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9-06-05
正是通过不断地向其他教师学习,通过教学竞赛锤炼、提高能力,才让青年教师李果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以课堂为中心,将日常生活、科研成果等囊括其中,也让他的课堂变得格外“有魅力”。所有这些,可以说就是他的金课“秘笈”。
当前,本科教育质量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如何上好一门课成为大学老师们的共同追求。在这方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李果显然是成功的,因为他的课堂被公认为“有魅力”。
不过,他并不是执教多年的“老先生”,而是2015年才到川大任教的“新兵”。那么,他在授课方面又有着怎样的“秘笈”呢?
转益多师
对于如何才算上好一门课,李果认为无外乎两个标准:一是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二是要让其他同行对本课程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并非易事,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在知识储备方面,他们自然是非常充足的,但由于从教时间短所带来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技巧欠缺等,却常常会让他们有一种“茶壶里煮饺子”的感觉。
“要想有高质量的‘输出’,必须先有高质量的‘输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李果的第一个秘诀就是转益多师,学习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技巧。
平时,去旁听学校其他老师上课是李果的“必修课”,甚至在与校内外同行聚在一起时,他也时常向别人请教上课的方式、方法以及心得体会。
“在川大,有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我在教学上的许多方法都是向他们学习的结果。”李果说,比如每堂课的最后都要留出一点时间带着学生复习一下本堂课的关键知识点,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就是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钢学来的。
自2015年到川大任教以来,通过转益多师,李果的教学技能可谓突飞猛进,取得了诸多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四川省高校第24届新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优秀学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奖、四川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第四届四川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文科组三等奖等荣誉。
以赛促学
说到李果在教学上所取得的诸多成绩,就必须涉及他的第二个秘诀,即以赛促学。
以去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为例,决赛文科组三等奖的成绩可以说来之不易。从5月到8月的整整四个月时间,李果一直处于紧张的备赛状态,即使暑假也不例外。“平时教学、科研、行政的工作都要正常做,只能利用空余时间忙竞赛,常常熬夜到很晚。”
根据竞赛要求,原有的教案和课件都要推翻重来,重新整理教学思路、筛选例证和图片等。从校赛到省赛更是时间紧、任务重,短短半个月内,就要补充16小节的教案和课件。
“整个备赛过程一共写了五六万字的内容,提交材料的前一晚,我还在通宵打磨教学设计,第二天早上去食堂吃饭的时候,走路都打晃了。”此时回想起来,李果笑道,不过这只是开始,因为紧接着便是一项新的挑战——试讲,“它对时间把控的要求非常严格,要反复练才能准确控制时间”。
具体来说,就是从打开教室门开始计时,一旦超时立刻扣分,20分钟的时限,最理想的状态是控制在19分半。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他每节课最少试讲2~3遍,有的教学片段甚至反复讲了10遍。
“长达四个月的备赛,光凭一个人单打独斗是完不成的,学校、学院相关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是我最强大的后盾。”李果说,川大先后组织两次培训,邀请富有教学经验、参赛经验的老师讲解教学竞赛的注意事项,比如调整教学仪态、教学内容切入等。
最初,李果对竞赛结果并没有什么预期,只是抱着“不辜负学院、学校的期望”的心态参与,但最后还是有点遗憾。“不过,教学竞赛不仅是检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锤炼基本功、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在比赛中学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内外交融
在李果看来,每门课都有它自己的特点,课程性质不同,授课风格也要有差异。但他希望“大家不要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割裂开,自己的日常生活也要带出一抹专业色彩来”,这可以说是他的第三个秘诀。
在现代汉语这门课上,他曾半开玩笑地说:“我希望你看到一句话时,就能用国际音标把它拼出来。”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在学生中流传的“名言”,也充分体现出现代汉语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对知识应用的重视。
现代汉语课上常常会涉及具体的语言现象,李果则总能用恰当的案例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比如,讲到外交辞令中常用成语“一衣带水”,他就引述了《南史·陈后主纪》中的一个典故,即“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让大家品味其中深意。
除此之外,赵本山小品《拜年》中涉及的歇后语、电影《绿皮书》涉及的语体色彩等都会出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
他主讲的《马氏文通》精读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由于学术性较强,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他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及时将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反馈到教学上,介绍最新学术前沿,同时还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立体的学科印象。此外,以每堂课抽点学生朗读文本的方式督促其预习、以“模拟学术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深入探索等,也都促进了课堂内外、教学与科研的交融。
除了课堂上的互动,李果还经常活跃在各种课程群里,与学生线上交流,答疑解惑。平时,他看到相关的学科资讯、讲座笔记、研究心得等,都会忙不迭地分享给学生。
正是通过不断地向其他教师学习,通过教学竞赛锤炼、提高能力,才让青年教师李果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以课堂为中心,将日常生活、科研成果等囊括其中,也让他的课堂变得格外“有魅力”。所有这些,可以说就是他的金课“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