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2012-07-02
美国国家科学院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但它不是政府部门,而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学术组织,是科学家的一个荣誉性自治组织。国家科学院不设任何研究机构,由院士、名誉院士与外籍非正式院士组成,外籍非正式院士取得美国国籍即可成为院士。每年,它都要评选出国内院士,并选出在世界某个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科学院外籍院士。今年增选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总数达到2152名,外籍院士总数达到430名。其中将近200人荣获诺贝尔奖。
美国国家科学院选举院士流程的特点是,信息透明仅限于院士评委成员内,对外界严格保密,连当选人都蒙在鼓里,他们甚至不知是谁推荐他,往往是在新增院士名单公布后,才知道自己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设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化学、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生理科学、神经生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种群生物学、进化与生态学、工程学、应用生物学、应用物理和数学科学、医学遗传学、血液学和肿瘤学、医学生理学、内分泌与代谢、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和政治学、经济科学等31个专业。它们分属数理科学、生物科学、应用和工程科学、医学科学、社会科学等5个学科。
院士选举过程首先从提名候选人开始。正式提名只能由院士提交,提名材料包括候选人的简历、一份概述候选人学术成就的说明,以及12篇以内的代表性著作或论文。获得提名后,候选人材料就会送到科学院31个专业中的某一个专业委员会主席手里。每个专业都有遴选候选人的流程,由该专业的院士多轮投票筛选候选人。所有专业领域的选举最终都要经过两次选举,即“非正式选举”和“正式选举”。候选人通过这两轮选举,就有机会被更广专业的院士们来评选了。各个学科最终要提交本学科的院士候选人名单,人数为本学科名额的150%,并且按照得票多少排序,未能进入名单的候选人将在下一年选举中自动获得相关小专业的提名。各专业最终形成一份“优先名单”,连同每位候选人的简历以及在“正式选举”名单上的排名,在每年三月初提交给所有院士审阅并进行投票,投票结果经过统计整理制成图表,在四月底年度大会的院务讨论会上展示,与会的院士就“最终名单”进行表决,以得票最高的候选人当选院士。落选的候选人组成第二份名单,同那些在前期投票过程中未能获得各领域院士委员会通过的候选人一样,将自动获得下一年度相关专业提名的机会。
为体现公正与平等,国家科学院在2003年专门组建了“临时提名小组”机构,职责是公正地审视那些群体被院士选举所忽视的,从而专门提名某个或某些领域的候选人。如女性科学家、有学术成就的年轻候选人和未被充分代表的新兴学科,甚至连候选人来自南方还是北方也要考虑在内。此前,当选院士一度集中在贝尔实验室、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些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每年新当选院士的名单和材料都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网站上。
当选院士被认为是美国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具有二项职责,首先,他们都应当为其所在领域的年轻科学家们做出表率;其次,他们有为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提供广泛政策咨询的责任,以增加美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科学性。在美国,院士只是一种学术荣誉,拥有院士身份只表明你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不代表具有最高学术的称号。另外,当选院士也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更不会改变当选者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院士们每年还须交纳200美元的会费。假如3年不交会费,就转为名誉退休院士,不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仅如此,院士也没有任何特权。院士既不能更快晋升职称,如果在学术上没有新的发展,甚至不被相关单位续约,也得不到任何资助。
今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新增选的84名院士和21名外籍院士名单,其中有3名华人科学家被增选为外籍院士。他们是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来自中国台湾的周芷和来自中国香港的任咏华。另外,还有5名美国籍华人科学家被增选为院士,他们分别是庄小威、骆利群、董欣年、张远和赵华。年仅40岁的华人女科学家庄小威格外引人注目。她的当选也刷新了最年轻美国科学院华人院士的纪录。庄小威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1987年15岁的她从苏州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曾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做生物物理学博士后研究。她在单分子动力学、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机制、细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此外,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和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组成了美国科学界最高水平的四大学术机构。除自然基金会外,其他三院分别授予院士头衔。如美国国家工程院,目前的院士总数达到2290人,外籍院士202人。它主要授予那些在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实践和教育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是美国工程界的最高荣誉,其院士的产生程序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