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3-12-20
●实施“3+1+2”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突出实践,完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
●试点学院建立新书院式人才培养团队体系
●实行德育导师与学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招生体系
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适应轨道交通现代化建设的强劲需求,在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全面加强校企合作,对接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轨道交通现代化建设与改革重大技术与管理问题,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一、校企联手,深度合作,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面向北京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凭借轨道交通类和信息与通信类等优势特色学科,联合轨道交通、信息与通信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校企充分对接的联合培养及管理机制,主动培养国家和行业紧缺的工程型创新人才。
——产学协同,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一是成立校企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选拔试点学生,一同承担联合培养责任。校企联合共建师资队伍,配备企业指导教师,实施“双导师制”,学校专项投入150万元,支持企业与学校双导师队伍建设,目前聘任企业教师人数已达97人。
二是建立“3+1+2”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尊重学生本人意愿的前提下,实施“订单式”校企联合、本硕一体化培养。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在相关专业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完成3年理论学习后,进入企业进行1年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再在校企双方导师指导下完成2年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2011年9月,进行首批“3+1+2”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试点选拔工作。依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邀请北京铁路局、郑州铁路局、沈阳铁路局、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加盟试点,由企业直接选拔学生,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人才培养的三方协议,实现人才的企业订单式培养。
2012年,参与企业由12家扩大到41家,全国14家铁路局都参与到试点中,目前已选拔出125名学生参加试点。“3+1+2”试点工作既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内涵,又调动了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积极性,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便捷渠道,得到企业和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
——突出实践,完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
一是校企共同建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每个专业分别形成由8-10门课(每门课程不少于4学分)组成的主干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综合性、前沿性,及时引入学科发展前沿知识,重点突出对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研究能力的培养。
二是贯彻“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思想,完善了180门本科生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全面体现专业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载体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和考核方式设计。采取小组项目、独立项目、实验、设计制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规定3倍于课堂的课外自主学习时间,提倡开放式的大作业、专题研究和课程论文,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加大平时考核比重,减少期末成绩比例,考核模式从单一的闭卷考试拓展到开卷、论文等多种模式。
三是加强对学生科研方法的训练,注重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科研训练课程、科研实践活动、学科竞赛三个系列构成的科学训练体系,有效加强了学生科研方法的训练,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在所有试点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已经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1门,校级精品课程31门。2012年,设立12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校企联合培养试点专业特色系列教材建设,第一批已有60本教材批准立项建设。
——加大投入,共建高水平实践平台
一是强化校内实验室和数字化资源建设。2011年投入1500万元建设国家和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增建1000平方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基础条件保障。同时,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成立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5个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二是不断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与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北京铁路局、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160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包括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4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每年实习实训学生9000余人次。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79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现教学、科研资源充分共享。
二、突破瓶颈,彰显特色,积极开展试点学院综合改革
借助经济管理学院成为行业高校试点学院的契机,将该学院设为“改革特区”,以建设具有交通行业特色、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经管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为目标,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生招录与选拔机制和实行人事制度调整等方面推进改革。
——强化团队指导,推进新书院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对接国际商学院培养模式,进行本硕博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设计。制定具有交通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实施团队指导模式,建立新书院式人才培养团队体系。以学院为整体,以专业为核心,打通年级和专业界线,学生按照6-8人的规模组建本、硕、博相互融合的研究团队。建立相应的学业导师团队,在课程教学、学术研讨、论文指导、科研训练和实践等各个环节,实现学业导师团队对学生研究团队的联合培养与指导。实行德育导师与学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并在书院设置导师办公区,实现专兼职德育导师的全天候管理和服务,以便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形成学业指导、德育养成、做人做事“三位一体”的指导模式。
三是制定实施《新书院学生集中住宿及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求,又能实现新书院人才培养功能的新书院功能区。配套具有书院特色的文化景观、规划主题性文化区域,整体设计和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和精神家园,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书院”物理环境和精神家园。
——制定新标准,完善学生招录与选拔机制。
遵循“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原则,探索国家统一考试基础上的学校多元自主录取模式,全面选拔综合实力突出、在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建立既尊重学生个性与特长、又满足学院办学目标的学生选拔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本科生自主招生模式。在现行高考招生体制下扩大自主招生比例,制定《试点学院本科生自主招生实施办法》,形成具有经管类特色的自主招生录取办法和标准,并于2012年实施。
二是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研究生招生与生源优化体系。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打破校内推免的院系界限,扩大接收校外推免生比例,试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增加本硕连读、本硕博和硕博连读比例,并配合招生奖学金制度,吸引优秀生源。2011年启动硕士研究生夏令营模式选拔方式,实现各类推免研究生达到计划招生人数的40%。
——实行年薪制,全面开展试点学院人事制度改革
制定实施《试点学院教师岗位考核标准、薪酬与管理办法》和《试点学院教师聘期考核标志性成果认定办法》,于2012年6月进行新一轮岗位聘任。借鉴国际商学院岗位考核标准和薪酬机制,试行年薪制,实现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按教学型和科研型两种类型设定岗位任职标准,新的任职标准又分为基本工作量和标志性成果两项要素,更加强调对教师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的要求,引导教师全心全意做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