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校科技》 2012年第10期
【摘 要】: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历程与发展路径正日益引发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近十年有关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呈现出从具体到一般,从实践经验描述到理论体系构建的特点。研究内容从最初的问题描述、概念辨析,到现在围绕高校历史演变、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发展趋势等扩展到高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回顾以往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研究与高校发展之间基本建立起了互动关系,今后的研究应该从均衡研究者结构、扩展研究视野入手,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行业特色型大学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使之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高校 文献分析 研究评述
1 引言
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由原来的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调整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地方政府管理的一类高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各方面的变革必然要求高等教育领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推进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得行业特色型高校走上了转型之路。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问题,对问题的反思和求解过程,推动了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并使之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与行业特色型高校自身正在进行着的发展变迁相呼应,对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也正呈现出增长态势,梳理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发源与现状,分析总结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历程,有利于促进该类学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2 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把行业特色型高校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与行业高校的产生并不同步。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前,很少有专门研究行业高校的成果出现。这一时期学术刊物上有关行业高校的文章也仅仅是某类行业高校或者单所高校的个案分析或经验介绍。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聚焦与研究始于2000年之后,伴随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告一段落,许多行业特色型高校在管理体制调整和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困惑和难题,由此导致管理者和学界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从中国期刊网的文献查询结果来看,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2005年第5期《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中国高校科技》前身)发表“发挥行业特色高校优势为行业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一文,第一次正式将这类高校称为“行业特色高校”。此后,该刊物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成果,成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交流载体。
此后,“行业特色型高校”取代“行业特色高校”被提出,虽然学界对这一概念曾提出过质疑,认为目前行业特色型大学称谓并不统一,不是十分适切。在期刊论文中,这类高校还有另外的名称,有的学者称之为“特色型大学”,有的学者称之为“行业大学”或“行业特色型大学”,更有文章将这类高校称为“单科院校”、“专门学院”、“行业划转院校”等。但是不管个人如何称谓,其所指的对象是明确的,即计划经济时代下,隶属中央某一业务部门,而后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被划转由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建设和管理的一批高校。2007年底,受教育部委托、由北京邮电大学发起并承办的首届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2008年,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同志的倡议之下,将“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修改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特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前隶属于国务院某个部门或行业,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后直属于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与突出的学科优势的大学。从此“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作为一类高校的正式称谓被逐渐接受并得到认可。
迄今为止,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已举办5届,有数十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和相关行业部门参加,每一届论坛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研讨,分别为“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及和谐发展”、“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科学定位与创新发展”、“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协同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北京邮电大学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得以建立,在此基础上,2011年初成立了有十余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参加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战略合作联盟”。
上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一批科研项目获得立项,研究成果逐年增加。中国期刊网2005~2011年收录该领域文章情况如下:2005年4篇,2006年1篇,2007年3篇,2008年10篇,2009年19篇,2010年21篇,2011年38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已有博士论文对其进行专门研究。
3 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的主要内容
与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自身正在进行的发展变迁相呼应,近十年有关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也呈现出从具体到一般,从实践经验描述到理论体系构建的特点。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逻辑思辨、个案研究、经验描述等,研究内容从最初的问题描述、概念辨析,到现在围绕历史演变、理念创新、发展环境与生态、学科发展、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教育质量、师资培养、战略管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国际化、大学文化等不同主题,涵盖了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3.1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历史研究
