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4-19
作者:杨林云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李伟,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李宏,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一、地方高校发展的现实困境
据教育部2007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普通高校中有740所本科院校,其中地方部门所属本科院校就有604所。可见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原因,地方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远远落后于中央部委直属院校。总体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按其生成可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第二类是由于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和结构调整,原来归属各部委,而现在被划归于其所在省、市、区的本科院校;第三类是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一些原来地市级中心城市的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升格后的本科院校。虽然这三类都统称为地方高校,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发展历史和所处区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前两类地方高校中有相当数量的“211 工程”学校。尽管同属地方院校,但“211工程”高校与普通地方高校面对的发展问题有很大差异,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实,因此“211工程”高校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是其序列的两个端点,本文所讨论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则处在这两个端点中间。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学术性人才,高职高专则主要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进则无力与部属名牌高校抗衡———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进行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退则难以与高职高专竞争——注重实践技能,进行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因此,地方高校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
目前,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两大问题。
其一,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使地方高校的资源占有严重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长期由政府主导,主要采用集权化的管理方式,各高校的自主权力有限。由于地方高校的先天弱势,在这样的发展框架内,它们的资源占有严重不足。以2006年为例,教育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计划”资助创新团队,部属高校54个,地方高校9个;“新世纪优秀人才”部属高校805人,地方高校132人;共批准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属高校256个,地方高校157个;已批复建设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部属高校85个,地方高校41个;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基金项目,部属高校42个,地方高校17个。另外,从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解释中也可以看出:部属等“985 ”、“211”高校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绝大部分,特别在“科学创新基地”、“基础科研项目”、“重大科研成果(奖励) ”、“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点”、“博士(后)站点”、“杰出教师”、“杰出校友”,以及“国家声誉”等方面,它们更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地方高校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永远处于二流或三流的地位。由此导致高校发展陷入一种“马太效应”的循环,非常不利于地方高校的发展。
其二,长期封闭的自我发展传统使地方高校有效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较弱。高校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为社会所进行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这就要求高校为其提供更为开放和全面的服务,但是地方高校封闭的自我发展传统严重束缚了其社会服务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主要采取封闭的办学机制与运行模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改进和调整,但是目前这种现象仍然明显。其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它的自我封闭性、单一性、僵硬性与狭窄性。地方高校这方面的特征更为明显,缺乏发展的应有活力和自由度,导致学校有效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机制尚未形成。由于没有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互动发展理念,致使地方高校服务地方还处于被动状态,处于个别、零星、分散的状态,大多停留在人才培养这一初级层面上,不能使地方高校很好的承担起社会服务责任;其次,高校传统的“单体”式的科研传统,制约着高校服务地方潜力的充分发挥。“单体”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力量过于分散,没有能力承担国家或地方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没有能力解决经济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就无法创造出一流的重大科研成果;再次,“单体”模式的弊端还在于其科研活动往往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无能力进入企业和市场,科研活动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导致其科研成果很难得到转化;最后,由于各个“单体”相对独立,不同“单体”相互之间的交叉、融合较少,制约着高校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科研活动的开展,也影响了高校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可见,当下地方高校的发展严重束缚于高教发展体制本身和自我封闭的传统。在这种形势下,地方高校该如何把握自身的办学方向,实现科学地可持续发展,是其在未来发展和竞争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试图通过综合集成战略理论对这个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二、综合集成的内涵和机理
综合集成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这个理论不仅有着深刻的内涵,还有务实的操作机理,它已在解决自然科学问题中发挥了很好的功效。同样,它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问题的解决。因此,我们可以在地方高校的发展中借鉴其理论精华。
1. 综合集成的内涵
