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07-11
“全省100多所高校,只有两所没有英语专业,有必要吗?全省本科专业大文大理在校生26万人,占全省本科在校生的53%,这说明什么?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就不了业,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急需的人,这是为什么?”
这是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教民在日前召开的河北省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向全省100多位高校校长提出的一连串发问。这次会议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全省本科院校调整人才培养定位,确立应用性人才为主体的培养目标。围绕本科高校如何调整办学定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等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刘教民厅长。
调整定位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记者:据悉,今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将达到72.3%,河北省也将超过70%,随着高教规模的扩大,本科教育已经从学术型的精英教育走向应用型的大众教育。高校应该如何适应这一变化?
刘教民:精英教育时期,大学培养的主要是学术型人才。大众教育时期,如果仍然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显然就脱离了社会需要,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学生就不了业,企业也招不到人。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观念。
首先是质量观,检验质量的根本标准: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概括起来即:育人为本,学生中心。
其次是类型观。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有类型和层次之分的,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专门人才。从层次上看,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从类型上看,有学术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专业博士和专业硕士教育,就是研究生阶段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层次并不简单对应类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二者只是类型的区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以往多强调层次,而对类型关注不够,形成了一个认识误区:高层次学校培养学术型人才,低层次学校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是办学观。每类院校都有其定位和发展空间。高水平的学校一定不只一种类型,不只一种模式,只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就都有可能在各自的科类和层次中办成高水平的学校。
记者:大学改变办学定位,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些会不会影响和弱化高校科研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会不会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会不会影响大学自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求?
刘教民:要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关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中心,科学研究是支撑,社会服务是方向,文化传承是引领。
要处理好社会需要和学生中心的关系。在教育史上,一直就存在着人本中心和社会中心两大观点的争论。历史上出现的单向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以往我们只是把教育看作增加社会财富的条件,把受教育者看作被开发和教育对象。现在我们认识到,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但同时受教育者的发展也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要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人才培养都应有基本质量标准,但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质量标准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强调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要防止因追求统一性而带来的“模式趋同”。
要处理好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关系。学科是知识的集合,我们要关注学科、发展学科,但教学内容不能照搬学科。如何根据培养目标,从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中选择课程内容,既是课程改革的难点,也是最有可能创新的地方。大学的学科建设应该落到课程建设上。开出多少品牌课程、知名课程,是大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转型
记者:对于数量众多的本科院校而言,当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刘教民: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和趋同,课程结构和内容遵循传统的学科导向,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评价以考试为主,教学制度不够灵活,特别是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评价相互脱节。长期以来,我们在一些课程上花的功夫很大,但效果并不理想,其症结主要在于目标、内容与形式的不一致。用传授知识的形式来实现本来属于情感领域的目标,怎么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理,用课堂讲授来实现应用能力的目标,也是不可能的。
记者:在应用性人才为主体的培养目标下,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本科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刘教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评价四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大学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其他步骤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类型的人,即职业领域和人才规格。人才规格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我们以往相对重视知识目标,而对能力和情感目标有所忽视。现在的问题是:培养目标是如何形成和确定的?是基于学校的学科,还是基于社会和学生个体的需求?答案很简单,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而我们现在存在的培养目标往往是依据学校的学科制定的,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二是课程结构和内容。有了目标,就要根据目标选取合适的内容,然后形成教材。从哪里选取内容,选取什么样的内容,历来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如果我们把本科教育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围绕最能体现社会和个体需要的职业或职业群来设计课程,而不是单纯地根据知识体系来设计。
三是教学模式。如果说课程结构和内容由目标确定,接下来就要根据培养目标,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适当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目标、内容和模式的统一。我们既然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围绕“应用”二字来设计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许多知识和技能,在做的同时学,是行之有效的。这也是“做中学”的理念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四是教学制度与评价。评价是对前面实践的检验。在评价取向上,既要重视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过程的评价。高等教育质量高低,不仅仅在于教育部门的自我评价,最终在于受教育者以及社会的集体认同。教学制度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选择,关系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教学制度与保障体系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还必须努力探索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学分互认,开放公共选修课,允许学生跨校选课,并逐步扩大选课范围,实施学生交换培养。在各高校相同或相近学科之间实现教师互派,开展短期进修、任课讲学、教学研讨和科研合作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要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深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全面推进实验室开放。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扩大项目资助范围与资助强度,并命名一批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动态调整专业摘掉“红黄牌”
记者: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被称为“红牌”专业;失业量相对较大、就业率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属于“黄牌”专业。据悉,河北省高校55万本科在校生中,就读于“红牌”和“黄牌”专业的超过30万人。
刘教民:从现实情况来看,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以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以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为主体,现代农业占居第一产业主导地位的基本框架。但从目前人才培养结构布局看,河北省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急需发展的社会各领域,均存在人才支撑不足,特别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
记者: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应当如何改革?
刘教民:必须建立人才预警机制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是通过招生计划、生均拨款、评估认证结果调控专业结构;二是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并适时向社会、学校发布预警信息;三是大力培育品牌专业和示范专业,着力建设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四是定期开展专业分类评估工作并向社会公布。要建立高校教学工作质量问卷调查制度、教学工作运行状态数据公示制度和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在专业动态调整中,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发展是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杜威就说过: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找出一个人适宜做的事业并且获得实行的机会,这是幸福的关键。天下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一个人不能发现一生的真正事业,或者未能发现却已随波逐流或为环境所迫陷入了不合志趣的职业。因此,我们的课程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曾指出,大学拒绝开设职业性课程或拒绝帮助学生为就业作准备,都是不合情理也不切实际的做法。如果大学因无法为学生就业作好准备而倒闭,也算是咎由自取了。但是,本科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可能还有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年到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
针对河北省高等教育的现状,我们成立22个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省教育厅设立的重要的专家组织,是教育厅指导和推动教学改革的依靠力量,主要职责是开展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研究、指导、评估以及提供咨询和服务。今后,教育厅要把教学领域的工作更多地委托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做。当前,各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在做相关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提出改进建议。我们年内将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进行研讨和交流。
【作者简介:刘教民 河北省教育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