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01-16
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素质教育。这一宣示表明,中国将在这一时期实现向素质教育的历史性转型。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之振奋!
素质教育已经讲了很多年。据文献记载,它在早期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后来被摆在了“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实行”的全面性、战略性的位置上。这次在教育规划纲要中用鲜明的语言称之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我认为是完全正确的。
素质教育继承了中国教育的优秀历史传统。自孔子以降,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条传承千年的脉络,就是重视人的素质塑造。明德、亲民、至善,修身、齐家、治国,正心、诚意、笃行……等等,中国古代教育讲的传道授业可以说不是以知识为本而是以人为本的,它更重人的修养提高而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现代教育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对专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突出了“工具理性”,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显然也有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消极的一面。
在人类社会迈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背景下,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并不是简单的回归古代,而是秉承和发展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教育思想中以人为本的优秀传统,站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面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实现中国教育的伟大历史性超越,以支撑和引领中华民族的复兴。
所谓“超越”,就不是对现有教育的“改良”,而是“转型”。
超越“知识为本”,向“全面发展”转型。不管怎么说,现实教育是以知识为本的,不仅智育在实际上被作为“知育”,就是德育、体育和美育也往往止于政治学、体育学和美学的知识学习。素质教育不是不重视知识学习,没有知识谈何“高素质”?但素质教育要超越“知识为本”,以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超越“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转变。现今中国大学里有个不好的倾向,就是一切以学科为中心,把学科建设当成了大学的目的。其实学科的重要性恰在于它乃是育人的平台,学科建设应“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何况我国现时学科偏窄、彼此隔绝的状况已经成为面向未来培育人才的桎梏,素质教育只有超越狭窄的学科,才能得以展开和发展。
超越“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在大学里,获取知识应主要靠学,发展素质更应靠学生的主动。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展,是大学的任务。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更是如此。素质教育的情境必定应是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要实现这样的“超越”,并没有成例可循。我们必须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地试验,南开大学素有“日新月异”的维新精神,一定要在这次历史性转型之中努力而又扎实地走在前面,以改革创新的坚实脚步迈向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