只有认识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源头和发展历程,才能理解和认识这类高校的本质特点和发展现状。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源头在哪里?这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从目前观点来看,论者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源头在近代,随着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而产生。认为行业特色大学是“近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明特色,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一批区别于综合大学的专门学院先后诞生,并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当时这一批专门学院在某些主要特征方面,跟50年代陆续建立的行业专门院校在组织目标和管理体制上非常相似,与行业、行业主管部门密切互动的传统也是从近代的专门学院延续下来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形成的专门学院。这些由当时中央政府各部门兴办或重组形成的高等专门院校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产、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也包括一批与文化、艺术、体育、财经、政法等社会事业紧密相关的高校。这些行业所属高校不断发展壮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伴随着国务院机构的多次调整,一批部委相继撤并,原部门管理的大学按照中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市地方两级管理的模式进行了调整和划转。经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体制划转,从原先行业部委归属到教育部或地方管理,但具有鲜明行业背景和突出办学特色。行业特色型大学脱离了与原行业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其中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大部分划归教育部管理。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
3.2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特色研究
行业特色型高校之所以会形成一类独特的高校群体,因为其有着与综合性高校和其他高校明显区分开来的特色。近年来,围绕这类高校的特色,研究者们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探讨。
一是关于组织特色方面,行业特色型高校被深深地印上了行业烙印。集中体现在其学术组织和发展目标定位上区别于综合性大学和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高校,大多办学历史较短,有着与行业和原行业主管部门密切互动的传统,并与行业发展变迁紧密关联。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验条件、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行业性特点,强调专业对口。研究者认为,这些学校因行业发展而生,长期依托于行业,主要服务于行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办学优势和学科特色,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依托行业发展是行业特色型大学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校的兴衰与行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刘吉臻认为,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互动中产生并成长壮大,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在本领域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服务行业发展前沿,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是关于学术特色方面,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学科分布相对集中,传统优势学科大多国内领先,个别学科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7~2009)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7~2008)评价结果来看,我国少数特色型大学在特色学科领域得分很高,排名居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和一般高校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单就有些学科而言,甚至超过国内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鉴于上述原因,有学者将行业特色型大学称为学科特色型大学,认为这种大学有着与行业、行业主管部门密切互动的传统,具备经过历史沉淀与积累的行业学科实力、代代相传的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独特优势以及长期从事的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实力,有力地支撑着行业的技术创新,为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和现实的贡献。这类高校凭借其与行业企业、行业科研院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拥有产学研的相对优势和竞争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行业特色型高校加快了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步伐。研究者认为,尽管学科增加较多,目前却不能代替已有的特色鲜明的学科。特色永远是立校之本,所以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特色和多科性的关系,在重点建设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发展相关学科,绝不可顾此失彼。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本行业领域内的学科优势和科研水平比较突出,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大多是围绕解决行业的难题进行的应用研究。
三是关于人才培养特色方面,研究者认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办学面向特定企业行业,人才培养过程体现出较强的专才型理念”。这类学校注重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过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毕业生大多进入了对口的行业企业,一些毕业生迅速成长为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中高层领导者,为行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相关行业企业人员构成中占据主流。以河海大学为例,该校在2000年之前毕业生到原行业就业的比例是55%,2008年这个比例是49%,近十年来变化并不大。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校友已经源源不断地进入相应行业企业技术或管理的各个层面,有些已进入最高决策层。据初步了解,对口培养造成的垄断性办学体制,使得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校友甚至占据相应行业技术或管理各个中高级层人员的40%~50%。行业特色型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表现为,前者主要培养大量服务于行业发展前沿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后者是按照传统大学的模式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同时,行业特色型大学也区别于职业技术学院那样一味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单纯的操作型人才。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定位于以培养行业精英人才为主,努力培养行业的技术领军人才或者领导人才,应该成为卓越工程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四是关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见,这源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传统惯性,造成高校对主管部门的依赖性十分严重。经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行业特色型高校面临着新的生存环境挑战,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不适应甚至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加上管理者自身的认识问题,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管理目标一直在是突出学术性还是突出应用性,只发展优势学科还是学科综合化发展,是保留原来的办学特色、还是向新的管理部门隶属的高校看齐两端徘徊,在许多问题上管理者和教师存在争议,院校的发展处于尴尬的境地,许多行业特色型高校管理者一度迷失了方向。这一原因直接导致了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对于问题研究的关注。论者从不同角度对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梳理,认为目前行业特色型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与新主管部门的融合问题。论者认为,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后的若干年里,原行业所属大学经历了与原行业主管部门关系的解构过程,同时经历了与教育部等新的主管部门关系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校有利有弊。划归教育部之后,教育部在政策上扶持行业高校,推进行业高校加强与部门、行业、企业的联系。但总体来说,教育部对行业高校的领导是宏观的,强调高校自主办学,行业高校需要尽快适应新环境。通过教育部专业化的领导和管理,特色大学在办学过程中的规范性和严密性得到增强,获得了许多向综合性大学学习借鉴的机会,从而可以谋求更好的发展。行业部门也可以抓大放小,专心致力于行业发展。这是划转后的有利方面。
