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高校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发布时间:2010-06-29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09-10-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林健

 

追求高等学校规模、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必然要求。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校学生规模成为世界第一。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各种类型、各种办学层次高等学校的规模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大,有利于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规模效益,但办学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这就向所有大学的校长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一所高等学校的规模应该多大,才能既保证质量,又能使办学效益最大化?

高校的办学规模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院校的规模,也就是院校的学生总数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另一个是指专业规模,就是各专业的学生数应达到一定的规模。高校的规模与成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规模影响着成本,从而成为影响办学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学校在考虑学校规模时关心的是投入和教育成本支出,一般认为教育成本项目可以分为职工收入、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其他费用和折旧费。我国目前实行成本分担与补偿政策。高等教育经费一半以上来自政府,近三分之一来自学费,而一般综合性普通高校生均教育成本范围为1万元到1.2万元/生·年。对政府所拨生均经费与所收学生学费之和大于教育成本的高校而言,学校有积极性扩大办学规模。以这样简单的成本核算考虑学校规模问题,缺乏科学依据。

高等院校自身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在一定范围内,规模的扩大可导致生均成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节约,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但当规模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管理成本的相应增加,以及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适应能力跟不上规模发展的要求,就出现了负效应,即规模不经济现象。高等教育运行只有规模适度才能发挥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用。

从规模经济理论看,高等学校办学必须讲适度规模。教育适度规模是指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教育资源获得充分利用,而又不产生不经济现象的适当在校学生人数。高校适度规模的目标是追求高校的规模效益,高校适度规模的实质就是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把教育成本作为学校规模的目标函数来寻求适度规模。

高校专业规模对办学效益也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专业规模往往比学校规模对生均成本和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影响程度更大。教育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高校规模、专业规模是否适度,能否获得好的办学效益的关键。学校规模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三个是最基本的因素:一是资源是否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产生整体最佳效益;二是学校和专业性质,是属于综合类,理工类还是文科类;三是社会对所培养人才的需求情况。

财经政法院校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教师资源,因此文科类院校主要以满足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最大生师比和社会需求量来确定专业规模,进而确定学校规模。其中艺术院校规模与财经政法院校规模的确定方法一样,只是前者的最大生师比和社会需要量应小于后者。一般而言,理工院校的教育资源除了教师资源外,主要还包括物力资源即仪器实验设备,为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以及满足社会对这类院校专业的需求,就必须有较大的专业规模和学校规模。在提高设备利用率方面,除了设备需要的维护与保养时间外,设备应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丰富,它们拥有满足其学科齐全、专业数多的各类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其规模的确定还需考虑到如何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以发挥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显然综合性大学的规模要比其他院校的规模大。

在各类院校规模的确定时,都要注意教育资源的共享。由于学科之间越来越多的交叉与渗透,使得专业与专业之间存在着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办学规模得到扩大,办学效益得到提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必须消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物化劳动。如果劳动消耗等于或大于劳动成果,因其不能增值,可以说徒劳无效。即使这种成果大于所付出的各种劳动消耗,如果不符合经济社会的需要,即数量、质量、规格、品种不适合社会生产需要和人民生活需要,即产品不能适销对路,这种成果也是徒劳无效的。所以提高办学效益要以保证质量要求为前提。在衡量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时,首先要看它的经济效益,即培养多少合格的符合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条标准包含有数量、质量和“符合需要”两个指标,质量指标是追求数量指标最大化的前提。只有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生产出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尽可能多的教育产品,才能提高办学效益。

教育质量的要求不同,追求的办学效益不同,必然带来规模经济的要求不一样,因此不能用一个模式来衡量所有高校。就人力资源中的教师资源而言,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四者不能用同一个生师比来衡量。对于那些世界一流大学,由于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其教育成本是很高的,这些大学的办学效益尽管不能用数量来衡量,但却有可能培养出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学生,其效果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就生师比而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应有不同的生师比。美国排名前10位的大学平均生师比为6.73∶1,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前10位的大学平均生师比为13.4∶1,但不少一流州立大学生师比在18:1左右。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生师比往往是确定院校规模的基本因素。因为相对于物力资源而言,人力资源更难获得、成本更高,只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益的办学规模才能获得最大的办学效益。

 

(编辑:邹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