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参考消息 2011-11-29
荷兰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国,面积不足4.2万平方公里,不足三个北京大;人口也就1600多万,还不如北京多。但在最新出炉的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1-2012年度世界大学排行榜上,荷兰作为全国仅有13所大学(不包括高等专科学校)的国家,却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拥有顶级大学最多的国家:12所大学进入全球前200名之列,4所大学更是进入百强。
在有资格参与此项排名的全球1.5万所大学中,荷兰今年史无前例地挤入总体排名前三,引起多方惊叹。但对于荷兰本土教育人士来说,这却不是一个意外的结果。正如荷兰前任驻华大使、现任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的范登博格(中文名字“闻岱博”)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说,荷兰在大约30年前启动了一个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性政策,“为如今荷兰在各个科研领域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石”。
办学体制灵活
“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够如此成功,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办学体制恰好处在欧洲大陆传统教育体制与英美的教育体制之间的适当位置,”荷兰前教育部部长普拉斯泰克对本报记者说。
他解释道:“美国的高等教育非常强调变革,他们的大学师资、项目、资金都在不停地变动之中。而在欧洲大陆,你很容易就能看到同一个教授在某个特定领域中,依靠某个固定的资金来源,在某个固定的团队中,一做就是40年。这两种体制都各有利弊,但是我们荷兰似乎在这两个体制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有对某领域的长期稳定的研究投入,也有许多灵活性和变动的可能。”
教授挪位、团队重组的现象在荷兰确实较为常见。来自江苏的刘大杰博士就向记者介绍了他最近遇到的一次重组经历。
他就读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与苏黎世理工、巴黎理工、帝国理工、亚琛理工并列为欧洲五大理工高等学府。该校电信系由若干科研小组组成。其中“通信小组”的科研经费难以为继,而其他小组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也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偏离了“通信”的方向,所以前不久整个系都被撤销了。其中“通信小组”的正教授退休了,其他没有固定教职的教师必须重新寻找新的工作,学生也将被编排到其他的小组中去。同在“电信系”里的其他小组本身不变,但是将会被并入物理系或者应用科学系等其他系之中。
“这样的事情其实是挺普遍的。通信系有些 经营不善 ,维持不下去的话,就不得不考虑资源的重新配置。”刘大杰说。
捕捉科研先机
类似的事情对于建校于1575年的莱顿大学也不新鲜。该校的亚历山大·科尔达女士对记者说:“今年9月我们刚开设了中国语言与文化教师 的研究生专业,培养汉语师资力量,第一期已经招收了11名学生。”而该校官方网站特意说明,鉴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全球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但汉语师资力量非常缺乏”,因此决定开设该专业。
“科学本身就是充满动力的,比如说有些学科在二三十年前相当热门,但是现在变得相对冷清了。所以你就得考虑将这些冷学科中的资源重新调度到更加有发展潜力的科研方向中去,”闻岱博先生说。
闻岱博表示,能够有比较灵活的办学体制以应对整个科研潮流的潮起潮落是荷兰高校的一个优点。而与此配合的还有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所赋予大学的一些宽松性与自主性。
荷兰几乎所有的大学,也就是在高校排行榜上的大学都为公立大学,这也就是说,大学的运转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但是,学校在许多方面还是可以独立运作,无须事事通报教育部批准。这样的“自由”在闻岱博看来,也是高校可以比较快速地捕捉科研先机的保障。
学术氛围自由
中国学生进入荷兰高校学习的开始阶段,往往都有一样特别需要适应的地方,即要习惯直呼教授的名字。“即便他是白发长者,即便他是学界泰斗,我们还是直接叫他鲍勃 ,而不是杜恩教授 ,”正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湖南学子李焱这样介绍他的导师。
直呼其名或许只是一种文化,然而这种文化背后却意味着鼓励平等交流、独立思考与挑战权威的理念。
“在我们的学生与教授之间,教授与教授之间常常都能有非常生动自由的对话。我们有意识地想要这样的一种氛围,因为这样的一种气氛是为了让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提出问题。你可以对你的老师所说的话持批判的态度,挑战你的教授。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授课,让参与其中的学生收获更多,”闻岱博坚定地说,“我们坚信这是有益于提升教学质量的。”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荷兰的大学也从来不是光传授死知识,而是非常注重知识的运用。在某一课程之后往往设有实验课,让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讲的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在各种情境中进行运用。
在攻读博士之余,李焱同时还承担指导硕士研究生实验课的助教工作。他颇有感慨地说:“中国学生的基础很扎实,但荷兰学生却不然,尤其是数学基础远不及中国学生。然而在实验中,荷兰学生明显比中国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尝试,通过课程与配套实验在学术上稳步前进。因为他们敢于思考、敢于创造,所以学习过程中不仅知道知识的结果,而且也对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运用领域有所了解。”
注重国际接轨
除此之外,荷兰高校中普遍运用英文,高度重视与国际接轨,也吸引了许多国际学生和优秀的国际师资。普拉斯泰克部长也曾是一位大学教授,他认为语言也是小小荷兰可以在高等教育方面如此出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的国家有许多大都市的特质,所以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荷兰都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英文,教授们的英文水平就更加不用说了。所以说我们的国家很有吸引力,”普拉斯泰克说,“我自己就曾有过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的学生,他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相较而言,我知道如果你在法国或者意大利留学,光语言方面你就需要面对许多麻烦事儿了。”
在荷中国留学生最常访问的论坛“战斗在荷兰”创始人罗明介绍说,“中国学生已经成为继德国学生之后留学荷兰的第二大留学生群体,今年突破了8000人。极高程度的国际化、大规模的英语教学,成为吸引中国学生的主要因素。”
避免重复建设
如果再仔细分析一下今年的排行榜,人们可以发现荷兰虽然整体实力很强,但并没有一所大学进入前50名。名列荷兰第一的乌特勒支大学也仅位于68位。闻岱博认为,这恰恰体现了荷兰大学的另一个优势。
“在荷兰有13所大学,每所大学都有自己专攻的学术强项。而各个学校之间很少有重复的学科建设,这就使得荷兰的学术和教育资源比较平均地分配在了13所学校之间。这也是为什么荷兰没有出现能够进入前十名的高校的原因。”
普拉斯泰克部长也表示,如果将英国与荷兰的高等教育进行比较,“很难说孰优孰劣”。“英国确实有一些非常顶尖的高等学府,然而也有一些远不及荷兰任何一所大学的高校。也就是说,英国的大学质量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别。而相较而言,在荷兰只有好学校 和 非常好学校 之分。”
另一方面,因为学费低廉,荷兰高校的大门也能够向更多人敞开。普通荷兰学生在上学时还能得到政府的生活费和交通费补助,这些政策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有愿望进入高校学习的人实现自己的愿望,开发出自己的潜能。“我有一个朋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但是他的孩子却不能进入斯坦福学习,因为他付不起高昂的学费。这种事情在我们荷兰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你可以进入高质量的大学学习,学费很低廉,而且所有学校的学费都是一样的,”普拉斯泰克说。
“荷兰国土面积如此之小,大学与大学之间其实也并非相隔遥远,并常常有项目合作,你完全可以把荷兰看作一个如同城市一般的国家,而如果将荷兰13所大学的实力结合在一起的话,我们进入世界大学排名的前十绝对没有问题,”闻岱博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