其次是与原行业的关系问题。划归教育部之前,行业高校由中央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由于管理分散,主管部门给予了充分的资金保障,分管的司局具体指导所属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由于隶属关系的变化,长期以来与相应行业建立起来的“血肉”联系,随着隶属关系改变逐渐疏远,甚至“断裂”。表现在与原所在行业系统之间的直接沟通渠道受限,行业部门的信息也不能及时得到,有可能失去行业的外部支撑和坚强后盾,为特定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功能与作用趋于淡化,特色大学与原行业之间的联系有减弱的趋势。来自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大幅减少,客观制约了特色型大学服务行业能力的发挥和增强。
最后是自身发展问题。潘懋元等认为,当前我国特色型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定位不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资源整合不利,特色淡化。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与原行业的联系变得松散,面向行业办学的定位有所动摇。加之在单一评估标准下,这类学校纷纷升格甚至改名为综合性大学,向多科性、综合性院校目标发展,一蹴而就的非行业特色的新增专业和学科实力相对较弱,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此外,有研究者还指出行业特色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失去行业依托,并突然面临其他高校同类强势专业的激烈竞争时,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有论者还指出,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有些地处西部省份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划归地方管理后,由于投入不足,给师资队伍的稳定、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者提出要从实质上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与合作还需要现主管部门与高校自身不断主动推进。
4 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现状的评述
高校改革和发展需要理论支撑,行业特色型高校亦然。通过以上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教育部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启动以后,围绕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逐渐增多,大致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4.1已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
从历史性角度来看,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改革发展进程基本保持一致。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与国家有关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政策的出台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从研究成果的增长态势、当前此类高校发展的趋势以及国家有关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举措来看,研究推动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变迁,学术研究与高校发展之间基本建立起了互动关系。
4.2由于研究主体结构的缺陷导致研究视角和研究结论的局限性
综观当前对行业特色型高校问题的相关文章,可以发现大多是发展现状的描述和高校管理者的经验性总结。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更像是一个大学管理者俱乐部,专门领域特别是相关学科理论研究者缺位。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作层面的探讨,较少学理的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也比较单一,缺少专门的理论视角和有解释力的理论分析工具,这为该领域今后研究留下了空间。
分析已发表研究论文的作者群体,发现主要是研究主体结构的失衡,大部分研究主体是高校领导或者管理人员,他们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能从各自的实际工作出发,抓住行业特色型高校转型和发展过程中迫切而突出的问题,针对性地探索可行性之对策,但是很难从全局出发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着眼于组织和其他理论角度研究行业特色型高校及其发展问题,需要我们从更具普遍意义的研究角度,对行业特色型高校这一研究对象进行聚焦,打开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组织结构与发展问题的“黑箱”。
今后有关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追溯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起源,阐释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理论内涵,并针对目前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行业特色型高校认识上的混乱,澄清关于行业特色型高校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而勾勒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理论研究前沿。比如构建起比较系统的行业特色型高校组织分析框架,形成规范的行业特色型高校组织特质分析逻辑,阐释并厘清行业特色型高校组织分析的四方面研究内容,即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研究和组织治理等。
4.3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存在很大的运用空间
近十年关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从而使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除了逻辑推断,已有研究者尝试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对国内外特色高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由于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与国外单科院校的生成和发展路径不同,差异较大,很难直接照搬经验。国外许多单科性高校都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发展变化,而国内高校的发展受政府影响较大,很大程度上是外部力量的推动,比如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国外同行高校时一定慎重,得出的研究结论也要在特定语境下进行讨论。
当然,国外学者对特色学院与专门类型的高等教育的研究以及各专门学院的发展史可以为我们研究行业特色型高校提供一种比较与借鉴。此外,案例研究应该更多地应用于今后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中来,通过对具体案例高校的剖析,对这一特殊高等教育组织进行清晰的认识,与其他研究方法互相补充。
5 结语
科学研究的问题一般先起于实践,然后慢慢吸引学术界的参与。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已经由实践者提出,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从研究趋势来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的不断推进,相信这一领域会越来越被学界所关注并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校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