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06-04
教师需要重新定位
自古以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堂上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无处不在,也是学生和学习的中心所在。教师这种中心地位的确立,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体和承载者,唯有通过教师,知识才能传递给学生。也正因为如此,对于诸如古代梵语以及一些只有少数人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旦掌握它们的人离开人世,也就意味着知识和技能的断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所能看到的场景,就是学生老老实实地坐在课堂之上,用心听,用笔记,然后把这些知识再转化到个人的记忆之中。
当然,教师是通过教材来传播知识的。教材,既有丰富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知识材料。因此,教材在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时,成为了近乎唯一的媒介。
传统的教科书自然都是我们所熟悉的纸质书。但我们都知道,现在,这一传统的格局已经被打破,其所发生的颠覆性的变革,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使教师的定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课本由过去的纸质书变成了电子设备(电脑、iPad、iPhone等等),而网络更是让电子设备如虎添翼。
电子设备巨大的知识承载功能,不仅极大地转移了学生求学的目光与目标,也彻底改变了教师作为知识承载者的角色。因为知识一旦电子化,人们就再也不用害怕它会遗失了。换句话说,教师作为知识承载者的时代,可谓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如果教师还是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就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如果学生够自觉、也有自学的本领,他们通过电脑就可以了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如此一来,教师的作用何在呢?如果还以传授知识为使命,教师会不会因此而逐渐被电子设备所取代?
当然,我们大概都能想象得到,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教师总是要有人做的,我们不必担心教师这一职业将来会消失。但面对越来越技术化的课堂,而且是越来越高科技的课堂,我们必须追问:高科技时代,教师的角色何在?如果发生转变,应该转向哪里?
“教什么”和“如何教”
现在,在美国,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教师”这一角色,应该向“教练”的角色转换,换句话说,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成为课堂之中、讲台之上的权威了,而更应该像是一位引导者、指导者或者说是“教练”。总之,要更像一位良师益友。
之所以会发生这一转变,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现在的高科技,已经可以或者开始取代教师的位置了。如今,除了特别落后的地区,所有的教室没有电脑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已经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教师课堂教学时,几乎没有人不在使用电脑了。使用PPT是家常便饭,使用网上资源,加上自己剪辑制作的小视频,更是一种时髦。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的中心地位发生了偏移。更加直白地说,教师的中心地位,实际上已经终结。
其次,高科技时代的学生,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都很难再有耐心去认真聆听那些内容以基本事实或者基础知识为主的课堂了。因为他们在顷刻之间、轻点鼠标,这样的基础知识或者历史事实都可以一览无余。再懒一点的学生,张口问一问Siri(iPhone语音助手),就可以获得比我们通常想得还更全面的答案。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忽然之间,教师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再次,虽说电子设备使得教师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但无论在当今的大学还是在中小学,依旧会有不少教师认为,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是当之无愧的专家学者,也总强调学生需要教师去传授知识,更不要说他们掌握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典故,要不让他们在课堂上讲出来,实在是很难甚至难以做到。因此,要让他们转变观念,从教师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无疑有很大难度。
但即便如此,这些不愿发生转变的教师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是直接经验抑或是间接经验),今天的学生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了。教师需要更加宽容,也不得不接受更加活泼(或者说是更加闹哄哄)的课堂,而在大学,或许就是更加死气沉沉抑或学生心不在焉的课堂。换句话说,今天教师所面对的,再也不是过去那些沉默的学生了。这实际上也已经颠覆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
最后,从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慕课的出现,这个我称之为“三名主义”的课程——即名校、名师与名课,给了许许多多普通教师“致命的一击”。因为再不思考未来、再不加以改变,好的结果是成为这些名师的助教在自己所在的学校,为学生答题解疑;不好的结果,则有可能因此在未来丢掉教师职业的饭碗。
由此看来,既然(或者说一旦)学生不再就基础知识去求教老师,那么,课堂上“教什么”和“如何教”,就成为教师必须要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实现由“教师”到“教练”的转变呢?
课堂教学:从知识到思想
教师角色的转变,应该是全方位的,但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第一,将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培养人的思辨能力为主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重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且学着去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第二,课堂教学应该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在这样的情形中,教师更像是一位引导者,提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做研究、搞调查、查找资料、寻求答案。正是在这种研究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强化了固有的知识,发现了新的知识增长点,开阔了视野,逐步形成了个人的想法,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他们知道该怎样去借助现代电子设备与网络,去寻找新的方法。学生的成长,就渗透在这样主动学习的过程之中。
第三,为了能够达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放弃”一部分过去的权威与高大形象,或者说是“出让”一部分过去所拥有的权力,不要再像过去那样不断地督促、推动学生的学习,而是让学生更加自觉地管理好自己,从而达到更加积极的学习效果。
我以为,教师由“教师”转而成为“教练”,是时代使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重要性在降低。恰恰相反,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水平及其人生的经验与智慧,反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对于现代人来说,要想初步掌握一门艺术技能或者体育技能,到网上去搜一搜基本的技能与手法,再到艺术馆或者体育场所加以训练,基本上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但要想真正达到更高的水平,比如职业的或者近乎职业的水平,则必须依靠教练。这个时候,教练的作用就相当巨大。像这样的例子,在现如今体育界的各行各业,每天都在重复地上演着——赢了,感谢教练;输了,教练辞职——教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我们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换句话说,在高科技时代,当电子设备可以替代人们去传播知识的时候,学生应该主导自己的教育,而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外,更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与沟通,力争成为学生的向导与导师。
在未来,或许传授价值观念,比如怎样形成团队,如何尊重和关爱他人,为什么要承担责任等等,将成为教师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