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国外高教 >> 正文
欧洲工程师培养体制的借鉴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1-10-08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11年第18期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我国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发展要求,对我国现有工程技术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欧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1993年“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为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边界,促进各国问生源、师资和研究人员的流动以及知识的共享,加强欧洲各国之间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 “FEANI”模式(即:FEANI=3U+IT+2E+1,3U表示3年大学工程教育,1T表示1年有指导的工程训练,2E表示2年的专业实践训练,1表示最后1年可以加在前面任何部分),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制度。这一模式的提出和推行,有力地促进了欧洲成员国家工程师的自由流动和交流,大大提高了欧洲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奠定了欧洲工程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的基础。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急需一大批实用型、专家型的工程技术人才,我国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正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切实面向工程实际而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欧洲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对于我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FEANI”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发展

“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要求成员国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完成7年的工程师训练,才可以注册“欧洲工程师”,即取得欧洲工程师资格的最短时间为7年。可以看出这一培养模式使高校的工程教育切实面向社会需求和人才成长实际,注重大学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结合,以工程人才形成的完整过程为目标,构建了一个高等工程教育工程技术人才成长的完整体系。“FEANI”模式还详细规定了注册“欧洲工程师”必须达到的16项基本业务能力(见表1)。

表1“欧洲工程师”应具备的16项基本业务能力

序号

内容

1

懂得工程专业,并了解作为注册工程师对其同行、雇主和顾客、社区和环境应付的责任。

2

掌握完备的、适应其学科的以数学、物理和信息学为基础的工程原理知识。

3

掌握在工程领域实践所需的普通知识,包括材料的性能、特 性、生产和使用。     

4

掌握自己专门化领域中的技术应用知识。

5

具备运用技术信息和统计资料的能力。

6

具备开发理论模型并利用模型预测物质世界行为的能力。

7

具备经过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而独立作出技术决断的能力。

8

具备处理多学科课题的能力。

9

掌握一定管理知识,具有考虑技术的、财务的和人的因素的能力。

10

具备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的技能,包括能够撰写明了、准确的报告

11

能运用先进的设计原理,以经济的成本有效地处理制造和维修的问题。

12

能积极了解技术变革的进展和不断增长的需要,不仅满足现有的实践,而且养成在工程专业生涯中革新与创造的态度。

13

能评价长短期矛盾和诸如成本、质量、安全性和交付期等多变因素的作用,并能找到最好的工程答案。

14

能提出环境方面的建议。

15

具备动员人力资源的能力。

16

具备熟练使用除母语外至少一种欧洲语言的能力。 

2005年“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又提出注册“欧洲工程师”准入的最低要求,提出了满足职业资格需求的几个阶段,即在“FEANI”模式中,工程教育包括B,U,T三项元素。其中B代表高水平的中等教育,在成员国内得到一个或多个官方文件的证明,授予大约18岁的学生,这是国家认可的大学或同等计划的准人基础;u代表一项被批准的一年制大学项目,相当于60个学分,由大学或者与大学同水平的公认团体授予,U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5年;T代表一年的结构化项目培训,旨在通过从事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建设、维护、运行等提升能力,该项目被大学定义为工程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被主管部门当作工程师专业形成的一部分。这一规定把“FEANI”公式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概括为12项,也即获得“欧洲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见表2)。另外还提出对于在FEANI区域之外接受工程教育的申请者来说,其所在学校和所学习的课程必须得到FEANI国家的官方认可。

表2“欧洲工程师”应具备的的12项职业能力

序号

内容

1

理解工程专业及其服务于社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致力于专业行为规范的应用。

2

熟练掌握以数学、相关科学学科与所在工程学科的综合为基础的工程原理。 

3

了解所在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知识,以及材料、部件和软件的属性、状态、制造和使用。

