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层论坛 >> 正文
周远清:走出做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路子”
发布时间:2011-12-31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1-1-24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周远清

在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之后,现在进入了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改革的“大提高”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这标志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从民间的讨论、学术界的研究变成了政府行为。这也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站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上,这是一个长远的建设平台。

高等教育做强, 才能使国家更加强盛

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这需要做强高等教育予以强力保障。

世界历史研究表明,各个经济社会发达的国家都伴随着做强本国高等教育的进程。例如,德国1806年提出通过振兴教育来振兴国家,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并引领了世界第二次技术革命,直接推动德国在20世纪初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和世界经济强国。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明确把教育置于国家最优先发展的地位,1920年崛起为亚洲第一高等教育强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头号经济强国和世界经济强国。美国1776年建国起就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二战后成为世界头号高等教育强国,并迅速崛起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所以, 只有努力把我国的高等教育做强,才能使国家更加强盛。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工业大国,还不是工业强国,因而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需要做强高等教育予以强力的保障。

抓住战略机遇期, 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

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代表一国教育水平高低的是高等教育, 不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教育强国是不可想象的。

教育规划纲要的截止年限是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年份。在这一时期, 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跻身创新型国家的行列。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已经过去了10年,什么叫做重要机遇期?对我们高等教育发展来说有什么机遇?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认识、怎么去抓住这个重要的机遇期。我觉得对这些我们了解得不够。要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关键之一就是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中国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如果没有人才保障,创新型国家建设、现代化建设都是一句空谈。

过去,我们高等教育是“改革、做大”,现在要“改革、做强”。教育规划纲要通篇体现了“做强”: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三强”建设。“三强”建设中,我们都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但关键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义务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是水平。没有义务教育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就不可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 就不可能建设教育强国。但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代表一国教育水平高低的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 不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教育强国是不可想象的。

做强高等教育, 重点在2个目标、3个“一批”

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所决定的。

做强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在2个目标、3个“一批”。所谓2个目标,就是“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3个一批,指的是“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所决定的。我认为,主要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改革是动力。高等教育发展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教育规划纲要中“改革”一词出现了96次,明确强调“改革创新是动力”;“改革创新”也是20字工作方针之一。这使我们觉得,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是非常重要的目标要求。教育规划纲要对今后如何深化、完善改革提得非常明确。内容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等教育观念更新和教育体制、模式、内容、方法、评价的改革。改革创新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为此,应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创新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尽快建立教育规划纲要中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机制,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第二,质量是核心。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所以,如果说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子”,我的体会就是“质量是核心”。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类教育都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要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也使得我们有可能系统地研究中国的教育如何提高质量。

第三,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什么叫教育国际化呢?它比扩大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合作有更深刻的意义。对此,我体会有三点:一要有国际视野。国家的办学要有国际视野,要站在世界的高度,面向世界来观察和考虑我们的教育,要走出象牙塔, 融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去; 我们的学校要培养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有竞争能力的学者以及国际性人才。二要宣传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交流和研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文化传统,建设和谐文化。我们现在派出的留学生更多的是去国外学习科技、专业知识,而去学习教学的少,更少去研究所在国的文化。其实,国际交流最根本的是学习和引进交流世界优秀文化,并使之与中国文化融合起来,建设和谐文化。三要走中国道路。我们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都是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来增加学生的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如何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各国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各个国家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和文化来形成自己的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有国际视野,坚持中国道路。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教发展规律, 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应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之必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受到了世界的广泛赞誉,国外许多经济学家和专家们积极总结和评价“中国道路”的特色和作用。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应该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其次, 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必需。我国宝贵的优秀文化传统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念体系的基础。正如2010年5月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所指出的:每一种教育模式要与本国的文化相适应。莱文的这句话讲得比较到位,中国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必须与中国深厚悠久优秀的文化传统相适应。京都大学校长松本竑也谈到, 现代社会, 人们的渴望欲求无极限,由此造成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靠科技的发展还不够,需要仰仗哲学和人文的支持。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节制、廉耻心、感激之心、知足之心等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而这些观念已经成为亚洲共享的价值观念, 汉字中像“和平”、“知足”、“感谢”等词语,在亚洲文化圈中都能够理解和赞同。所以,我们中国的教育更应该体现国人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也是说为什么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再其次, 总结中国高等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之必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有过卓有成效的改革,也出现过较大的失误,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如全面学习过苏联的高等教育,1952年的全面院系调整以及1958年前后的教育革命等,实践证明有偏颇。之后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的磨难。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最好阶段。进行教育创新,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教发展规律, 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应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把这些归纳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要走的“路子”,这是我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些体会。在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之后,现在进入了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改革的“大提高”阶段。今后,我们要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建设高等教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