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关于高等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05-26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2011-05-24

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各高等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特色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自贴”或“被贴”的标签,也不是一时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的产物,而是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的,需要各高等学校准确定位,践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同时要发挥校长的重大作用。

一、高等学校要形成特色,必须准确定位

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制定三个规划,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学校发展定位问题。为什么教育部高度重视此问题?就是不少高校没有准确定位,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结果是“定位不准,缺乏个性和特色”[ 1 ] (P26)。现在是重点大学办成人教育、高职教育;高职高专则热衷于“专升本”;“升本”之后的高校又进一步争取上硕士点;有硕士点的学校想争上博士点;单科性大学想办成多科性大学;多科性大学想办成综合性大学,同时,又都想往研究型大学的行列中挤进。很明显,这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这种单一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与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矛盾也势必导致大量的大学生学非所用,使毕业生结构性失调的问题日趋严重。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实际上就给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提出了不同的任务要求。我们知道,不同的人才需求导致不同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发展目标形成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任务形成不同的特色,而不同的发展目标又出自社会分工。所以,大学的办学特色要从大学的分工开始。伯顿·克拉克曾指出:“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最侧重应用的研究)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得到承担。”[2 ] (P291)伯顿·克拉克也曾断言:“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 2 ] (P307)这就要求各高等学校根据本身实际及优势进行自我定位,并逐步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高等学校定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中的定位三个层面。当前应重点研究的是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其实质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 1 ](P24)。关于高等学校的分层、分类问题,国内研究学者意见不甚相同。笔者倾向于潘懋元教授的提法,即参照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美国高等学校分类和联合国教科文的国际教育分类,中国的高等学校应当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少量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另一类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的大学或学院;还有一类是更大量的职业性、技能型的高职院校[ 3 ] (P4 - 5)。第一类院校培养创新拔尖的人才(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和人文学科的) ;第二类培养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师、经济师、临床医师、律师、教师和各级干部;第三类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这里需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每类高校都应该有重点高校,都能办出特色,可以创一流,可以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高校。其关键是各类高校,都应各定其位,各有自己的发展方向。2004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总结会上,周济强调,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都是分层次、多类型的。不同的大学要有不同的目标定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论坛大会上是这样解释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的发动机。但如果大学都追求建成综合型大学,就会造成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研究水平也不高的现象。国家的教育生态系统需要多种多样的高校,每所学校都有特长,形成优势互补。

从美国的高等学校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当哈佛、斯坦福、加州伯克利、霍普金斯等大学在力图进一步保持和发展自己研究型大学的优势,特别是以世界科技前沿为目标力图保持和发展自己某些学科的世界领先地位之时,则有更多的像圣荷塞大学、雪莱多大学等主要把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为本州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视为自己的使命,而那些为数更多的社区学院却十分坦然地把如何充分满足当地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定位。这难道不能给我们以启迪吗?“我们每一所大学都要经历生存竞争的挑战,也就是要接受人才市场选择的挑战。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基础和条件,如何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自身特点出发,盲目攀高,就会高不成低不就,为市场所淘汰”[ 4 ]。安徽机电学院和南京金陵职业大学的办学实践就很能说明问题。安徽机电学院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院校,而其毕业生却能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对此,其院长汪学骞教授道出了办学成功之要诀:“首先学校要定位准确。办学与办企业一样,产品定位要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5 ]南京金陵职业大学,尽管有“职业”二字,仍对高中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有强大的吸引力。为何?同样是其办学特色的魅力所由。

二、高等学校要形成特色,必须践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我国基础教育研究问题的讲话中指出,要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这一原则含有对客观条件和需要的冷静审视和后续发展的价值判断。那么,作为高等学校,在做目标定位和战略规划时,尤其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同样应当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这一指导思想的贯彻,尤其应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周济同志曾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是学科建设。世界高水平建设的经验证明,每个学校都应该立足自身的实际,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少为,整合学科资源,博采众长,创新交叉学科,突出社会急需的新学科建设,形成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曾领导过世界著名学府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田长霖校长曾强调:办大学“一定要有重点,哪几个学科要重点发展,不行的要慢慢淘汰掉”,要“把主要的精力、资金集中在几个最重点”[ 6 ]。什么是大学的特色?重点就是特色。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所在,也就是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在。大学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大学快速提升水平的捷径。事实上在这方面,国外大学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斯坦福大学过去曾有过建筑系,后来取消了,因为他们认为要建立一个杰出的建筑学院,所需要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不相称。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做法是,对于非重点发展的学科,采取打不过别人就去和别人合伙的策略。同时,他们认为,要成为一流大学,必须发展生物学,因为21世纪生物学太重要了。但是,他们放弃了建医学院的设想,因为工程太大、花钱太多。后来,采取与全美排在前十位的邻居匹兹堡大学的医学院进行合作,重点发展与生物学相关的优势学科。

