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年第4期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即高等专业学院,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作为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机构而设立的。自成立以来,高等专业学院在办学规模和层次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目前, 高等专业学院已经发展成德国除了综合性大学(Universitta)之外的第二大类高等教育机构,在2009-2010冬季学期,高等专业学院共有注册学生673,546人,占德国全部在校大学生的31.6%。自1998年始,高等专业学院除了提供学士层次的教育,也开始提供硕士层次的教育, 并且开始和综合性大学一起联合培养博士。鉴于此,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和高校校长联席会议做出决议, 让高等专业学院自1998年开始英文名称统一使用“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其德语名称也在许多州经过高等教育法的修改由“Fachhochschule”改为“Ho chschule”( 高等学校) 或“Hochschule fur Angew andte Wissen schaf ten”(应用科学高校) 。改后的名称更加符合当前这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现实和特色, 因为高等专业学院早已经不是成立初期时的提供单一学科和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 而已发展成开设多种应用性学科和专业的大学。与其作为一种有别于综合性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相适应, 应用科学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表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 即应用性、跨学科性和特色性。
一、专业设置强调应用性, 注重与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应用性比较强,也比较容易就业的学科或专业领域,例如工程科学、经济学/ 经济法、社会福利与社会教育、行政管理和法律维护、计算机科学、塑造/ 设计、信息通讯、健康/ 护理等。应用性可以说是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特点, 也是其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一个根本标志。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更多地是遵循学科发展的逻辑, 重在培养学术型后备人才, 其特点在于按照学科内部的发展逻辑设置专业, 教学和科研也都十分重视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用科学大学重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即能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与此相应地, 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也是以有待于解决的实际问题和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为导向的。因此应用科学大学很少设立纯粹的、基础性的自然科学( 如物理学、化学) 或社会科学( 如社会学) 。他们或者完全不设立此类专业, 如果设立的话, 更多地也是设立应用性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 例如科隆应用科学大学( 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设有应用社会科学学院, 开设社会工作管理、幼儿和家庭教育学、社会法律咨询等学士或硕士专业,最近又新成立了应用自然科学学院,开设技术化学和药剂学化学两个学士专业,并且计划开设物理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两个专业。
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应用性特点也表现在,应用科学大学立足于服务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在专业设置上注重与当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例如布朗施维格/沃芬比特尔应用科学大学(Hochschule Braunschweig/ Wolfenbttel)的一个校区地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总部沃尔夫斯堡,该校在这里专门设立了车辆技术学院,重点培养该地区需要的车辆制造行业的工程师。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不仅重视与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 而且十分善于利用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势和特色, 并将其转化为学校在学科和专业上的优势和特色。例如, 不来梅应用科学大学( Hochschule Bremen)利用这一地区设有空中客车公司生产厂的优势, 设立航空和航天科技研究机构, 并且和汉莎航空公司一起开设了双元制的“航空系统科技与管理”专业。另外,它还利用地处不来梅港的优势,将船舶制造、航海科技等专业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专业。其他一些应用科学大学也将所在地区经济和产业的优势和特色转化成了专业发展上的优势和特色。例如,埃斯林恩应用科学大学(Hochschule Esslingen)地处斯图加特地区,这里有奔驰和保时捷等汽车企业及大量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应地,这所学校的机械制造和电子科技专业的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莱因美茵应用科学大学(Hochschule RheinMain)地处德国著名的葡萄园种植区,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开设全国独一无二的葡萄种植、国际葡萄经济以及园艺学等相关专业。这种办学策略既有利于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还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二、专业设置重视跨学科性, 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跨学科性是应用科学大学又一个标志性的办学特色。