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关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1-10-20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9期

 近些年来,随着中央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改革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和措施的落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出现了新的局面,涌现出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和优秀教师,发挥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优势,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些进展和成绩还是阶段性的,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改革建设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就其中的一个方面,即如何改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谈几点意见与大家讨论。

一、把握战略主题。把提高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改革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改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是需要明确要围绕什么样的战略主题,坚持怎样的改革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同时提出: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中,要“坚持德育为先”。《纲要》的这些论断和要求不仅为今后整体的教育改革发展明确了方向,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进一步改革提高质量明确了方向。按照《纲要》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进一步改革和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把提高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改革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上的战略主题和方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育教学中,就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特点,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下功夫。在过去较长时间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有一种现象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同于一般的知识课,在教育教学中停留在一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教育,典型的表现就是讲课时照本宣科而不联系实际,要求学生死背硬记某些词句而不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这种状况近些年虽有所改变,但仍然需要给予关注并努力加以进一步改变。

对于高校而言,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高校而言就具有战略意义。这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读经典著作、读教材无疑是重要的,但“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只读书而不能应用,那就失去了学习该门课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目的。

二、突出核心任务。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改革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就必须突出核心任务,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教学方式改革。

如果把提高质量比作是要过河。那么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就是修桥或造船,没有桥或没有船,要顺利到达河的对岸就是困难的。近些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教学的许多教师发挥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出一些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理论联系实际、专题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必须看到,并不是每一所大学每一位教师的课都如此,也有一些高校的一些教师,教学方法仍然陈旧,讲课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比较差。更何况,即使对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也有一个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问题,所以,就总体而言,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依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探索科学的教学体系,实现由教材体系向包括教材体系在内的教学体系、认知体系的转变。最近几年思政课改革最大的进展之一是教材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教材的内容要变成学生的认知和思想政治素质,中间既有一个教师如何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施教的过程,也有一个学生如何发挥主动性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学习的过程。如何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使这两个过程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收到成效,这既涉及到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涉及到教室的教学艺术,这是我们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实现由教材体系向包括教材体系在内的教学体系、认知体系的转变。最基础的是全面、准确、与时俱进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带头而且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全面准确理解上下工夫,在运用上下工夫。

二是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行统一,实现由单一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转变。究竟怎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入耳、人脑,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之终生受益,不仅仅是如何讲好一门课的问题,还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最近一些年来,不少学校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肯定和推广。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发展的实践的科学,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我国和世界正在进行的实践是一个大课堂,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机会组织学生深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了解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组织指导,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理解。

三是探索科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由只注重考试成绩向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转变。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体现什么导向,往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我国长期实行的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要甚至唯一尺度的评价标准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以此评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水平或思想政治水平,成绩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就高,反之就低,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改革这样的评价标准已是当务之急,“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该率先作出榜样。改革的方向应该建立以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由教师、学生、学校管理部门、社会等各方面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以此激励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抓住队伍建设关键,加快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改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而教师首要的是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如果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不信、不用,那么要学生去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困难的。所以教师队伍要加强政治思想建设,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运用。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为学生作出榜样。

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如果要让学生弄懂并付诸实践的道理教师自己却没有弄懂,怎么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科学研究就十分必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不要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实际上是早已遇到,但认识并不一致的问题。因为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作为独立的学科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多地是担负全校公共思政课的教学,而不少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编制偏紧,由此使这些教师不得不疲于教课而没有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当然也有人认为从事思政课的教师应该集中精力教学而不必搞科研,甚至认为这些教师从事科研是不务正业,等等。上述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相对与其它学科而言严重滞后,由此不仅影响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制约了学科水平的提升,也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的完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种错觉,似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教师队伍的水平就该比其他学科专业的水平低。如果说,这种状况是过去一定条件下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状况,那么现在和今后,就应该并有条件逐步地加以改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要以时代和实践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对时代特征和时代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阐释和传播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等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研究,并在研究中妥善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的关系,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关系,坚持党性阶级性与学术性的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有益的贡献。

【作者:逄锦聚 南开大学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