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10期
摘 要:推进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高校自治的基本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从该体系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法两方面,阐述基于建设实践的战略思考和基本原则。
关键词:策略;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近年来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已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内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建设与完善,正在成为高校实现价值追求的基本手段之一。
西方高校内部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起步略先于我国,英国已有多所高校将管理学中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和“ISO9000”引入高校内部管理,并取得较好效果。美国国会也鼓励大学秉持全面质量管理注重流程管理的精神,给在推广教育、内部管理及产业合作中卓有成效的大学颁奖。我国高等教育界经过近20年的思考,对于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循环管理模式已达成基本共识;实践中,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的某些环节启动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雏形初露;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多有报道。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体系完善和体系运行方面持续建设的空间广阔,体系运行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又称PDCA循环,即戴明循环。此模式的构想、形成发生于20世纪中叶前后,早期应用以工业领域的企业管理为主。该管理模式运用于高校内部的人才培养管理工作,学校面临的基本任务是: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管理项目、质量观测点和质量目标,采用恰当的质量评估方法,发现并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时反馈质量信息,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保障体系的持续循环运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由于各高校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理念不尽相同,各高校在质量目标、体系架构、评估手段、循环机制等环节建设中的思考和做法也不尽相同,相互交流和借鉴尤为重要。
本文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理论之一,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为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参照模式,阐述并分析建设实践中,关于体系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法等的战略思考和基本原则。
一、全过程覆盖、有节奏推进
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内部全面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建设过程中,建设范围和建设内容当先行确定。该体系建设全过程覆盖的第一要义是全员参与,即使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成为全体参与培养工作人员的自觉意识。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促使与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部门和所有参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树立质量观念,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基本职责,将培养质量的提升作为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一部分,在实施人才培养的同时,关注培养效果和培养质量的提升,自觉主动地为提高培养质量尽心尽力。
全过程覆盖的第二要义是全程管理,即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建设和不断完善,将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活动渗透至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就是探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运行规律,如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设置、日常教学运行、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与教学条件改善、教学管理和培养效果等环节的运行规律,分析各环节可能出现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明确各环节质量目标和评估方案,追溯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制定提高质量的方针或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并付诸实施,确保人才培养各环节的高质量运行质量。
在我国高校,全面质量保障体系从明确提出到开展建设总共才20年左右的时间,各高校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要素的凝炼把握尚处于探索之中,与全过程覆盖的体系建设目标差距尚远。况且,该体系建设是基于原有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妥善处理与原有管理体系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建设内容(建设项目)的选取和建设方案应审慎考虑,周密安排,尽可能将质量保障管理活动融合到原有的管理体系中。实施中,可在全面梳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于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或显著因素先行分析研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建设项目和项目建设方案,建成一项,推进一项,步步推进,步步为营。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质量涉及方方面面,各环节相互联动,各影响因素相互牵连,截然分开实属不易。而且,人才培养效果的显现具有滞后性,同一时间节点上某些培养环节的质量问题与培养质量的对应关系显现不是十分清晰,一些质量问题影响效果甚至要经过数十年才得以显露。所以有节奏推进策略要求建设者立足当下,放眼长远,系统筹划,在边探索、边建设、边积累的过程中,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逐步向本科人才全培养过程推开,唯如此,才能发现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过程中深层次问题,以利于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质量保障措施,更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由此可见,全过程覆盖和有步骤推进策略是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持续建设的基本策略,它引导并规定着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建设周期。
二、设计流程化、目标理性化
