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大学文化 >> 正文
高校办学要突出文化特色
发布时间:2011-12-12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 光明日报   2011-10-2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大学文化的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实施特色兴校战略、走特色兴校之路是当今中国高等学校发展的理性选择。

文化特色——特色兴校战略的灵魂

文化是大学的印记,是大学之间相互区别的核心标志。有学者认为,20世纪是经济的世纪,21世纪则是文化塑造的时代。文化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子。大学,无论历史的长短、规模的大小,都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都是在传承一种传统,弘扬一种理想,这就是大学精神。从广义上讲,大学文化不仅包含大学精神,同时还应包含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校风、学风等思想层面的内容。“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历史的沉淀和积累。简单的复制、模仿和迁移不是大学文化的生长之道。大学文化特色既是对大学传统的一种坚守,更是基于时代特征的一种扬弃。

大学文化是人才培养和大学组织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对内,大学文化增强了归属感、使命感,形成了凝聚力、内聚力和共同的价值观;对外则增强了适应性和社会的认同感,树立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及品位。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而校徽上则写着“真理”二字,强调社会的责任感。哈佛的校训和校徽都昭示该校立校办学的宗旨——求实崇真。

学科特色——特色兴校战略的核心

学科是大学的基础和核心,建设特色学科是大学特色的具体化和生动展开,是特色兴校战略的核心。

从广义上讲,学科建设一定要跳出就学科谈学科的旧思路,要有系统和整体的思维。如武汉大学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基地和平台建设、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捆绑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学科组织的结构遵循的是一种校—院(系)—专业单一化的纵向管理模式,实行以专业划分为基础的金字塔型的层级管理体制,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互动和融合。因此,创新学术组织的架构和制度,加强学术研究中心等细胞建设,形成网络状的组织架构,使其具有人、财、物等方面的自主权,灵活机动地自主选择课题和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需要。东北大学积极探索科研教学相融合的基层学术组织,做法是:第一阶段:解散教研室,组建研究所。第二阶段:在研究所的基础上,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尽快使其优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特区”;成立研究院,将分散在学院和科技产业集团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有实力的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的研究中心纳入研究院体制。研究所(或学科交叉的研究中心)作为科研教学相融合的基层学术组织,主要以基础性、探索性、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为主,同时承担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是基层学术组织中的“特区”,以重大科技创新为主要目标,承担研究生和适量的本科生教学任务;研究院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以重大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

人才特色——特色兴校战略的根本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其他学校无可替代的,带有本校深刻印记的优秀人才,是一所大学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要素之一。哈佛大学提出,本科生上主修课前,必须上通识课,做到文理并重;哥伦比亚大学提出,大学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实际生活;斯坦福大学的卡斯伯尔校长则指出,研究型大学要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创造精神。

因此,大学应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上应有自己的特色,杜绝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在人才培养过程方面体现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现状和发展定位,积极探索具有独特价值的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特色——特色兴校战略的关键

大学已经日益从过去农业时代的社会边缘走向今天社会的中心,成为“思想库”、“动力源”和“服务站”。二战后,美国各州立大学纷纷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它已经同专业教育、科学研究等理念紧密相连,成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确处理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是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的那样,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国际化特色——特色兴校战略的重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美国著名学者克拉克·科尔指出:“我们需要一种超越赠地学院传统的新的高等教育观念,这种观念实际上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或者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加拿大教育署于1990年在《没有国界和边界的教育》报告中,要求国内各大学把国际化作为自己的组织目标之一并制定相关政策来推进和保证国际化进程。日本政府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意识到,“以国际化观点进行改革是关系到我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所谓大学国际化,就是要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大学课程体系与国际嫁接,教学和科学研究项目与国际接轨,校园数字化建设与国际同步,校园国际学生比例大幅攀升,以及建设好“旗舰”专业和造就大师级人物等等,它体现为包括教育观念、课程、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教育资源的跨国交互流动。

大学办学特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淀。特色兴校战略在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方面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当然,一所大学的特色兴校战略也并不一定围绕文化特色、学科特色、人才特色、服务特色和国际化特色而全面展开,它可以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但不管怎样变化,有利于大学基本职能的实现,有利于自身比较优势的显现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应成为共同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