大学是一项昂贵的事业,是需要消耗巨大资源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组织,学科的生存发展亦然。没有充足的资源作物质基础,其教学科研条件就不能优越,就不可能汇聚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可能构筑高水平的学科基地,科研水平因此就会低下,优秀的生源就得不到保证,“这是一个残酷的、不能不正视的学术生态逻辑”[ 7 ] (P280)。为此,高等学校要充分论证哪些是“有所为”的领域,同时,还要使全校上下形成共识,确定“有所不为”或“少为”的领域,才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重点“有所为”的领域,投放到最有实力、最有希望、最能体现学术优秀的方面,重拳出击,形成龙头,坚持数年,实现突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可为而不为等于放弃发展和竞争的机会,不可为而勉强为则是资源的浪费。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强化各高等学校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和竞争实力,突出重点,努力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三、高等学校要形成特色,关键在校长

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大学的形成,都跟这所大学在办学历史中的一位或几位杰出校长密切相关。比如在国外,哈佛大学的埃里奥特、洛韦尔、科南特和博克;麻省理工学院的罗杰斯、康普顿和吉里安;柏林大学的洪堡、费希特和施莱乌马赫。在国内,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华中科技大学的朱九思等。所以,人们说,成功的大学是成功的校长所为,大学的成功是校长的成功。为什么校长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起如此大的作用?

首先,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形成特色大学的基础。在大学管理中,具有独立见解的校长,有追求、有抱负、有高度责任意识和强烈事业心的校长,有明确的办学理念的校长,对一所大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理念的校长,才能有对大学及其环境的审时度势,才会有对大学深谋远虑的方向选择和宏观思维的治校视野。大学校长持有怎样的大学理念,不仅直接影响到他对大学方向、使命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选择,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他对大学的功能、作用和任务的确定。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章开沅曾指出:“当一个大学校长,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也可以说要有理念。”[8 ]在中国,说起北大,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起蔡元培先生,那是因为蔡元培在执掌北大时力倡“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应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之理念,开北大一代新风尚。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朱九思在1978年以极大的学术勇气大胆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和“走综合化道路”的发展新思路,正是由于朱九思的深谋远虑,使华中科技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抢抓机遇,实现了一次超常规的发展,对学校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校长的教师观是形成特色大学的关键。教师是大学校长必须信赖的最重要力量,大学校长对教师怎么看,持什么态度,影响到大学教师队伍的构成和作用的发挥,继而影响到大学的教育质量和成败。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竺可桢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匡亚明到任吉林大学的第一次全校大会上,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一所大学没有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标志一所大学水平的是教授的数量和他们的学术水平。”正是由于大学校长们树立了“教师第一”的理念,所以,他们敬聘知名教授。有时为请一位知名教授,而学刘备“三顾茅庐”。朱九思的“深挖洞,广积人”的人才战略更被传为佳话,他们以宽容之心态,广泛吸纳各派别有高深学问者。最为典型的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他把一个“容”字植根于北大的沃土之中,使“有大度包容的精神”成为了北大精神;他们能自觉摆正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尊重教师,爱护教师,培养教师。梅贻琦被清华大学老教授们誉为爱师如命的校长,为强化清华尊重教师的大学氛围,他公开称“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也正是由于大学校长们正确的、理性的教师观、大师论,所以,一个个大师创造了一个个以大师为核心的学术生态环境,由此进而带动了一个个学科、一个个学院、一所所大学,并使不同的大学有了不同的特色。

第三,校长的素质是形成特色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教授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着重谈了一位有影响的大学校长应有的几个素质。这些素质包括:能够把大量的时间集中在主要的行动上;能够制定远大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能够形成一个激励机制,以确保员工个人的目标实现与学校的成功发展相结合;制定引领大学前进的远景和敢于冒险、不为初次的失败所阻挠,等等。有成就的校长,都是高素质的校长,都是充满自信的校长,都是有胆识的校长,都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湖南师范大学前校长张楚廷教授曾说:“成功的大学有四个标志:自信的、诚实的、民族的、真理至上的。我的责任就是要把这所很自卑的学校办成一所很自信的学校。”这就应验了南京大学前校长曲钦岳的一句话:“有自信的校长,才有自信的大学。”大学校长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才有改革创新之勇气,才有强烈的进取意识,才能办出特色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