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电子基础产业
“十一五”是我国电子基础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及《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一五”专项规划》《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十一五”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全行业共同努力使我国基础电子产业发展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持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应对金融危机卓有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国基础电子产业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依据“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对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专用设备和电子测量仪器四大行业的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基础电子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8836亿元,比2005年的10489亿元,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超过了15%。目前在我国基础电子领域很多产品生产已居世界前列:电容器、电阻器、电子变压器、磁性材料、压电石英晶体、电声器件、微特电机、光缆和印制电路板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其中,微特电机和电声器件的产量分别占世界的60%,石英晶体元器件的产量占世界的50%,PCB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十一五”期间虽然历经了国际金融危机巨大的冲击,但随着国内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和世界经济逐步回暖,电子基础产业自2009年下半年起开始呈现企稳向好的迹象,总体回升态势明朗。到2010年上半年大多数企业订单饱满,满负荷运转,产销值和利润同步增长,尤其是电子元件行业,4000多家电子元件骨干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297亿元;行业进出口贸易额达到480.8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41.56亿美元,同比增长44.57%,进口额239.32亿美元,同比增长41.61%。进出口额都已恢复到2008年的同期水平。
二、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十一五”规划期间,基础电子产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进入自主研发新时期。同时企业建立了与科研院所间的长效、高效、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关系,发挥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企业的市场、生产优势,探索集成产学研优势资源联合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集中高校研发资源缩短企业技术研发的周期,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电子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省部产学研结合研究开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由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宇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电子元件企业和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广西大学等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产学研创新联盟。该产学研创新联盟进行无源元器件与集成关键材料的开发专题、无源元器件与集成共性生产技术与关键器件设计开发专题的研究以及产业化。同时联合建设的技术创新(检测服务)公共平台,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在“十一五”期间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国产电子测量仪器产品总体技术水平基本上达到本世纪初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部分配套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的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一般能够达到了2000小时左右,基本上达到军工与民用的质量要求。国内电子测量仪器优秀企业,在包括微波毫米波仪器、光电仪器、通信仪器和通用基础测量仪器等多个专业领域,全面实现了面向市场需求的自主正向设计。为一系列高新工程提供了上千台(套)测试仪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现代电子装备系统提供了综合技术保障。
电子材料和元器件领域,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技术开发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国产化率超过30%;内资企业宇阳科技已可批量生产0402、0201的MLCC。由富通集团承担的全合成大尺寸光纤预制棒项目不仅填补了我国光通信核心技术领域的空白,也打破了国际光通信产业的垄断格局,为降低我国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和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产品持续优化升级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电子基础产业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不断提高,在整机行业的规模带动下,各类配套元器件和相关材料、设备得到全面发展。
以往,电子元件主要配套消费类电子产品。目前,配套通信类产品的电子元件迅速发展,阻容元件的片式化率已经超过90%,其他片式元件如片式电感器件、片式压敏电阻器、片式压电晶体器件等也得到长足发展。在国家三网融合战略规划下,光纤宽带接入将成为固定宽带接入的终极模式,实现光进铜退,光纤光缆行业在“十一五”期间高速发展,2009年光缆产量已超过电缆产量。至2010年,电子元件的销售收入将超过“十一五”规划的计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为改变中国印制电路产业大而不强、加工生产的被动局面,印制电路行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印制电路核心生产技术,如HDI生产技术、设备、材料等,逐步建立扎实的产业基础。已经掌握先进的HDI生产技术,主要产品产量、销售额的绝对量已经由传统多层板向高多层、甚至20层以上提升,其中传统多层PCB销售额2009年占到总量的57%,HDI积层板达到总销售额15%以上。日本、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挠性板企业纷纷加盟中国大陆带动挠性板技术的快速发展,FPC产量、产值迅速增加,2009挠性板销售额比例达到16%,IC载板、刚挠结合板及特殊印制板等生产继续发展。中国PCB技术水平已得到持续稳定的提升。
四、产业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尤为突出
由于产业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电子元件行业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从濒临倒闭边缘,能够突破初创期的重重困境,成为中国继电器行业的领头羊;有通过消化、吸收、进而走上自主创新之路,成了电感行业排头兵的深圳顺络电子有限公司;有首创国内电子元器件全新产品的深圳市宇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从2007年营业收入961843万元,到2009年营业收入达到1411923万元,超过了电子元件百强的多年老大,成为电子元件百强的新科状元,是元件行业唯一进入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生产经营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的亨通集团公司;有依靠科技发展并在美、德、瑞典和韩国国家建立研发中心生产高端产品、在全球手机送受话器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的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等。
“十一五”时期印制电路行业通过开展百强企业活动,引导企业努力做大做强,创建中国PCB行业的知名品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PCB企业。到2009年,中国印制电路百强PCB生产企业平均销售额超过7亿元,合计规模占全国总量65%,年均增长超过15%。百强企业中国有民营企业发展最突出,年均增长超过20%。
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1研究所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科研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微波/毫米波、光电、通信、通用/基础等门类电子测量仪器及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制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已形成了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信号源、噪声系数分析仪、功率计等五大门类50多种型号系列化产品,频段覆盖从30Hz到170GHz。以江苏绿扬电子仪器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普源精电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市德力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品牌创新型企业,他们在电子测量仪器中低端产品的国内外招标中多次中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彩色显像管行业受平板电视迅速普及的影响,CRT彩电市场持续萎缩,平板电视的替代效应加速,促进了彩管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十一五”期间,彩虹集团公司在抓好彩管主业的同时,加快了向平板显示器件转型的速度。利用原有彩管玻壳的技术建成了国内首条LCD玻璃基板生产线,产品已打入了多个面板厂家的供应链。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利用部分CRT玻壳停产的厂房、设备、动力设施及技术人员启动了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2009年已经达标达产,市场销售良好,已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群,为企业进入太阳能玻璃行业打下了基础。
真空电子行业将产业的发展重心逐步转移至真空开关管,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真空开关管中用以替代SF6开关的40.5kV以上的高压真空开关管是民用真空电子领域各国研发的焦点。2009年,陕西宝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126kV真空开关管6只给整机试用。振华宇光已研制出126kV真空开关管4只给整机试用。北京京东方电器有限公司已研制出72.5kV的真空开关管27只给整机试用,成都旭光电子有限公司也研制出了72.5kV的真空开关管。打破了国外在此方面的技术垄断。
六、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初步发展
国家安排“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低于“十五”期间两个百分点,同时又把节能和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体现了国家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两大问题,对未来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国务院将节能、减排、降耗、增效作为政府各部门工作的重点,对各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十一五”期间,电子基础产业通过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实现产业清洁生产,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也成为行业“十一五”的亮点。
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积极倡议PCB行业实施绿色生产、发展循环经济,2006年在全行业发布了“实施行业绿色生产、循环经济”的倡议,并积极在行业与企业进行宣传。制订并发布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参与制定电子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开展中国PCB行业三废调查,一批先进节能减排与循环产业技术、设备和应用获得发展和行业推广应用,创新了PCB行业清洁生产模式。如“废印制电路板物理回收技术及设备”、“蚀刻废液循环再用技术及设备”、“低含铜废液处理技术及设备”等一批先进技术获得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的认定并在行业得到推广,“PCB企业环保治理与资源再生利用的系统运营服务商”的模式在部分大企业中进行了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些都为进一步推进行业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十一五”期间,中国基础电子产业在环保治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生产制造技术趋于稳定,对产品制造中产生的三废能够进行彻底的治理,在环保理念的普及、环保技术的提升、环保标准与执行、环保责任与监管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