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08-08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王树国
在今年4月份教育部公布的“2011计划”公示名单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榜上有名,成为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大力推进协同创断,才能够促进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宄更紧密地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加速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
协同创新思维成为当今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协同创新理论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协作。宏观层面的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由于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亦即如何创新管理模式,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实施后,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学术积累和发展前景、国际声誉和影响力都不断提升的院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未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具体表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庞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长期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等,致使我国创新能力不足,这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
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就是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结合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利用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大力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有效整合高校以及社会各方创新力量和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相融合,推动离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提升。
大学之本在于培养卓越人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和大学教育质量,大学的教育本质功能正在回归。面向协同创新,如何使其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需要不断更新培养理念。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是合作,前提是共赢。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发展理念、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依据其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科水平制定的,而在确定面向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校的自身条件,更要考虑协同体中,各高校和企业在相关学科的条件和优势,特别是要考虑协同体所面向的行业领域特点。高校不仅需要在内部实现自身协同培养,更要坚持校校联合培养、校所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在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的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的基础上,紧密依靠并为其他主体提供支持,形成协同效应,这正是面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核心。
其次,要不断改革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立足于培养模式改革与完善,要不断促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敢于突破学校与外部协同的障碍与壁垒,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校内外优势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跨专业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跨国、跨文化教育相结合,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等先进教育模式,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订个性化的创新型工程领军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校校、校企、校所、校地等多种合作方式进行高水平工程能力训练与领导管理能力培养,创造专门的拔尖领导人才的培养环境。
第三,要不断强化师资保障。—流的师资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至关重要。要坚持“引培并举”的方针,加大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力度,拓宽引进渠道,丰富引进方式,推动教师来源的多元化,要借助于协同创新的平台,大胆引进不同出身、不同领域的领军人才,凝聚来自于企业、政府机构、研究院所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创新经历和能力,并有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愿望的精英,形成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学校补充新的活力。
同时,还要注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从多渠道、多视角实施教师培养规划,制订多层面的培养方案,按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标准培养优秀的苗子,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地组织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借助协同创新平台到国内外开展学术互访、科研合作、博士后研究等工作,不断拓宽教师国际化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