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从中美高校科研比较寻求学科建设突破口
发布时间:2011-12-05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长沙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

世界一流大学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美国居多。以传统文理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传统综合性大学,以单科性技术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偏理工大学,以康乃尔大学等为代表的全科型大学一直处于世界大学前列。有的历史悠久,有的则只有百余年,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后起之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不长,与美国比相对落后。近二十年,在轰轰烈烈的高校机构改革、分合迁并、自主择业、扩大招生、质量评估等若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高校的学科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自身一些办学特色,但与美国一流大学相比,学科发展水平仍存在相当差距。

一、中美高校科学研究比较

(一)、 学科交叉融合

重点大学的竞争中,成功的关键是看谁能在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学科方向的提炼上集优势、创特色、树名牌、争一流。有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相对成熟的学科有6000 个左右,其中相互交叉的占45 %以上。交叉性的合作研究在诺贝尔奖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率。据最近25 年的统计,这一比率已达到50 %左右。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是美国同行评比中排行第一的系。招博士生、硕士生涉及的八大领域中每个领域设10 多个分支学科,累计有107 个学科分支。以激光与量子电子学领域为例可见一斑,它就包括了同生紫外与X 射线源,Fiber光学,自由电子激光,激光在航空学、生物学、化学、电子学及物理学中的应用,激光器件与激光物理,非线性光学器件及材料,光电器件,微微秒激光脉冲,紫外快速感光光学及电子学,半导体激光与光电器件等分支学科。各学科交叉融合,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生长点。我国高校也在思考突破原有学科门类的框架,促进学科更新换代。华南理工大学利用建设新校区的契机,组建了10 个新学院,发展了一批新学科。大连理工大学的管理学院与人文学院共同举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机械工程学院与建筑艺术学院合办工业设计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合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支持高新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结合建立了生物化工博士点,还相继成立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神经信息学研究所、高科技研究院、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所,为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宽广舞台,打造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与美国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很重视校内的学科结构调整,院校合并优化学科结构,越来越强调构建交叉学科。

但目前高水平特色学科仍然不多,学科综合性也不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拥有绝大多数的国家重点学科,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一流大学比,处于跟踪型的居多,国际领先水平的极少。另外,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多是理工或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普遍存在着综合性不高的弊端,尽管各大学积极探索学科综合的优势,试图通过合并等方式强强联手,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局面,但目前仍处于“整合期” ,尚未形成真正的综合资源优势。

(二)、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通常用两个指标来反映,即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献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和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数量。据世界公认的四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EI、ISTP、ISR 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统计,美国论文收录数量连年雄居榜首。1999年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973286 篇,其中美国314120 篇,占32. 27 % ,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英国92089 篇,占9. 46 %;日本列第三,80052 篇,占8. 22 %。我国名次较靠后。诺贝尔科学奖是科学家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其数量是衡量国家科学实力、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准。至2002 年,全美获诺贝尔奖的大学有18 所,共获诺贝尔科学奖517 个。其中芝加哥大学获75 个,仅次于英国剑桥大学的77 个,列世界大学第二;哥伦比亚大学获64 个;麻省理工获55 个;哈佛大学获38个。难怪有人感叹:美国大学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在众多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超过40 %为美国科学家,其中绝大多数是大学教授。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 ESI) 数据库的检索,在世界学术论文发表总数方面,我国有51 所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500 名的机构中,我国高校占据16 席;其余35 所高校排在500 名之后,且有18 所高校居1000 名之后。论文被引频次是考察学术论文质量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北京大学学术论文被引频次总数超过10 万次,世界排名329 位;哈佛大学的学术论文被引频次为2445105 次,是北京大学的24 倍多;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论文被引频次超过5 万次;吉林大学等20 所高校的论文被引频次在1 - 4 万次之间;其他进入排名的院校则相对更低。这说明我国高校科研产出虽然在数量上表现出一定的整体实力,但与美国高校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因为篇均被引频次较低,质量和影响力差距更大。我国高校在评估中,往往更偏重学术论文的数量,忽视了论文被引频次的重要影响,未将其作为重要指标,这无形中导致了我国高校学术论文被引频次相对滞后,影响了科研实力的提高。另外,从上面数据也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校际间的差距较大。

(三)、 经济、社会发展

“增进知识,丰富生活”是芝加哥大学的校训,反映出的是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美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科建设思想。以其社会学为例,19 世纪下半叶,伊利诺斯到密歇根运河开凿,加之第一条横贯美国大陆铁路的修筑,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芝加哥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大量移民蜂拥而至,芝加哥一跃成为美国第二大城市,但是很多社会问题日渐彰显,终在1919 年7 月引发了持续一周的激烈暴乱。为此,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深入芝加哥社会,对移民的社会解体、境况界定、边缘性、文化适应及城市的非法团伙、有组织犯罪、青少年犯罪、职业窃贼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社会学“芝加哥学派”。陕西理工学院与当地林业部门密切、长期合作,围绕秦巴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国家级珍稀动物进行基础性研究与人工保护工作;还在板栗、柿子、核桃、山野菜等农副产品加工方面深入研究,建立了资源生物、植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对汉中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中药现代化方面发挥了科技主导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美国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在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水平相对不高,很多研究尚处于跟随阶段,所以在学科建设中往往注重当前的热点学科,忽视不在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却有发展前途的学科。这方面要多向美国一流大学学习,学科建设要有前瞻性。区域经济具有市场滞后性,学科建设不能只跟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要主动引领其发展,并能预测其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这样才能不仅发展了学科,又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董明涛选取17 个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指标和19 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研究了天津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现学科经费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为学科条件建设,再次为信息网络建和学术队伍建设。由此可见经费投入和学科条件的投入对经济会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借鉴美国高校经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使学科建设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前进。

