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10-3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而培养卓越人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武汉理工大学的卓越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和要求,而让学生拥有卓越的人生,则彰显了大学的核心价值追求。
构建四大素质培养体系, 造就卓越人才
围绕卓越人才培养,一方面,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基于卓越人才培养实现高度统一,即实现人民需要、大学追求、个人发展的统一, 实现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思想育人的统一、实现教学、学工、科研、后勤、管理等多部门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道德、人文、实践和专业四大素质培养体系。 构建以荣誉感为核心的道德素质培养体系,要求学校的思想育人工作要深入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个人荣誉感、民族荣誉感和国家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高尚的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要把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作为一项综合工程,统筹学校的党建和宣传思想工作、师德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队伍;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根据时代要求推进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要以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构筑全新的舆论导向和环境,使每个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得到熏陶和感染。
构建以人生境界为核心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要求学校的教育要注重学生心灵的培养,把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至高的人生境界。要把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一项综合工程,统筹学校的大学文化建设、人文、艺术和体育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进一步丰富大学文化活动,推进大学生文化建设工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活动中受益。
构建以适应能力为核心的实践素质培养体系,要求学校的教育要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统筹宣传思想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工作、行业和政府的共建工作,为学生综合实践创造条件。要特别注重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初步适应能力;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不断适应社会;要大力开拓实践教学, 依托行业与社会,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
构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质培养体系,要求学校的教育要突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是学校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要统筹学科建设、人才工作、科技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进一步强化学校专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要加快实施大学人才强校工程和青年教师国际化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形成一流的专业教师队伍,夯实专业教育的根本;要加快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紧跟学科和科技前沿,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要加快推进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开辟宽广的内心世界, 学会适应与创新
卓越人才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卓越追求,二是卓越能力。
所谓卓越追求,是指人的道德、价值和内心世界的取向和标准,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荣誉感,第二个层次是人生境界。荣誉感是个人道德体系的基础、价值追求的引领、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前提。只有在强烈荣誉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事业荣誉感、民族荣誉感、国家荣誉感,从而形成个人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荣誉感之所以构成个人内心世界的一个支撑,在于荣誉感是建立在个人尊严的基础之上。人是否拥有尊严是人的内心世界一条十分鲜明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人的内心价值追求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境遇:一边是拥有尊严,因而是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个人的追求对社会具有正面和积极意义;另一边是失去尊严,因而是消极的、失望的、否定的和怀疑的,个人的追求对社会具有负面和消极意义。
我们的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个人的尊严问题,由尊严到荣誉感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只有在尊严的基础上才可能有崇高的荣誉感,在崇高的荣誉感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 “心所至, 无所不至” 的至高的人生境界。至高的人生境界为追求卓越开辟了强大而又宽广的内心世界,促使人宽容、向上、奋斗不止,从而成就卓越人生。 所谓卓越能力,是指人的知识、才华和成就事业的能力和基础,也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适应能力,第两个层次是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是人生最基本的能力,是追求个人事业的基础。适应能力之所以构成卓越能力的基础,是因为能否适应环境是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个人追求事业的一条十分鲜明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人的能力实现和事业追求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境遇:一边是能快速适应环境,因而能很快发挥所长,创造伟大的事业;一边是不能适应环境,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总是处在事业的边缘,甚至被环境所淘汰。
因此,无论个人有多大的能耐和抱负,能否适应环境是一个基础和起点。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就曾经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由适应到创新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只有在适应能力基础上的创新能力才是真实的和现实的能力。
以智慧引领人生, 以卓越引领社会
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最终要使学生能够以智慧引领人生、以卓越引领社会,成为社会和谐的促进者、社会发展的承担着、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从而创造卓越人生。
卓越人生要求学生要能够以智慧引领人生。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的先哲们就把“爱智慧” 视为最根本的价值和原则,站在了人类探求真理的顶端。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把这个价值和原则归结为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从而开启了大学使命和大学价值追求的先声。人类探求真理的过程,由知识而智慧、由智慧而创新,这个由求知到创新的过程,精确地描述了大学教育和大学追求,其根源和本质都是由智慧而生。智慧既是人类道德精神的根基,也是人类追求真理的桥梁。以智慧引领人生体现了“爱智慧” 的根本原则。
创造卓越人生要求学生要以卓越引领社会。人类追求卓越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有史以来,卓越不但引领着自然的进化,而且也引领着人的成长和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者发展形象而又深刻地说明了优秀和卓越对自然演化的根本作用,优秀的物种会通过自然选择发展壮大,争优或者说追求卓越引领着物种的进化、自然的进化。人的成长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生理成长、能力成长、精神成长无时无刻不需要全新或卓越目标的引领才能达到和完成,从而实现人的发展,有了人的发展才会有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的理想社会。所以, 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够实现个人超越,才能够不断成长,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从而成就卓越人生, 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站在国家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说过: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站在学生个人的角度,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抱有一个信念, 那就是要用全部的热情、全部的心血,为学生构筑一条通向卓越的道路,在这条充满希望和阳光的道路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卓越教育,能够成为卓越人才,能够创造卓越人生!
【作者简介:张清杰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