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办学原则, 它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方面, 而且表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例如明斯特应用科学大学( Munster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在自己的指导愿景中将跨学科性列为一个指导原则,并指出,“现代社会的问题往往十分复杂。这些问题通常很难被简单地归入某个单一的专业领域或学科。要想获得恰当的、整体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就必须借助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获得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在教学和科研中进行跨学科合作以及发展一种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大学文化对我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除了明斯特应用科学大学之外, 许多应用科学大学都明确地将跨学科性视为自己学校的特色和指导愿景, 例如柏林技术和经济高校( Hochschule fur Technik und Wirt schaft Berlin)将跨学科合作当作自己的一个办学原则。柏林阿里斯萨鲁蒙应用科学大学( Alice Salomon Hochschule Berlin)则直接将自己的学校称作是一个“跨学科的高校”, 足见其对跨学科性的重视。
跨学科性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正因为应用科学大学以应用为导向,注重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恰要求人们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或思考, 所以跨学科性尤其受到了应用科学大学的重视。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出现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行业,更加需要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不少的应用科学大学开设了复合性的跨学科专业或交叉学科专业, 如经济工程、经济数学、生物技术、医疗教育学等。表1 列出了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 Fachhochschule Hannover)的专业设置情况。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上面提到的其学科设置的两个特点, 即应用性和跨学科性。
三、专业设置凸显特色性, 注重专业之间的互补与协调
应用科学大学重视通过专业设置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而且其专业设置上的特色表现出多元化特征。换句话说,应用科学大学都很重视凸显专业设置的特色性,但不同的应用科学大学选择了不同的特色化办学策略。有的应用科学大学将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色转化为本校专业设置上的特色,而有的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的特色则归因于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和办学传统。例如,柏林阿里斯萨鲁蒙应用科学大学是德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以社会工作为重点的高校,所开设的专业有: 社会工作、健康和护理管理、精神治疗学等本科专业和临床社会工作、跨文化社会工作( 与莫斯科人文大学合办) 、护理科学等。这所高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 世纪的社会妇女学校, 1971 年与其他学校( 如天主教艾琳娜韦伯学院)合并, 改建为“社会工作和社会教育高等专业学院”。至今这所高校都保持着社会工作这一传统特色, 也是德国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所以社会工作为专业重点的高等学校。
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鹿特丹林业经济应用科学大学( Hochschule fur Forstwirtschaft Rottenburg)也是一所以特色专业著称的学校。这里开设的专业有林业经济、生物能源、水资源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可持续性能源技能硕士专业。该校在1995 年以前是属于政府内部的行政性学校,负责为巴登- 符腾堡州、萨兰州和莱茵兰- 普法尔茨州培养在林业行业工作的公职人员。1995 年, 学校被改制为普通招生的高校。不过, 基于以前的办学特色和传统, 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一直保持在林业经济这一领域,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位于勃兰登堡州的埃波斯瓦德可持续发展高校( Hochschule für nachhaltige Entw icklung Eberswalde)也属于此类“小而精”的特色型高校, 其特色被称为“绿色”,教学和研都紧紧围绕着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这类主题。
如果说, 以上三所学做到特色发展的前提都是学科门类相对较少,且学校规模不大(在校生都不超过4000人) ,那么,那些大规模的、多学科的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的特色如何体现呢? 在这一方面, 不来梅应用科学大学提供了一个值得分析的范例。不来梅应用科学大学现今开设66 个学士和硕士专业,有8000 多名在校学生。在一种富有前瞻性的特色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这所学校从上世纪80 年代便开始推行国际化办学策略。迄今为止, 国际性已经体现在这所学校的方方面面。不来梅应用科学大学有三分之二的专业要求学生到国外完成外国学期。这所学校和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270 多所学校建立了伙伴关系。如果说, 国际间的学生交流是一种常见的国际化策略, 那么不来梅应用科学大学与众不同