4

具有应用适当的理论、实际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5

了解与所在专业领域相关的现有技术和新兴技术。

6

具备工程经济学、质量保证和维护的基本知识技能,并具有使用技术信息和统计数据的能力。

7

具有在多学科项目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8

具有包括管理、技术、财务和人文关怀的领导能力。  

9

具有沟通技能和通过持续的专业拓展以保持竞争力的责任感。  

10

了解所在专业领域的标准和规章制度

11

具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的意识,培养在工程专业领域追求创新和创造的态度。

12

熟练掌握所需欧洲语言,以便在欧洲各国工作时能有效地沟通。

另外,“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于2004年9月又启动了欧洲工程师认证计划(EUR—ACE),旨在建立一个统一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总之,“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提出的“FEANI”模式所推行的“大学教育+工程训练+专业实践”的工程教育模式奠定了欧洲工程教育在世界工程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且从创立一直沿用至今,虽然中间有少量变动,但实质性的内容并没有改变,对于我们今天的工程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FEANI”培养模式的特点

1.更加贴近工程教育实际,以培养成品工程师为目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了一场大工程背景下的工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目的是积极改变以往的通才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实现高等工程教育由科学向工程的回归。可以看出,“FEANI”模式就是“回归工程”理念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工程技术实际,且“FEANI”模式推行培养“成品工程师”为目标。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最基本的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来获得相应的工程教育学历学位,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学习作为工程师的最基本的技能,能够取得作为工程师的从业资格。“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成员国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合格,既能拿到学历和学位,又能获得“欧洲工程师”从业资格,凭着这个资格可以在成员国内任何国家从事相关职业。

2.特别注重强化工程训练和专业实践训练。合格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工程教育、工程训练与专业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缺一不可。“FEANI”模式特别强调学生实际工程训练和专业实践训练的培养,将工程教育、工程训练与专业实践训练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合格工程师的培养问题。“这一模式强调取得欧洲工程师资格最短时间7年里必须有1年工程训练、2年的初期工程经历的专业实践训练,这对于培养成品工程师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我国相比,学生在学校里就完成了进入企业后企业需要完成的培养任务。

3.实现了工程教育学校与企业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工程师,工程教育必须由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FEANI”模式实现了工程教育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社会分工界限的跨越,即实现了大学与工业、工程教育界与工程专业界之间存在界限的跨越,即实现了工程教育学校与企业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FEANI”模式要求至少两年的工程专业实践训练,这些训练的有效实施必须依靠企业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来实现,没有学校与企业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很难达到要求。

三、“FEANI”培养模式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

1.转变教育理念,建立更贴近工程实际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可积极借鉴“FEANI”模式的经验,转变教育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偏“理”倾向,切实实现高等工程教育由科学向工程的回归。教学体系中过分侧重于数理等科学基础,忽视工程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会陷入工程教育科学化的怪圈,偏离工程教育的本义。因此,必须树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面向工程实际的教育理念,工程人才为工程服务的指导思想,以培养企业适用的工程师为目标,构建更加适合工程技术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

2.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专业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工程应用能力。众所周知,“创新”和“创造”的根本在于实践,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善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工科学生的根本能力,我国工程教育必须面向工程实践。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从属和依附于理论教学,偏离了工程教育的根本。针对目前我国工程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工程实践训练和专业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必须改革原有工程教育培养体系,把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和专业实践训练,提高工程应用能力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3.强化政府引导,实现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社会分工的跨越。我国工程人才培养“重学术”而“轻工程”,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导致工程教育中存在信息不畅、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确,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政府必须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从政策保障方面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工科人才培养,切实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社会分工的跨越,努力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一方面我国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应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联合建立工程训练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攻关;此外,工科院校应积极主动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参与人才培养。例如法国工程师文凭认证委员会(CTI)要求工程师阶段的教学必须有20%由“职业人员”承担,也就是由校外的执业工程师来承担。

4.应积极参与国际工程师认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推行的“欧洲工程师”制度,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界限。促进了各成员国工程技术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推动了各成员国之间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欧洲及世界的工程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工程技术人员跨国界流动日益频繁,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成员国家不同,“工程师”在我国是专业技术职务而不是执业资格,它对工程师执业水平没有规范,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量大而质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很难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为提高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竞争力,有必要建立类似EUR—ACE(欧洲工程师认证计划)和ABET(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认证)制度,建立国际通行的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和中国工程师早日融人世界,接受全球检验。

【作者单位:栗惠芳、刘芳芳,合肥工业大学;吴强,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