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项目设置和设计,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及管理理论等领域,将这些理论相结合并运用于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是建设项目设计的本质。设计流程化就是按照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特点,将人才培养实施环节中的质量问题凝炼为体系建设项目,围绕项目,研究分析质量管理内容,确定质量控制观测点,建立质量管理活动的循环机制。如对本科生培养来说,课堂教学质量和毕业论文质量都可作为一建设项目。
设计流程化的第一步是确定质量体系的建设项目。确定建设项目过程的实质是找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环节的过程。确定过程中,通过全面审视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对可能质量问题的环节进行分类或分段,将关联度大的若干环节归成一类(段),确定类主题,也就是建设项目的主题。然后,设立所建项目的质量观察点,考察这些类(段)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对每个类(段)分别制定质量目标和质量达标方案。如对本科毕业论文建设项目,可分成确定论文选题、提交任务书、资料查询、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提交、论文答辩等阶段。设定观测点的过程是质量问题的追溯过程,即是对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个类(段)、如何发生、发生原因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过程,如果分类或分段科学合理,不仅日后系统运行时质量问题的暴露将一览无疑,而且解决质量问题的答案亦将明确无疑。
设计流程化的第二步是将建设项目,实施从计划、执行、检查到处理的四阶段设计,是落实质量保障任务、明确保障职责的过程。由于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运行与教学主体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关联紧密,上述四阶段的设计成为将可能产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与教学主体或教学管理人员的行为相对应的过程。一般来说,针对一个建设项目,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阶段的实施者涉及多方机构和人员,所以厘清各方人员的质量保障职责和任务非常重要。科学合理的四阶段设计,可形成质量问题与实施者行为间的对应关系,不仅问题发现和问题反馈迅速,而且职责归属清晰,有利于将前一轮次发现的质量问题转变为下一轮次的质量提升任务,并将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对于高校来说,建设项目一旦确定之后,流程化设计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质量保障体系与原有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相契合的问题。倘若两个体系完全融合或大部分融合,则日后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阻力小,见效快。如果两体系相互分离,则日后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成本会大幅提高,适应周期会拉长。所以一般设计思路是:基于已有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来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将质量保障管理流程与原有的管理流程相匹配或大部分匹配。
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建设项目的质量观察点确定之后,制定质量目标成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流程化设计中的关键。目标理性化就是针对质量观察点,在分析研究质量管理内容的基础上,理性地制定质量目标,并以法定的、规范的文本形式呈现的过程。质量目标是统领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具有权威性、制约性和引导性。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相应质量观测点质量目标的制定,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等密切联系,应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应注重充分发挥教学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质量目标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视质量控制观测点的观察性质和状态而定。从文本表达形式看,质量标准可为数据型或文本型;从质量达标要求考察,质量目标可表达为基本要求型、相互竞争型或追求卓越型;从教学主体的参与性考察,质量目标可表达为主观感受型或客观行为描述型;如此等等。具体的质量目标形式以有利于发现并确切表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为原则。
质量保障体系在建设实践中,质量目标的制定并非轻易之举。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环节多,各个环节的运行规律和特点不一,且相互联动,所以制定质量目标任务艰巨。制定质量目标的困难还在于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各群体对质量目标的认识各不相同。众所周知,高校是“大”家云集之处,是“大”家思想火花进发和碰撞之处,是一个以学术为归依的命运共同体。处在浓郁学术氛围中的质量目标,尤其是涉及教学主体的教学质量目标,常成为各方学者关注的焦点和争议的热点。所以在质量目标制定过程中,若将该过程视作从质量观念树立转变到基本或大部分达成一致认识的过程,进行充分论证,广泛征求并采纳多方意见或建议,无疑将提升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将有助于日后其权威性、制约性和引导性的体现,对体系有效运行具有积极意义。当然体系在不断完善过程中质量目标的调整或修订亦必不可少。
由上可见,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流程化和目标理性化,是建设项目在概念层面的具体展开,需要建设者的睿智,也需要广泛听取各方建议。
三、评估规范化、运行常态化
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建设项目的质量观测点和质量目标确定之后,事实层面的质量状况是否达到观念层面的质量目标,需要通过评估活动来具体回答。评估规范化就是对开展评估活动的规范性要求,以获得更客观、更科学、更有价值的质量状况信息。评估活动是质量保障体系四阶段循环中的关键环节,规范评估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评估得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真正原因,以利于对症下药。
评估规范化主要包括:根据评估对象质量呈现的性状和质量要求,对评估专家确定、评估方案设计以及评估实施过程给出操作性规定。评估规范化的重点在于评估活动能遵照规范切实实施。
评估活动是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一项基本活动,是评估者对质量观测点的信息采集、整理和处理的活动。评估所形成的质量状态描述即评估结论与质量目标对照后的差异部分,是质量保障体系下一循环质量提升的基本依据,评估结论越充分反映质量事实的本真,越有利于透彻分析质量问题的成因,提升质量的方案越有针对性。处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的评估,基本事实人人见之,常规处理人人会之,研究分析人人善之,处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地位的学者,对同一质量问题事实经分析后得出不同的评定结果,是常有的事。所以评估中应深入挖掘产生质量问题的事实依据,充分听取各方的分析意见。