的地方在于, 国际性已经渗入到这所高校设置的多数专业。从表2 所列的不来梅应用科学大学的设置的专业, 我们不难得出这一结论。
表2 列出的66 个专业中, 明确标明是“国际专业”的数量为29 个( 占全部专业数44% ) 。除此之外,还有8 个( 占全部专业数12%) 明确带有国际性内容的专业, 如企业经济/ 国际管理、欧洲金融与会计、应用商业语言和国际商业管理、东亚管理、全球管理硕士专业、国际旅游业管理硕士专业、休闲和旅游国际研究、欧洲和世界政治。再加上2个明显具有国际关联性的专业——航海经济管理( 航海学) 、航空管理,不来梅应用科学大学具有国际维度的专业数量达到了39 个( 约占全部专业数的60% )。该校新闻发言人乌里希柏林在访谈中指出:“事实上,在那些没有带有‘国际’字眼的专业中也一样有国际化的维度。因此, 国际性可以算是不来梅应用科学大学的一大办学特色。与此相适应, 这所学校将自己称为是“一所欧洲的国际性高校。”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以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与国际高校的合作伙伴关系等形式得到的制度化的现实。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专业设置上的特色之外,应用科学大学也重开设一些还没有被其他学校开设过的新专业。其中,有些专业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有些则是在德国范围内或是在本州或本地区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不过, 他们并不是盲目地设立新专业, 而是注重与现有的学科专业形成协调和互补。指导原则是利用现有的优势学科发展相关的优势学科, 从而形成优势学科群。例如维尔道应用科学大学(Technische Hochschule Wildau)的后勤学专业在全国居于前列, 考虑到所在地区的机场处于发展和扩建之中, 于是该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航空后勤学和机场管理专业。
最后, 还有一类学校因为规模比较大, 不能选择“小而精”的特色化战略, 因此便凭借自身的规模优势走“大而全”的特色化发展路径, 突显那些小规模特色型学校所没有的“多样性”。德国最大的应用科学大学——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和德国第二大、巴伐利亚州最大的应用科学大学——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可以算是这一特色化发展战略的范例。在访谈中, 笔者问及这两所学校的特色在哪里, 两所学校的副校长都表示, 他们的特色在于“多样性”。科隆应用科学大学有16,000 多名在校生, 开设70 多个专业。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有14, 500名在读学生, 60 多个专业。他们的学科专业覆盖面比较广, 而且质量也很高。因此可以说, 他们在“多样性”的特色化发展道路上也是成功的。
四、总结和启示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强调应用性,主要设置应用性强的专业,以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同时注重与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第二, 重视跨学科性,设置跨学科、交叉性专业, 既考虑了现代科学知识发展超越单学科界限的现实, 也有助于培养具有跨学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第三, 凸显特色性, 并且其特色化发展路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既有“小而精”的特色化路线, 也有“大而全”的特色化策略; 既有将“国际性”确定为办学特色的学校, 也有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办学特色的学校。而且,不论选择哪一种特色化发展路线, 都注重使新设专业和已有专业形成互补和协调。
目前,我国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不断拓展学科专业覆盖面、扩大招生规模,令原有学科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特色专业招生规模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总体呈现出多科化、“去行业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高校资源分配中的规模聚集效应、政策导向的单一化、评估排行中的简单相加、社会舆论中的综合崇拜趋向等因素, 也不断地推动它们去“求大求全”,追求综合化。考虑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和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办学问题, 这里针对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专业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行业特色型大学可以在专业设置上集中于应用性专业之上, 注重与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 将其优势和特色发展为自己学科专业上的优势和特色。第二, 专业设置可以注重跨学科性, 通过结合不同的学科, 发展新的专业, 培养复合型人才。第三, 专业设置的特色化策略具有多元性的特征, “小而精”和“大而全”均可以成为成功的特色化发展策略, 关键在于平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传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换句话说, 行业特色型大学需要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传统为基础, 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开设新的专业, 注重利用现有的学科优势, 发展优势学科群, 不盲目设置热门专业, 不盲目追求综合化。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吸引具有不同兴趣和潜能的学生, 形成特色办学和差异化竞争的合理格局。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比较集中、比较突出。在大众化背景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不仅是关系到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而且也是涉及我国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