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学科建设应兼顾特色与多科
发布时间:2010-04-30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9-03-02 

世纪之初,办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内高校发展的潮流。学校在2001年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讨论明确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我们感到,确定建设目标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所处的时期、地点、环境和格局,一切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东华大学的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纺织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这些都是长期资源投入形成的基础,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谋求发展的现实资源和财富。

经过将近半年全校上下的充分讨论,大家终于逐步统一了思想。学校学科发展中的“全能冠军”固然令人神往,但学校自身基础有较大的差距,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代中国正处于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的历史进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应该是我们正确的选择。由此,我们确立了学校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就是建设“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我们的目标是特色学科不仅要做“全国单项冠军”,还要冲击“世界单项冠军”。目标确定之后,我们集中“十五”、“211工程”的建设资金,全部投入纺织、材料、染整、服装4个国家重点学科,按照“重点投入、重点建设、重点突破”的思路展开建设。经过7年的建设,我们已经收获了初步的成果。

首先,特色学科为学校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取得了众多“零”的突破。其中包括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名师等。“纺织科学与工程”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并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刚公布的一级学科评估中以98分的高分名列该学科第一。

其次,特色学科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继承和发扬行业部门办学时形成的产学研结合的优良传统,产生了一批“顶天”和“立地”的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如无毒轻质内层防护材料、舱外航天服防护外层材料、暖体假人、宇航员尿收集装置等为“神五”、“神六”和“神七”的发射成功作出了贡献。学校连续3年获得了“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的殊荣。

在学校的目标定位中有两种比较极端的观点,一种认为学校要马上发展成综合性大学,另一种则认为学校只要坚守特色,不要发展其他学科。我们认为学校在发展特色的同时,必须根据现实的资源条件,按照有限和相关的原则,努力建设学科的生态,逐步拓展为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的大学。这也是学校的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确定了“增强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同时要求非重点学科要“借船出海”,出了海要形成“百舸争流”的态势,力争形成“特色带整体,整体促特色”的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学科建设新局面。经过新世纪7年的建设,学校的重点学科、学位点和本科专业数都翻了一倍,7年实现的增量相当于建校后50年的总量。

目前,学校12个专业学院逐步形成聚焦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5大学科群。传统优势的材料和纺织学科群,除了支撑和引领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还聚焦在以纤维和纺织技术为基础的高技术高性能新材料和复合材料领域;在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逐步拓展起来的环境、化工、生物工程、理学学科群,聚焦在环境能源、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领域;较早建立的机械、信息、计算机学科群,聚焦在先进制造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适应上海发展逐步形成的新的优势特色学科——服装和艺术学科群,聚焦在创意产业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领域;在校生数占全校1/3的管理、人文、外语学科群,聚焦在上海“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一个有特色、多科性、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的学科框架正在逐步形成之中。

                    (作者:东华大学校长  徐明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