高校内部评估活动的开展,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审视。高校内不乏长期从事人才培养工作、经验丰富、眼光犀利的专家学者,他们是评估专家之首选。评估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计划应以对日常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活动不构成显著影响为原则。评估意见的及时有效反馈更是评估活动所不可缺少。实践中,针对教学主体的评估,在评估结论反馈过程中,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意见分歧屡有发生,尤其是一些评估结论被作为对被评估者的权益权衡的尺度时,争议的激烈程度时有加剧之倾向。而令人信服的评估结论和建议是质量提升的基本依据,所以评估意见的反馈过程和释疑工作也是一项颇具技巧性的工作,除学术成分外,反馈沟通的方式和方法也非常讲究。从另一方面来讲,评估结论如何使用,评估手段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如何体现,需要理论研究,也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项目初步建成后,建设项目的常态运行是体系发挥功效的必要条件。建设项目的运行常态化包括:一是保持已建设项目逐步趋于常规的运行状态;二是保持体系项目建设常规的建设状态。
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尚处在探索期,不可能一蹴而就。体系建设项目从设计到实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此外,如果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后,不能有效发现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该体系的功效性也会受到质疑。所以质量保障体系在常态化运行中逐步完善成为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实际上,体系的逐步完善是本科人才质量形成过程中质量问题更敏锐地发现并更有效地解决的过程,也是体系运行功能有效发挥、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
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常态化运行还包括项目建成后,在实施运行过程中的一系列运行机制建设。运行机制在项目设计阶段虽然或多或少地有所考虑,但实施过程中围绕项目,关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设计、配套措施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解决会显得愈加紧迫。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体系的运行也许根本无法实现。前述已提到,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基于原有的本科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建设,而质量保障管理理念的建立、管理内容的变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改变等等,或多或少地会对原有管理体系产生影响,一系列的机制建设从另一层面讲,就是理顺质量保障体系和原有管理体系间的关系,使两体系相互契合,并趋于平稳运行。
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常态化运行,是体系持续运行的基础。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传承性,人才培养质量无不透露出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历史印迹。质量保障体系的常态化、持续性运行有利于高校历史地看待人才培养质量,将质量问题置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考察,有利于更全面的分析人才质量的形成原因。
由上可见,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估规范化和运行常态化,是建设项目在实施层面的具体展开,需要建设者扎实推进的务实精神,也需要广大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者的支持和理解。
四、依托网络化、推进信息化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集成度愈来愈高,且已完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集成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如此可大幅提高体系运行效率。
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网络化和信息化集成建设,就是将各质量观测点的质量信息采集、归类、处理和反馈等活动交由计算机处理的过程。随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化,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形式呈多样化趋势,信息容量不断扩大,对于一些涉及面广、以数据或问卷形式获取的质量信息,如果不借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也许很难完成庞大的统计计算工作。开展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的网络化和信息化集成建设,主要指的是质量体系中关于建设项目的软件产品开发或质量信息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关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项目的软件产品开发,通常由项目组成员和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共同完成,即软件开发人员根据项目组所提需求进行设计并形成应用软件产品。此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与软件开发人员间充分的沟通和交流非常重要。因为软件开发人员对项目需求的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而项目需求也是在交流沟通中逐步趋于清晰和明朗。质量信息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软件开发中的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参与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不同群体,分析不同的质量信息需求,满足不同群体、不同质量信息资源的享用需求。
质量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软件平台建设,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传播速度迅捷,信息放大效应更是已往任何传播信息工具所无法比拟。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建设过程中,网络信息传播的这一特点,应引起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者、参与者和系统操作者的足够的重视,对于质量信息的分类和发布范围等均应慎重考虑。
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中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集成建设,对处于体系运行中的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软件产品在投入使用初期,人员培训是必须的,后期的软件维护也不容忽视。
由上可见,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越来越依赖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保证体系的建设质量也由此可见一斑。
由上可见,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的过程,既包括观念转变,也涉及行动计划,是高校关于人才培养质量从自我觉醒走向自我治理的过程,将对高校内部管理格局的改变产生深远影响。
从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以设立项目形式步步建设,实施规范有序的质量评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既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持续建设的基本策略,也是该体系趋于完善的基本途径。
【作者简介:李红梅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教学改革与质量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