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层论坛 >> 正文
刘志刚:并不是行业大学就自然有特色
发布时间:2011-12-31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1-1-17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   刘志刚

特色是品牌的精髓, 必须能反映一所大学最核心的要素, 需要进行凝练并以此为先导,推进大学品牌建设。

近年来,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中国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行业特色型大学进一步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普遍重视。越来越多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深刻认识到特色品牌的战略意义:无论管理体制如何变化,只要有了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就有了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然而,并不是行业大学就自然有特色,特色需要凝练;并不是凝练了特色就自然能形成品牌,品牌需要打造;打造之后还需要主动的传播。因此,行业特色型大学特色品牌的形成,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凝练和打造。

大学行业特色如何凝练

行业特色型大学最大的优势资源,就是在长期服务于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和行业口碑

特色是品牌的精髓,必须能反映一所大学最核心的要素,需要进行凝练并以此为先导,推进大学品牌建设。大学的特色要与大学核心竞争力及长远发展目标相一致,要具有可以明显察觉与识别的鲜明特征,对社会要有独具特色的价值和意义。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型高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哈军工”。我校在多年办学实践中体会到,凝练办学特色需要特别关注以下4个方面:

首先,要传承办学历史的积淀。行业特色型大学最大的优势资源,就是在长期服务于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和行业口碑,这是最容易挖掘特色的方面,也是学校成长的“根基”和“主脉”。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学科专业是我校学科专业体系的源头,也是我校发展办学特色的主要基础。几十年来,学校始终坚守船海核“祖业”,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海军装备需求不足、船舶行业不景气、核工业发展缓慢的时期,依然坚持在困境中寻求机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特色。

其次,要依托国家战略的需求。国家战略需求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聚焦点”和“成长点”。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的需求,行业特色型大学更是如此。我校办学特色的凝练主要依托国家4个方面的战略需求:一是建设造船强国,旺盛的人才和科技需求为我校在船海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大行动空间;二是国家新的海洋观念和海防战略,海军装备升级成为我校相关学科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牵引力量;三是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蓬勃发展,赋予我校更重要的使命;四是核电发展加速,国家和核电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支持力度,为我校核学科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再其次,要服从服务行业的使命。行业特色型大学因行业发展而生,也必须坚持走服务行业发展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道路。我校隶属六机部和船舶总公司时,确立了“为海军建设服务、为造船工业服务”的使命,后期进一步凝练为“三海”(海运、海防和海洋);隶属国防科工委时,将“三海”正式拓展为“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及核能应用)。划归工信部以后,学校服务面向拓展为大工业领域,船海核本身的军民结合及两化融合特性,为我校赋予了服务新型工业化使命的新特色。

最后,要体现学校发展的定位。办学定位是对学校“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的深入思考。对于我们这样一所独立建校时间短、学科结构相对单一的高校来说,没有特色鲜明,就不可能实现高水平和研究型。换而言之,如果有了这些鲜明的特色,我们虽做不到“大”和“综合”,但我们可以很“美”,甚至对国家来说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因此我们始终认为,凝练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是学校实现异峰突起的必由之路。

围绕特色打造大学品牌

大学品牌是由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等一系列内部品牌协同支撑的结果

品牌的打造要紧密围绕凝练的特色而展开,要在办学特色、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大学的主打品牌。实践证明,大学品牌是由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等一系列内部品牌协同支撑的结果,围绕特色,打造体系,是品牌塑造的有效路径。哈尔滨工程大学紧密围绕“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的凝练,坚持把“三海一核”体现在办学指导思想中,贯穿在舆论宣传中,落实到办学实践中,以“三海一核”办学方略为指引,系统打造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特色品牌,形成具有鲜明“三海一核”办学特色的品牌优势。

一是以构建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为目标,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品牌。我们大力推进“主体超越、整体升级”战略,以“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集中优势、重点投入,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品牌。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学科体系已形成了鲜明的优势与特色:学科专业覆盖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全部3个二级学科,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相关学科整体配套、相互支撑,“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整体上具备了国内领先、向国际先进水平冲击的实力,初步形成了以“三海一核”为核心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框架。

二是以输送行业可靠顶用人才为核心,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品牌。我们全面推进“创新推动、打造品牌”战略,把培养我国“三海一核”领域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为国防科技工业、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及国民经济建设培养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可靠顶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定位,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各环节紧扣“三海一核”,打造人才培养品牌。对“三海一核”主体学科专业的学生,学校的人才培养着重强调专业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主要依托优势师资和培养环境,保证学生直接参与“三海一核”科研创造;对于基础和通用专业的学生,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现在通过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三海一核”素质;学校还将船海核领域的知识内容广泛渗透到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几十年以来,学校培养的7万多名各类人才中,3万多名被输送到“三海一核”行业领域,船舶、动力、水声、核技术等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

三是以解决行业重大关键问题为重点,打造科学研究特色品牌。我们重点推进“高端引领、集成优势”战略,以国际科技前沿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科学问题,系统打造科学研究特色品牌。在船舶工业领域,学校承担新船型设计、数字化造船等一批前沿科研任务,是我国船舶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海军装备领域,承担了一批国防重大装备研制任务,是我国海军装备研制不可或缺的依托力量;在海洋工程领域,承担深海空间站、动力定位系统研制等重大科技专项任务,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在核能应用领域,参与国家核电重大专项、国家核能开发专项等研究工作,是我国核能应用领域主要依托力量之一。这些成果的取得,巩固了学校在“三海一核”领域中的独特地位。

主动传播大学特色品牌

教育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大学品牌的传播主要应选择隐性传播战略

行业特色型大学特色品牌的传播是一种整合传播,即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工具,选择恰当的媒介,把品牌的价值内涵传递给服务面向和社会公众,稳步提升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社会知名度、行业美誉度和用户忠诚度。教育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大学品牌的传播主要应选择公共关系策略、事件营销策略和口碑传颂策略等隐性传播战略。根据多年的办学实践总结,特色品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学校“用户”、管理机构、新闻媒体、文化旅游者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一是基于“用户”的传播。一方面指学生和家长因为对学校办学定位有感知和认同,自发对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传播,这种传播主要以一种积极的民间传颂方式为主,可以是亲戚朋友的互相介绍,也可以是网络空间的评价赞许,传播效果显著,公众认同感较强;另一方面体现在政府部门、科研及人才需求单位对学校社会服务水平、科研实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认可和信赖,这种传播体现了大学品牌更深层次的价值诉求,能使学校在业界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二是基于管理机构的传播。主要是指以各级各类考察、考核、验收、评估为契机,传承创新、梳理经验,求真务实、丰富内涵,以新闻报道、考核通报、评估报告等形式实现对学校特色品牌的认可和宣传,这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特色品牌最主要的官方传播渠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在行业或社会引起较大的反响。

三是基于新闻媒体、文化旅游和国际交流的传播。新闻媒体是最快捷、覆盖区域最广的传播媒介,利用权威的媒体对学校特色品牌进行传播,能够获得最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行业美誉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文化旅游者,就是到访学校的非直接利益相关者,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切身感知,进而形成对学校直观的印象评述。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办学环节,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走的大多是一条由“点”到“面”的渐进式发展道路,即先通过对学校特色“点”的认同,然后延伸到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建设等“面”的合作,最终提升学校整体的国际知名度。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今后十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十年,也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关键十年。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坚定目标和方向,最大程度地满足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最广泛赢得行业和社会的认可,最终树立自身独特的特色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