钱学森先生于20世纪后期在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集成”的思想体系。此后,它不仅成为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而且也为实践中社会巨系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学界一般将集成概念的内涵概括为: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行为和过程,所形成的集成体(集成系统)不是系统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方式或模式重新进行构造和组合,其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以实现其整体功能的倍增目标。在此基础上,综合集成方法的具体含义为:综合各方面的优势,形成整体的突破能力,达到解决局系统问题的目标。钱学森形象地把这套方法称之为“大成智慧工程”(Meta Synthetic Engineering) 。综合集成方法作为科学方法论,其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与数学,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哲学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因此,从本质上讲,“综合”是强调组织各相关要素构建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新的开放系统,“集成”是强调各组成部分的主体行为性和集成后的整体功能倍增性。
2. 综合集成的机理
作为方法的综合集成,在认知社会系统和解决社会问题时是一种先进技术手段。综合集成方法将各方面有关专家的知识及才能、各种类型的信息及数据与计算机的软硬件有机合成起来构成协同系统,充分发挥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以达到解决各种复杂社会问题的目的。
集成的行为方式存在互补型、互惠型和协同型三种类型。互补型是子系统之间以功能的优劣势互补为基础形成的集成;互惠型是子系统为更好地实现其自身功能,以某种物质为介质,以供给与需求为主要方式建立的集成;协同型是子系统为改善各自的功能,经过聚合重组,形成相互交流、协同一致的整体性集成功能,以实现集成体功能倍增和突变。从集成的组织方式来看,集成体中存在单元集成、过程集成、系统集成三种组织形式。单元集成组织是处于同一层次的同类或异类子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实现特定功能而集合成的统一体;过程集成组织是各子系统按照某一程序集合而成的统一体;系统集成是各种同类、异类子系统在相同层次或不同层次上,集合而成的整体系统组织。
以集成的思想指导发展,制定发展策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条件。其一是联系条件。集成的子系统之间必须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这种联系的作用在于:弥补一个子系统功能上的不足或缺陷;以某种介质供需为前提,更好地实现各子系统的功能;改善或增强每个子系统功能,因此,联系条件是集成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其二是界面条件。界面是各子系统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集成体功能的实现和有效发挥是通过界面来实现的,集成界面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集成体功能的发挥,制约集成效果。所以,界面条件是集成体形成及集成功能发挥作用的实现条件。其三是选择条件。集成中的子系统选择不是随机的,而是按设计进行的。通常以资源耗费最小为集成子系统选择的原则。其四是集成的环境条件。集成环境是指影响集成体的外部因素。环境对集成体的正面作用可促进集成体功能的发挥,并可使其可持续发展;反面作用则制约集成功能的发挥,使其功能退化,甚至使集成体解体。
如上所述,综合集成既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又有可行的操作机理,因此,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应用于地方高校的发展中。
三、综合集成战略是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文已经谈到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两个根本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寻找有效的发展战略,而综合集成战略就是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地方高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和结构差异使“综合”成为必然选择。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科研设施陈旧,教学手段老化,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等客观现实。总归一句话,地方高校优质资源稀缺。但是,不同的地方高校之间又可以互补,通过“综合”可以弥补如上的不足。而且通过综合,各地方高校还可以使结构更合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的步伐。
2. 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质量的要求使“集成”成为必然选择。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原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和升级,从而使社会对各行各业的人才规格、层次出现了多样化需求,对高校的社会的服务也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地方高校只有通过“集成”产生的倍增效应,才能满足需求。
3. 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使“综合集成”成为必然选择。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有效获取资源,优化内部运行,强化办学特色,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目标趋同、机制不活、形式单一、特色迷失、质量不高等弱势表现。弥补这些弱势的有效方法就是综合各地方高校的区位优势,集成各地方高校教学和科研特色,构建具有整体实力的核心竞争力。即将一个区域资源的优势转化为高校系统的优势,将一个学校的特色转化为系统整体的特色。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综合集成,一是使各高校人力资源的储备能力和开发潜力得到最大化提升,成为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二是凝练了整体系统的学科发展方向,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和学科群,成为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主体。共同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的发展困境意味着所有地方高校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共同的发展目标。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综合集成,不仅会使地方高校系统整体效应显现,也会使每一所学校获得双重的发展效益,从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四、地方高校综合集成发展的原则和具体做法
1. 地方高校综合集成发展的原则
其一,各地方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的利益诉求,综合选择合作伙伴,形成互补型集成、互惠型集成和协同型集成等不同合作关系。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地方高校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战略伙伴,从而有利于其自身走向多元化和多样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二,各地方高校依据自身区位,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与合作伙伴形成单元集成、过程集成、系统集成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即开展校际间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三,各地方高校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确定与合作伙伴的集成密度、集成维数、集成关联度和集成融合度。即按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需求,确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有效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四,选择并确定综合集成的界面,即建立有效地地方高校综合集成的组织机构。由于综合的各方在收益、竞争地位以及战略目标和文化协调等方面存在差异,容易引起合作伙伴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综合集成的失败。因此,需要有特殊的组织,使合作能够对学校内外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出迅速反应,完成综合集成战略任务。
