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师资 >> 正文
好奇是我做研究的核心动力
发布时间:2019-06-19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9-06-17

“快请进!”门内的声音意外的甜美,似乎和记者想象中的年轻女博导的形象有点出入。带着这样的好奇进门之后,眼前亲切迷人的女士令记者眼前一亮——刘颖老师面容清秀,身穿活泼靓丽的红色短外套,嘴角带着温和的微笑,亲切的眼神中带有一种独特的干练和飒爽。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众多的头衔和光环都属于这位年仅29岁的年轻女科学家。

刘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细胞应激和稳态调控机制。“就是细胞怎样感知自身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的状态,以及如何在能量或营养状态不充足的时候进行应激性的协调反应,”刘颖耐心地解释说,“这些应激协调反应对于细胞和人体至关重要。应激状态的失衡会导致很多疾病。我们的研究成果对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以及抗衰老都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并且还可能具有临床转化的应用前景。”

搞科研也像跑马拉松

刘颖喜欢跑步,也跑过一些马拉松比赛。跑过马拉松的人都有体会,跑到一定距离后就会有“跑不动,不想跑了,腿脚不听使唤”的感觉,这种现象被称为“撞墙”。而搞科研也像跑马拉松,会遇到“撞墙”的时刻。刘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作为一名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刘颖将自己的科研心得浓缩为三个关键词——好奇、勤奋和思考。

“对生命现象的好奇是我做科研的核心动力。”对于很多人来说,“好奇”似乎只是“浅尝辄止”的代名词,在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中并非举足轻重的要素。但于刘颖而言,好奇心是她胸中最宝贵的火焰,总在迷茫和黑暗中给她带来指引和力量。

“我们做实验的时候,90%以上的概率会得到和事前预想不同的实验结果。”“身经百战”之后,实验中的失败和意外已经不再是刘颖难以消化的焦虑,而是铺就了她通向成功的台阶。但在以前,刘颖也面临着和现在很多同学一样的情绪困境。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给自己定目标、定计划的那种人。我刚去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和我现在带的学生一样信心满满,对自己有很大的期许。但像我们这种实验科学,其实是一种不断尝试的过程,结果往往不是你想计划就计划得来的。所以我读博士的头两年也非常不顺利,前后换了四五个课题都做不下去。于是各方面的压力都来了,我不由得想‘博士是不是要延期了,我还能不能毕业’,心情也挺受影响的。”谈及自己这段经历,刘颖语气中带着过来人的平静。

“但是由于我一直对探知生命现象本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因此我没有放弃,而是通过积极的心理调整,渐渐地对做科研有了全新的认识。再次面对意料之外的实验结果时,我不再沉溺于失败的沮丧中,而是更加理性地看待它——和预期不一致的实验结果并不是失败,它其实也告诉了我们很多信息。而且早一天知道这条路走不通,那我就可以早一天往一个更正确的方向上走,可能会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刘颖说道,她后来的经历也证明了这样的想法是对的。“前两年的尝试也不都是白费的,通过前两年实验技术和思维能力的积累,我在博士二年级下学期的课题进展忽然就柳暗花明了,之后大概三四个月就基本拿到了需要的实验结果,并且顺利投出了文章。”当老师后,刘颖也经常用她这段经历来开导那些遇到低谷的学生。

走好科研与生活的平衡木

阅读人文学科书籍、学习蛋糕裱花、跑马拉松,这些看似“无用之事”,却是刘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说:“做些所谓的‘无用之事’,一方面是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给自己一个‘放空’的机会,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的科研带来更多的灵感。”

刘颖在平时和学生的交流中,也常常用自己生活中的感悟给他们以指导。“不少学生都会有一种‘错觉’:他们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做很多的实验,从早到晚‘无缝衔接’地忙碌,好像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心安,觉得自己‘没有虚度光阴’。但我告诉他们,其中80%的实验计划都是可以砍掉的,你只要做那20%真正能够深入你的课题的实验就好。这就像我们要做一个蛋糕,这20%的内容是蛋糕胚子,那80%的内容都是蛋糕上的裱花。如果你连蛋糕胚子都没有做好,那你去纠结是做糖霜裱花,还是奶油裱花,又有什么意义呢?”

“逻辑思考也是十分重要的。”刘颖认为积极灵活的逻辑分析在科研中至关重要。她说:“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开始是从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假设,然后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后续实验,最后再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其中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的,有一个缜密的逻辑关系贯穿始终。如果不能很好地厘清这些逻辑,往往会事倍功半,浪费时间和精力。”

这样的逻辑思考也体现在很多其他方面。阅读文献是科研工作者的必修课,但“怎样”阅读文献,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些困惑。对此,刘颖建议说,在阅读文献的时候,不要“被文献牵着鼻子走”,应该有一种“质疑”的态度:既要从中了解该领域的知识背景,厘清文献中实验的设计逻辑,学习前人使用的技术手段;又要去观察实验的细节,观察每一张实验结果图,思考实验设计本身是否存在漏洞、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或是分析文献中实验和结论的关系,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刘颖拿起手边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说道:“我专门准备了这样一个本子,随时记录我的想法,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回头翻一翻,找找有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的研究方向。这里面有的想法是我读文献时想到的,有的是我去听科学报告时记下的。”刘颖也鼓励她的学生多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研究进展,因为学科交叉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激发灵感。她常对学生说:“你们不要只听我们自己研究领域的报告,多去参加其他方向的学术报告会,学习领域内其他课题组的长处和优势。”

不给自己设定上限

今年4月,刘颖荣获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该奖项设立于2004年,旨在表彰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和创新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励广大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贡献力量,鼓励引导更多的女性从事自然科学工作。

刘颖告诉记者:“不管是上电视节目,还是接受采访,我其实一直希望能以自身的经历来激励热爱科研事业,但需要勇气的女孩子们:科研和家庭不是一道单选题。我也拥有幸福的家庭,我也在享受为人父母的幸福感,你可以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平衡点,你们有这样的能力。”

刘颖认为,尽管有不少的困难,女性科研工作者们不能退缩,要自信地展现出女性在科研工作中独有的优势,勇于追求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而且,只有更多的女性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下去,在社会中展现出自己的风采,才会涌现出越来越多卓越的女性科学家。

就像刘颖对自己学生说的那样:“你是有可能性的,而且你又喜欢,那你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到底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通讯员 王雪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