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文化的自我摸索和自我生产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11-03
布鲁纳是一位真正将目光投向教育学的杰出心理学家。他一生写作不辍,著作丰富,有两本特别重要,一本是早年的《教育过程》,一本是晚年的《教育文化》,这两本书代表了布鲁纳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认知主义与文化主义。《布鲁纳教育文化观》是这两部著作的汇编。
认知主义教育观
【认知主义的教育观重认知、轻文化,本身就存在着缺陷,但是,认知主义教育观的内在的动机理论也有可取之处。】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得美国朝野大为震惊,认为美国的教育存在问题,未能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在美国自上而下开始启动,《教育过程》这本名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认知表征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学与教的原则和发现学习4个板块。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关于教与学的4个基本原则:
知识的结构性。学习任何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理解它与其他事物之间有意义的联系。知识结构指的是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习的准备性。布鲁纳强调任何学科最基本的观念都是既简单又强有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上,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完整的体系为止。
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分析思维以前进的阶梯为特征,步骤是明显的。而直觉思维则不同,它总是以熟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基础,使思维者可能实现思维的跃进、越级。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的,直觉思维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
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布鲁纳强调,内在的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布鲁纳主张围绕兴趣组织儿童学习,认为最好的学习刺激是对所学对象的兴趣,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会使学生有新的发现的感觉。
认知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与反思
【认知主义教育观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但是,认知主义的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教育过程》发表后,一场声势浩大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改革在美国中小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并逐渐席卷全球,形成了一场全球性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热潮。
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人们逐渐发现,自从改革后,美国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原因何在?一方面,认知主义的教育观重认知、轻文化,本身就存在着缺陷;另一方面,认知主义的教学思想对教师要求过高、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1996年,布鲁纳自己从根本上颠覆了当年提出的认知主义教育观,以维果茨基的社会历史心理学为基础,重新建立文化主义的教育观,并通过《教育文化》这本书,开启了第二次认知革命。
文化主义教育观
【布鲁纳的文化主义教育观以3个重要的概念为基础,分别是:文化、心灵、教育,它们构成了教育的支柱。】
文化、心灵、教育是布鲁纳文化主义教育观3个重要的概念。
教育和心理学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特别是当我们越来越关心“人的发展”的时候。教育常常需要通过心理学来界定自己的教育主体。但仅仅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教育,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将孩子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不去关注孩子所处的文化环境。
布鲁纳认为,既不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个人,也不存在超脱于一切文化背景的个人。认知主义的教育观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于它没有意识到学校仅是教育的多种存在方式之一,往往是就学校研究学校,从而将学校变成了一座孤岛。它脱离了文化背景,抽象地、孤立地考虑教育,将教育化简为学校,再将学校化简为课程,接着将课程化简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将一切化简为教学的技术细节。依照这种简化的教育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教学标准、测试考核等技术细节。
教育是社会体制,是文化的自我摸索和自我生产。心灵如果不存在于文化的环境中,根本不可能生存下来。没有一个人能不在文化符号系统的辅助之下来执行意义的追求。文化提供了工具,使我们得以以可沟通的方式来组织和了解我们的世界。学习与思考永远都置身在文化情境里,并且永远都需依赖文化资源。
对教育来讲,最重要的不是抽象、演绎出学科的基本结构,而是形成一个互助型的学习共同体,只有在这样的共同体之中,人们才能回归到他原本所属的历史文化之中,人的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布鲁纳对当今有关心灵和教育的研究进行了归类分析,认为大体上可以归结为4种基本的模型:
模仿学习。布鲁纳认为技能不熟的一方,可以通过展示而学会技能,而且他们也有能力通过模仿而学习。
直接教育。学生该学的东西都已经放在教师的“心里”或相关作品里,学生只要查询或者收听就可以得到,而学生的心灵就是一块白板。
交互主体。儿童和成人一样各有自己的观点和信念,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可以使得双方都能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和感觉什么,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新的认识,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个体的知识和传承的知识。知识有两类,一类是个人知识,是通过与他人、与社会的互动而获得的;另一类是在文化中“认定为已知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传承下来的那些东西。教学过程要抓住上述两类知识的区分,理解其存在的基础,并设法在两类知识之间建立起关联的桥梁。
4种不同的模型可以在两维坐标上找到它们的具体位置。第一维是内在和外在,外在论强调成人怎样从外部来促进儿童的学习,内在论则关注儿童本身可以做什么;第二维是主体和客体,客观理论看待儿童就如同昆虫学者看待一窝蚂蚁,主张主体理论的专家则把他们用在研究对象上的理论也用在自己身上。这4种模型好像是一个广袤大陆上的几个板块,都是从一个局部来理解人类的心灵和教育问题的。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全面认识这一广袤的大陆,理解上述模型都是大陆的组成部分之一。
布鲁纳还提醒我们,我们大部分的生活都发生在以叙事的规则和设计而建构的世界中。但我们在教育上,花费最多的时间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叙事很少被看重。这要引起我们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