2. 地方高校综合集成发展的具体做法
综合集成战略的本意是指将地方高校作为一个系统,通过校际间的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达到优势集成,使地方高校科研的突破能力加强,学术水平提高,社会的服务能力得到扩张,并使其社会影响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弱势高校间的综合集成曾是其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手段。这些弱势高校在面临被兼并或消亡危险的时候,通过联合产生的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了因规模小而被强势大学兼并的危险,维持了它们在学术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做出了贡献。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两所著名高校在贯彻关于高校体制改革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中,实行各自独立办学、相互紧密合作的新机制,两校在人才培养中遵循“理工要结合、文理要渗透、优势要互补”的原则,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发挥综合集成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目前面临的现实情况,地方高校采用综合集成战略促进共同发展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充分发挥各地方高校的区位优势,树立区域合作的理念。地方高校所处的特定的地理区位,不仅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时区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具有区域特征的空间。区域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般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和教学科研特色。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其他高校的综合与集成,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优化整合师资队伍,优化科研方向,培育具有区域特征的办学特色,拓展办学空间;形成联合的教育团队,充分挖掘各地不同的资源优势;通过学生的互换式异地实习、见习,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凝练学校的办学特色。
地方高校在选择合作伙伴,集成优势时,要以区域战略联合与合作作为立足点,善于发掘自身的相对优势,善于寻找与区域优势资源利用相关联的合作对象作为综合的突破口,善于寻找合作双方共同兴趣的发展点,集成优势,产生倍增效应。使综合集成后的系统整体能够充分利用一个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第二,充分依托各高校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优势课程及优势团队进行合作。充分挖掘各学校优势办学资源,特别是各学校重点专业、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各类名师,以及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资源,实现联合办学和资源共享。有效地扩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办学影响,促进各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达到提高各学校社会知名度、增强各学校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依托优势发展是建立互补型集成、互惠型集成和协同型集成等不同合作关系的切入点:一是选择强弱对比的专业、学科、科研方向进行合作,互补集成,以强带弱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影响;二是以科研平台和学位点的各自优势合作为主,通过互惠集成,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三是通过强强联合,协同集成,实现各自多点的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第三,与同类学校联合,通过综合集成建立紧密合作组织。同类型地方高校有许多相似之处,各有优势与不足,是综合集成的最佳组合。同类型地方高校本身相互交流就比较多,由于学校性质、专业、学科等诸多要素的趋同,在办学思路、发展目标上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在综合集成时最容易达成共识。通过联合可以增强各自的实力和竞争力:一是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实行全面战略合作,提升综合发展的能力;二是实施优势学科、科研方向的强强联合,提高共同发展中的竞争力;三是实施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相互促进对方整体力量的提高。
第四,采取单元集成、过程集成、系统集成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合作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战略合作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实施与不同高校之间的战略合作,在战略合作中发展办学特色和提高竞争力。具体做法,一是实施单元集成战略,实现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诸如图书资料共享,教师资源共享,科研平台共享,以及共建科研基地、联合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等;二是实施过程集成战略,实现教学管理机制创新。诸如学分互换、课程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合作等,拓展培养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实施系统集成战略,实现与不同学校、不同形式的联合,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科研优势,为自身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地方高校采用综合集成战略促进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战略选择,但是具体的实施和运作同样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由于联合各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可能会产生利益划分不均的问题,而且也会存在缺乏一致的目标和信任等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和地方高校当下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相比,这些具体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沟通和协调得以解决的。只要地方高校能够高度认同综合集成战略的重要价值,积极主动地实施综合集成战略,妥善解决战略实施中的分歧和矛盾,地方高校的发展将会别有一番天地,将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地区发展,为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