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依托行业特色 优化专业结构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发布时间:2011-12-09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 第1期

【摘 要】:西安科技大学依托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确立了“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专业为特色,其他专业围绕特色学科专业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明确本科教学培养定位。实施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学训练,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竖实的基础。

【关键词】:专业结构;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西安科技大学是一所具有50多年本科办学历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1998年以首隶属于原煤炭工业部,1998年划转以陕西省管理为主后,经过多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办学思路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努力传承并不断强化和凸显已有的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科学规划和调整专业结构,加蛋专业内涵建设,实施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学训练,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着力实旄从“一个服务”向“两个服务”转变,即从“眼务行业”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转变,取得了阶段性进步。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优势特色专业,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校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积淀、特色专业培养、当前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预测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产物,是学校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更是形成学校特色的根本,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

伴随着国家煤炭行业的复苏和振兴,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生产安全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学校基于西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之后,学校将办学目标定位为“建设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在该目标指引下,提出了“服务煤炭工业,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的发展思路和服务面向定位,将人才培养目定位在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位于这个时代高等教系统的“塔中”需要的人才,即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出更多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进而在一程度上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后备人才。

学校以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为抓手紧紧围绕学科专业优势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重基础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的学习能力。既重视专业素质又重视实践能力,实现目标培养的专业化和系统化。这样的人才,才能立足于人才层次金字塔的中下层,才能胜任设计、制造、管理等职务。实现了把理论直接转为实践、把构想直接转化为成果的工程师或者技能型专业人才目标,实现了学科专业与行业建设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目的。当前学校办学层次和人才目标培养定位已成为我国煤炭行业人才培养的重心。不仅如此,在其学科专业领域,学校培养人才也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标,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着重突出岗位需求比例,使业生快速适应就业岗位成为一大关键。比如,在理论维培养中,学会从传统的基础力学、现代数学与特色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相结合来分析和解决现场问题。采矿工程与安全工程专业是特色优势学科的主导专业,毕业生若要快速适应矿山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不仅要求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而且还要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到矿山等企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还需要参与一定的校内科研实践以及对参与项目的分部工程各小组进行分配管理。其次,为了能尽快把基础知识与现场生产需求快速衔接起来,特别是适应现代化信息矿山的各种操作规程,学校在培养中注重扩大学生认知面和学科行业接触面,比如要熟悉矿山井巷所需的大型软件操作及分析系统、地应力测

统、锚杆(索)拉拔实验装置、瓦斯浓度监测装置、风阻测试仪器、矿井水探测仪器以及地质测量等方面的知识。以学校独有的采矿工程虚拟现实实验室、煤自然发火中心、矿井安全生产及救援模拟实验室、和地下结构大型三维立体支架实验台等特色实践操作平台为背景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实现学科相互渗透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学校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自身情况,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专业发展战略,即在发挥工科优势的同时,扶持相对薄弱专业,积极发展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加大力度促进学科专业综合协调发展。学校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学科上依托地矿类优势学科,植根矿业,服务煤炭行业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学校依据优势学科特色设置专业方向,以学科带头人为专业负责人,面向本科教学,大力改善专业建设条件,强化专业优势与特色,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形成了地矿类、土木工程类、电气信息类、机械制造类和化工、材料加工类等本科优势特色专业群,优势学科支撑了围绕地矿类服务的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群,这些专业占到学校本科专业的90%以上。优势学科对多门类专业建设的强有力支撑,为培养高质量特色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依托学科专业的优势,为夯实办学基础和特色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学习氛围,也为本科专业方向设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良好的“导航”作用。重点学科实验室面向全校本科教学,面向本科生开放,大力改善了专业建设的基础条件,比较高地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高了教学质量。

2.拓展科研及实践空间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前沿的科研和学术成果促进了本科教学内容的更新,也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研究的平台和机会。近年来,学校在“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载体、以第二课堂为拓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上努力探索,强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的项层设计培养方案,实现了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构建了“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对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对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的基础上,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模块,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立第二课堂学分,使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准确把握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坚持“重实践”的育人传统,始终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重点持续深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更新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积极打造“三链一环节”体系,即“实验、实习、实践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一是保证学生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环节累计30学分(约500学时),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二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采取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逐年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尤其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等惠及广大学生的群体性活动的经费投入,着力推动这项惠及广大学生的群体性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四是大力倡导并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学术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五是建立健全了有利于大学生能力和水平提高的实验室开放机制,鼓励学生课外进入实验室选做实验项目或从事科研活动,将更多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实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先进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充实以及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衔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吃苦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受到了用人企业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挑战杯”等活动中共获国家级奖励35项,省级奖项290余项。应用型安全技术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选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凭借深厚的办学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为西部乃至全国输送了一批批特别能吃苦、特别铯战斗、特别能奉献、适应能力特别强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不作孔雀东南飞,不恋城市恋矿山”,到西部和基层建功立业,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新理念。在这种理念引导下,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65%的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采矿、安全、地质、土木、机械等专业的毕业生则选择到急需人才的煤炭企业就业。在双向选择中,学校毕业生以“基础扎实、适应性强、作风朴实、勇于创新”的特点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也为学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作者简介:杨更社,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李树刚,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涛伟,西安科技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