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围绕行业主战场推动协同创新
发布时间:2012-02-28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02-27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校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使命,要把全力推进协同创新作为满足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引领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特色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确立和实践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强校之路,应当成为行业高校发展的本质追求和必然选择。开展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重要途径,是当代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江南大学因轻而立、依轻而兴、靠轻而强,与轻工行业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要满足国家和行业需求、实现学校跨越发展,江南大学必须紧紧围绕轻工行业主战场,始终把推进协同创新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之中。

行业协同天地阔

行业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具有相对集中和优势突出的学科领域,与行业内其他研究机构相比,又具有较大的学科广度和跨度。

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推进协同创新就是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创新为纽带,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观国内外协同创新经验,较为成功的有美国硅谷产学研“联合创新网络”,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科技园,日韩的技术研究组合和官产学研结合,芬兰、爱尔兰、瑞典等国协同创新网络联盟等,再如我国北京的“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等。无论是源于政府引导调控下的外部需求驱动,还是参与各方内在利益驱动,协同创新已成为全球趋势。

行业特色型高校具备协同创新的基础和优势。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中国经济建设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肩负着培养行业所需人才、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任。长期以来,行业高校与行业之间有协调合作、集成创新的优良传统和基础,为中国的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新形势下,行业特色型高校要想有新的更大的作为,必须积极探索建立高校与行业之间长期、稳定、双赢、实质性的共建合作机制,尤其是在引领行业科技协同创新上空间广阔。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行业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具有相对集中和优势突出的学科领域,与行业内其他研究机构相比,又具有较大的学科广度和跨度。所以,行业高校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引领行业科技发展的重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整合各方面创新力量和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融合,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学科优势为核心

办学资源的有限性决定学校不可能将所有资源在现有学科平台上进行均衡分配,必须集中资源,做强优势学科。

行业高校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特色学科的建设发展。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应是行业高校提高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重点。

集中资源,做强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办学资源的有限性决定学校不可能将所有资源在现有学科平台上进行均衡分配。行业特色型大学相对集中的学科布局决定应在充分考虑学科特征的基础上,强调学科发展布局的顶层设计与优化,强化学科发展方向的凝练,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将特色建在领域主流的基础上。

江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在轻工、食品等学科。学校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一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在平衡校内因学科差异而带来的一些矛盾的基础上,集中优质资源,创建学科高峰,注重形成和强化学科特色;二是围绕科学工程,重视外部评价,建立学科生长和消亡的加速机制,平衡各方面对有限资源的竞争需求。比如,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二期总共6项,其中食品学科项目1项;三期建设项目总量减少1项,但食品学科项目增加为2项。近年来,学校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位列第一;轻工技术与工程并列第一;纺织科学与工程并列第二。在2011年的美国ESI全球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工程学、农学和化学3个学科位列全球大学前1%。2011年6月,食品精深加工与安全控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获教育部、财政部立项建设。

强化融合,做实交叉学科发展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把握未来学科发展主动权,产生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现实途径。各高校都非常重视通过组建跨领域的学科团队,搭建交叉融合的学科平台,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方面,江南大学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提前介入。学校始终把关注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牢牢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增强学科发展的预见性和敏锐性作为学科开放发展的方向。通过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力求在学科之间形成一定的支撑,形成良性循环共生共荣的学科生态环境。2009年,学校专门制定出台了《促进学科交叉中心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向纵深发展。学校相继成立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研究中心、糖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目前,3个学科交叉中心已经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二是及时调整。学校始终把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趋势作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学科发展布局的指导思想之一。2007年以来,学校相继组建成立了医药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数字媒体学院、人文学院和物联网工程学院。特别是物联网工程学院,采用市校共建发展模式。无锡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与学校签订协议,投入相关建设经费超过7000万元。学院成立一年来,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准建设;物联网工程获江苏省优势学科工程项目立项建设;到账科研经费达6300多万元。物联网学院已成为江南大学新兴学科发展的突出亮点之一。

机制改革是关键

大学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地位特殊,是能够将不同类型创新主体融合到同一创新平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最佳场所。

协同创新的模式多样,重点在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大学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地位特殊,是能够将不同类型创新主体融合到同一创新平台的最佳场所。近年来,江南大学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面向行业协同创新。一是围绕行业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学校一方面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力争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计划”等重大项目上获得突破,加强基础研究。今年上半年,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得食品领域第一个国家“973计划”立项。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科研合作,坚持项目从企业中来、成果回到企业中去。“十一五”期间,学校与中粮、茅台等上千家轻工企业联合承担完成了一批重要项目,项目合同经费3.2亿元,占学校横项科研经费的57%。

二是牵头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学校主动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提供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学术科技和行业发展的战略研究。比如,江南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完成了科技部的《中国食品科技发展报告》;作为主要依托单位完成了国家发改委《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完成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历次《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每两年一次);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完成了卫生部2010年度《食品安全白皮书》等。

三是加强行业战略联盟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在轻工、食品、纺织、工业设计等学科的综合优势,在不同的行业细分领域,探索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研发与应用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与青岛啤酒、烟台张裕、贵州茅台、绍兴黄酒、上海光明乳业、河南双汇等3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在90多个行业细分领域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

面向区域协同创新。一是共建实体性的地方研究院。学校不断改变以往政产学研分离的科技服务模式,直接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共建实体性的联合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学校派驻长期工作的科研团队,以求全面、迅速、准确地帮助企业进行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杭州江南科学研究院、绍兴江南科学研究院、浙江义乌联合研究院等4个校地联合科研载体。

二是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地方分中心。学校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依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地方分中心等方式,探索多元化的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为成果转化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跟踪保障,切实提高成果转化的质量与效益。

三是共建人文社科类研究中心。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共建一些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政策性和对策性研究、提供战略咨询服务等,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目前,学校已与地方政府共建了25个人文社科类研究中心,取得了一批代表性研究成果。

面向国际协同创新。一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创新模式。学校将围绕食品学科科技前沿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筹建食品科学中心。中心将打破传统科研、人事管理体制机制,以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的优秀创新团队与优质资源,营造一流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逐步成为引领和主导国际食品科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中心,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二是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学校将依托有关优势学科,通过开展与国外高校、国外研究机构间的实质性合作,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科研基地建设,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协同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学术高地。

“彰显轻工特色,推进协同创新”是江南大学办学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学校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指南,更是全校师生长期以来在立足轻工、艰苦创业、开拓发展、服务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江南大学将以完成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完善高校与行业共建机制,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抓手,坚定地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迈进。

【作者简介:江南大学 陈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