校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学、科研、实践和国际化水平等各个方面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评估。联合培养、联合设计、对等交换、海外认证等多种方式都为我们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方面提供了经验。“十二五期间”,学校以“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和“卓越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紧扣卓越人才培养一条主线,强化国际化教育和实践教育两大传统特色,营造开放式、立体化的可持续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按照“专业精英、社会栋梁、国际视野、济世人才”的卓越人才培养特征,制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广度上,扩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规模,“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在深度上,深化国际交流的内涵,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培养高质量的卓越人才。构建一个具有同济特色的立体化的国际化教育体系。纵向,整合和拓展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资源,共享共建、扩充内涵、提升工作。横向,以工科、医科为主向各学科门类辐射,探索建立覆盖理、工、经、管、文、法、医各学科的立体实践教育体系。

通过与中学建立长期战略联盟、与著名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合作联盟促进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社会需求的双向渗透,实现人才培养由适应社会需求向引领社会发展转变。通过教学一科研一学科、招生一培养一就业联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第一课堂一第二课堂一校园文化联动营造和谐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作者:陈以一  同济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