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08-15
中南大学党委书记 高文兵
通识教育是一种办学理念,质量是办学的追求。2009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考察工作时与大学生座谈,强调“创业不仅可以改变大学生的命运,可以改变企业的命运,而且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2010年2月,温家宝同志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谈到“我们特别希望大学生能够自主创业”。同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专程前往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进行调研,高度肯定了基金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推动创新”的理念。袁贵仁部长强调,大学生创业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开展创业教育,造就人才、培育企业、造福社会”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创新创业教育严重缺失。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的事,不是个人的事,人们普遍习惯国家的计划分配,即被动就业,喜欢吃“国家粮”,习惯按上级指示办事,创新创业意识非常淡薄。然而,市场经济环境的逐步形成为创业提供了日益肥沃的土壤。30多年来,我们的大学在毕业生分配问题上也经历了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计划派遣,第二个台阶是双方选择,第三个台阶是自主择业。创业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也随之得到了蓬勃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出成功创办企业的学生。实际上,当“创业”与“教育”相连的时候,就不能仅从“创办企业”这个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创业。“创”应当指的是创造、创新,“业”则指伴随—个人职业生涯的事业。“创业”即创造新事业:任何人在任何岗位上将个人事业推向更新、更高的程度。如高校教师牵头申办实验室,打造高水平团队,涌现很多成果,得到同行认可。“创业”首先是一种指向、一种理想和一种信念,然后才是遵循规律、脚踏实地去实现它。不仅要“创”,要“守”,还要“成”。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有5条:一是通过商学院教育,依托专业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大学生从知识报国转向事业报国;三是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未来事业发展;四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五是直接针对创办企业开展实战型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需要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也需要政府为其创业提供适当宽松的准入条件和成长环境,还需要金融界的切实关注和支持。
高校要引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向是进行高端创业与多元创业。高端创业指的是大学生创业要往高端上做,做知识含量高的创业,做有创新前景要求和需求的创业,而不是去低端劳动力市场抢农民工的饭碗。多元创业可以是单纯地创办企业,但更多的是要创造自己人生的新平台、新路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有着重要价值,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评价要顾全局、看长远,不宜用急功近利的心态或量化指标(如每年毕业生创办公司的数量)加以评价。看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有总体要求;二是看学校是否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三是要把评价眼光放长远,同时关注社会的新变化。目前,就业与创业的界限日益模糊,有些公司找人出创意、给点子,在家里就可以做,不一定要注册成其公司的职员,这叫后收购。另一方面,就业和创业本身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自由撰稿人等新兴自由职业者。由此看来,有收入就是就业,而不是有岗位才是就业。我们的观念要跟上,社会才会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个体能力有差别,这些能力或者靠先天潜力,或者靠后天培养。对于先天就具有相应潜力的教师,即使不要求他们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他们也可以把相关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而对于先天不具有相应潜力的教师,则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出版一系列教材,并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推动其开展工作.
目前,大学生培养主体发生了变化,“90后”大学生成为当今高校的培养主体,这对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新要求,要提升和改进教育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整个链条上,强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总之,创业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创业,创业强化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兼具普遍规律与中国特色,符合各地区、各类型高校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合格的岗位胜任者和卓越的岗位创造者,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