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3-01-21
从那些在革命岁月里广为流传的新式秧歌、边疆舞,到伴着改革春风吹入校园的少年快乐舞、青年交谊舞,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校园内盛行的集体排舞16步或32步……每一个舞姿都仿佛诉说了一个时代的故事,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情怀。
不管你生于哪个时代,不管你是否热爱跳舞,相信这些舞蹈都不会让你感到陌生,因为它所记录的,是一段段从懵懂到激情的集体岁月。
秧歌与边疆舞 校园集体舞开启新纪元
一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历经时间洗礼,将“战火与军号”封存为历史,传承下来的便是文化艺术的瑰宝。1942年,延安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秧歌运动”,翻开了中国舞蹈艺术崭新的一页,大学校园集体舞也恰逢其时地开启了自己的新纪元。
新秧歌新在哪里?“在民间秧歌的基础上,将舞者装扮成工农形象,把所用道具伞和棒槌等改为镰刀斧头,舞蹈中跑‘万字形’场图也改成了走‘五角星’。”作为第一支新式秧歌队的成员,王鑫的爷爷至今仍能准确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而当年他所就读的鲁迅艺术学院(现延安大学)不仅组织了第一支校园秧歌队,同时对民间秧歌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随着革命文艺潮的不断发酵,校园集体舞日甚一日。1946年,云南大学在纪念“五四运动”27周年大型营火晚会上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几百人一起扭秧歌。那热闹的场景,让当时参加活动的闻一多先生都感慨:“今晚我们看到了同一时代两个不同的社会,对比太鲜明了。”
如果说“新秧歌运动”带来了集体舞蹈的大普及,那么同期诞生的边疆舞则大大激发和丰富了人们的舞蹈情趣。1946年8月,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演出的边疆舞席卷上海各大高校,成为年轻人最中意的舞种。
随后,由革命歌曲和民歌结合编排而成的集体舞,如《新旧光景》、《一朵红花》、《四季生产舞》、《小放牛》、《挑花蓝》、《丰收舞》、《团结就是力量》、《民主青年》等,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学校园内涌现。
“作为支撑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进步歌舞文化的主流,集体舞成了青年表达激情、向往革命的最好方式。可以说,他们的舞姿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授高度这样总结。
交谊舞迪斯科 在改革春风中日渐繁盛
改革的春风吹来了大学校园怎样的变化?随着交谊舞第一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联欢会上,集体舞再度恢复了青春,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扭捏,周末校园舞会在大学校园内势不可挡地盛行着,俨然校园一景。
“那时的舞会对大家充满诱惑。一到周末,举办各种舞会的海报或者黑板都会被挂出来,男同学梳着大背头,穿着喇叭裤,女同学也打扮得时髦美丽,甚至一晚上要赶几场舞会。”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贺佳玥回忆起读大学时的场景,“食堂、教室、运动馆处处都是舞场,到了晚上桌子一拉,挂上一串小彩灯,一曲《青年圆舞曲》就开启了一场舞会。”
闻乐即能起舞。在那段全民学跳交谊舞的时期,几乎人人都能跳一段“蹦嚓嚓”,如果不配对时,就男跟男跳,女跟女跳,或干脆抱个椅子、扫帚跳。
青年们对于集体舞的喜爱,一如王蒙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中反复描述的场景,“北京某高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彻夜欢歌跳交谊舞”。
除了交谊舞,迪斯科也是舞会必备的项目。通常在一段舒缓的歌曲后,就会有段快节奏的迪斯科。伴随清新动感的曲风、铿锵有力的鼓点,青年学子释放压力,纵情欢舞。《猛士》、《荷东》、《Italo disco》等系列舞曲,至今依然是那些老舞迷挂在嘴边、魂牵梦绕的精品。正如著名乐评人姜弘所说,那是一段百花齐放、各种曲风交织而成的黄金盛世。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触碰那代人最柔软的心灵,那便是关于舞蹈的集体记忆。“在那段物资相对匮乏,精神却十分充盈的时期,青年人对于集体舞的热爱,事实上更多地包含了对美好新生活的期望。”上海师范大学舞蹈专业教授郑慧慧说。
集体排舞 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女生梳着辫子,穿着‘健美裤’和‘蝙蝠衫’,男生身着白衬衣、蓝裤子,他们步伐统一,拉着手翩跹起舞,神情专注又怡然。”几张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集体舞的照片,瞬间勾起了无数人的怀旧情怀。
“金梭和银梭日夜在穿梭,时光如流水督促你和我,年轻人别消磨,珍惜今天好日月好日月。”谈起当年跳集体舞时最爱的乐曲《金梭和银梭》,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付磊至今还能哼出当时的曲调。
上世纪80年代,随着《霹雳舞》的热映,大学校园内瞬间刮起了一阵霹雳舞旋风。但由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害羞”,一些舞蹈人发明了集体排舞,16步、32步便是代表。这类舞无需舞伴,众人在一起跳,整个舞群就是你的舞伴。
飞扬的发梢,舞动的衣摆,或拍手跳跃,或旋转。“最火热的时期,基本上是全班皆舞,全校皆舞。在舞群中,没有人会在意你的动作,大家都很放得开。”南京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冯德钢说,对释放压力,拯救黯淡的心情,这真是比任何方式都更有效。
“集体排舞追求的是整体效果,所以要求每位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上海市排舞专业委员会主任秦建伟说,“只有动作整齐、协调统一才能舞出韵致。”
“热情又时尚,动感又炫丽。”这是当时的大学生对于集体排舞的印象。在他们看来,如果有一种舞蹈,学会它就能跳一万首不同的曲子,就能在世界各地找到舞伴,更能随时随地即兴起舞。那么这种舞一定是集体排舞,它把青年们凝聚在一起,成了一段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骑马舞风靡 校园集体文化所向何处
岁月如歌,年华易逝。从砥砺磨难到历经风雨,那些集体舞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团结,是坚持,更是激情与力量。然而,不管是秧歌还是交谊舞,霹雳舞还是迪斯科,那些校园集体舞似乎已经渐行渐远。在当代大学生眼中,校园舞会似乎已显得有些过时和格格不入。
与集体舞失落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流行文化的强势来袭。日前,一曲《江南style》打破了沉寂的校园舞文化。它不仅红遍大街小巷,更是挺进校园。
“扬起长鞭,双腿弯成罗圈状,双手作骑马姿势,再加上一嗓子‘oppagang-namstyle’。”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2012年田径运动会入场式上,“骑马舞”出现在学生方队的表演项目中,依靠俏皮滑稽的舞步,引来全场一阵欢呼。同时,“骑马舞”还走进该校课堂,作为该校体育与马术学院学生的课前热身舞。
在福建师范大学的篮球馆内,同样的场景亦在上演,7名穿着篮球服的女大学生在室内篮球馆里跳起了啦啦队版的《江南style》,她们热辣的舞步不仅引来阵阵尖叫声,还使观众台上的大学生争相模仿。
一时间,新生文艺晚会、千人“江南style”版广播体操、大学广场的快闪游戏……“骑马舞”以不可遏制之势风靡了大学校园。
高校学子对于通俗潮流的集体追赶,却让我们禁不住反问,到底是出于百无聊赖的宣泄,对流行元素的曲意迎合,还是集体舞文化的缺失?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要发挥怎样的功能,才能让校园集体文化再次走向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