(四)、 产学研结合

学科建设的社会服务功能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表现的越来越明显,社会服务的内涵和形式也越来越向纵深发展。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大学实施“工业—大学联合研究中心计划”,在大学兴建了一批“工业—大学研究中心”,包括设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业高分子工艺研究中心”、伦塞勒工学院的“计算机制图研究中心”、罗德岛大学的“机器人研究中心”等。1985 —1987 年,联邦政府在大学设立了14 个工程研究中心。1988 年,里根政府致力于提高国家竞争力,要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参照工程研究中心的模式建立跨学科的科学技术中心,促进高校与企业在急需领域的合作。以上诸多不拘一格的组织形式加强了大学与企业在急需研究领域的合作,旨在依靠大学的科研力量,通过产学研来解决工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工程技术问题。美国大学的产学研结合不只限于实验室、研究中心层面,而且推向了生产应用的第一线。从1951 年斯坦福大学创办了“斯坦福科学园”开始,许多师生在学校内或学校周围创办高科技公司,开辟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途径,形成了著名的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的硅谷地区。当今雄霸美国乃至世界的IT 业的几大巨头,如惠普、太阳微系统、硅图、思科系统、雅虎等,都是从这里起步的。大学的科技成果转让给企业,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金,这种形式十分有利于研究成果迅速得到应用、开发。我国高校特别是国内著名大学也越来越重视成果转化工作,以此为大学的一项新职能。2002 年3 月21日的《科技日报》报道,清华大学作为国内知名研究型大学,在技术转移方面独辟蹊径,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作为“三架马车”奔向市场 ,一年与企业签定技术合同900 多项,金额超过5 个亿。

与美国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在产学研结合上存在以下不足: (1) 比较注重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建设来加强学科与产业的联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欠缺,力度有待加强。(2) 美国高校的产学研结合起步早,科学园区数量多,形式多样。芝加哥大学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与周边社区乃至整个芝加哥市的密切联系,1925 年就开始以研究为主,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到20世纪80 年代后期,美国具有一定规模的科学园区达一百多个,其中最著名的都是依托大学建立的。除硅谷科技园外,还有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附近的128 号公路高新技术园区,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杜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之间的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等。这些“研究园区”、“科学园区”、“工业园区”研究、开发工作与大学的联系形式多样,涉及领域多,不仅仅与IT 业有关,还涉及生物技术、制药、材料、环境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而我国高校的产学研联合体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IT 业为主。(3) 社会服务功能有待加强。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并非体现在学校内部,而是体现于科研对整个社会的贡献。美国高校注重朝市场化方向发展科研,如芝加哥大学的“引领社会、服务社区”的教育理念就享誉全美。1990 - 1999 年,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 家新公司,对美国经济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仅1994 年这些公司就创造110 万个就业岗位,2320 亿美元的销售额。这种将产学研完美结合的学科发展定位,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和功能,还能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为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条件。

二、启示

(一)、 关注前沿,加强创新

很多地方提出了热门论文的概念,即反映前沿性、创新性与权威性的论文,有较高学术水平,代表了最近两个月内得到全世界学者的关注程度。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 ESI) 数据库的检索,我国高校虽然产出一定数量的热门论文,但数量较少。根据数据库1997 年1 月1 日至2007 年8月31 日时段的数据,我国共有17 所高校有热门论文,总数为37 篇。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各有7 篇,在我国高校中并列第一,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有5 篇和3 篇,复旦大学和天津大学各2 篇,其余高校各1 篇。哈佛大学的热门论文数达112 篇,是我国全体高校热门论文总数的3 倍多。可见,我国高校的热门论文数虽然有所体现,但相对较少。说明我国高校学术论文的前沿性不强,科研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打破这种不利局面,就要积极关注学科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研究,在注重量的积累中,实现质的突破。

(二)、 重点突破,凝炼特色

在院校发展史上,某一门学科的发展往往成为整所学校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1946 年,特曼任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兼教务长,提出了“学术顶尖”的构想。此思想6 年后开花结果,布洛克因发现核磁共振现象获得诺贝尔奖,成为该校步入名牌大学的标志。加州理工学院靠密立根教授获诺贝尔奖的实验物理和钱学森先生的老师冯卡门教授的航空技术,带动了整个学校的发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是因为劳伦斯教授的加速器一下子拿了17 个诺贝尔奖,推动了学校跨越式的发展。田长霖教授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第一位华人校长。他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说过:“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突破”。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相对短缺,学术大师相对匮乏,应在一、两个重点学科领域加强突破,把有限的经费和人力投在重点学科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特色学科不断发展壮大,集聚优势,便形成了赖以成为一流大学的强势学科。

(三)、 重基础,强应用,综合发展

美国大学重视基础研究,其拥有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就超过了美国人才总量的一半,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20 世纪20 年代以后美国取代强大的德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就是最好的证明。尽管从下半世纪开始,美国加大了科技应用和开发的力度,企业成为美国技术进步的主体,但美国大学仍然承担了60 %以上的基础研究任务[4 ]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等都设置了文理基础学院,而且全部获得过基础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等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诺贝尔奖。美国大学还特别注重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有机结合,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有的还以大学为基础形成了高科技园区或产业区,寻求学科综合发展。我国高校同样深知基础研究对于学科建设乃至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性,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基础研究。但与美国高校相比,相对缺乏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属国际顶尖水平的专家更是不足;研究的原创性不够,属跟踪型的居多,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应该瞄准世界科学发展动态,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学科,并要主动参与国际科学前沿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