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科学发展观笔谈:坚持科学发展 加强高校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11-03-09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陕西日报  2011-3-9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居于核心和龙头地位。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此带动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高等院校发展有了正确发展方向,学校发展就会走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西北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就显著。学校“九五”“211工程”国家验收获得全优;形成了一批处于学科前沿,方向明确、较具特色的重点学科;形成了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的学科队伍;构筑了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基地为平台的科研平台。学科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在三期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评比中,我校“地质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5个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专门史”、“植物学”、“矿产普查与勘探”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史”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数量均居全国地方高校之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数量及增幅超过了一些国家“985工程”重点高校。

 

结合西北大学学科建设的现实,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确立学科建设的地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

 

要继续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建设整体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切实加强学科内涵的建设。学科建设处于学校建设的龙头地位,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强调,加大宣传,层层落实的问题。为此,学校要进一步确立学科建设的地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要从学科建设的基层单位层层做起,每个学科建设单位都要在广泛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做出自己单位的学科建设规划。学校在这些规划的基础上,广泛组织调研论证,使学科建设规划具有特色、切合实际、科学合理。

 

(二)坚持凝练学科方向,突出重点全面发展。

 

经验证明,每个学校都应该立足自身实际,整合学科资源,创新交叉学科,突出社会急需的新学科建设,形成各自办学特色。西北大学所设学科门类较多,但学校的资源有限,要保证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相对集中资源,首先确保少数瞄准国际前沿学科的质量与内涵的显著提高,使这些学科的优势与特色更加突出和鲜明,尽快具备一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充分发挥这些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它们的学术影响、资源、经验等,带动其他学科获得尽快发展,促进学科和谐发展,从总体上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

 

(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机制创新。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要紧紧围绕建设目标,制定灵活、可行的有效政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引进人才、着力培养人才、科学用好人才。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现有梯队中教学科研人员的整体水平,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教学科研人才。优化学术资源配置,加强协作攻关,培育团队精神,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整体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加大对现有的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在职教育,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根据学校发展,引导教师适应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通过进修、跟班听课等多种形式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四)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化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导向、应用研究导向、技术需求导向和评价机制导向。围绕学科建设,整合学科资源,打造学科平台,突出学科特色。形成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围绕学科的研究方向,积极鼓励和帮助教师申报各类教学科研项目,加强引导和管理,开展特色学术研究,推进学校学科水平的整体发展,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科研项目,并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五)提升学科平台建设层次,优化学科建设环境氛围。

 

多年来,西北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扭转科研平台建设滞后局面。建成了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检测系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化学、地质学2个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18个陕西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这些学科优势平台的建设成为学科发展的起飞跑道。

 

(六)坚持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保证研究型大学发展方向。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教学改革与创新。重点建设一批指标处于省内先进水平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努力实现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教材的突破,精品课程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积极探索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合作机制,推进交叉学科的融合和新兴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平台,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促进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积极选派教师出国、出省攻读学位,合作交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通过多种形式,找出我校各学科与国际、国内一流大学的差距,以此提出追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