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着眼四个结合  完善创新计划
发布时间:2011-11-21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10期

摘 要:中国人民大学注重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相结合、与完善培养环节相结合、与创新学习方式相结合、与培育创业能力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具有人文社科特色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实验计划;课堂教学;培养环节;学习方式;创业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长期以来践行“道术结合、文理交融、中西会通、知行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研究型、实践型教学的开展,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自2007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以来,我校不断探索总结,在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注重其与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相结合、与完善培养环节相结合、与创新学习方式相结合、与培育创业能力相结合,逐步建立起人文社会科学特色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现状,进一步加强本科人才培养工作,2009年5月,我校教务处在本校范围内、针对所有本科生组织了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从实证的角度评估了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相结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是推动本科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

基于此,我校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泛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开展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社会调查和自主实验,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教授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为平台,推广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推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等方向转变,促进了教学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此外,我校还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注重方法论类课程的建设,如开设全校性必选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等,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不断完善培养环节

相对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环节,同样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实践教学,因易受到诸多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往往处于较为薄弱的地位。如何加强本科实践教学,推动实践型、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课题。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的直接体现。自2007年实施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自主设立校院两级项目,扩大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受益面,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高覆盖的“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体系,并将其纳入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使之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平台作用、保障作用和桥梁作用,积极推进创新性实验计划与实习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的其他环节紧密配合,构建起整合性的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大力推动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发展。

我校积极鼓励学生依托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创新项目的研究,并在专业教师和实习基地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调研报告。我校改变传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作与专业知识结合不强的状况,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社会调查与研究活动,推动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工作向专业化、深入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我校法学院学生在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研究的过程中,深入农村和社区,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和法律宣传,得到了社区群众的高度赞扬与肯定;我校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学生利用暑假到乡村开展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并将调查报告反馈给当地政府,得到积极反馈。

我校还注重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为依托,推动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学生从本科二年级开始便着手创新计划的项目研究,经过一到两年的调研或实验,逐步强化了自身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此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其质量和水平都超越以往,一些优秀的论文还同步发表在各类核心学术期刊上。

实验教学方面,我校为理工科学生开展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硬件支持。这些基于实验室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往往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实验团队,按照兴趣驱动的原则自主选题,并在教师的必要指导下开展。实验教学方式是对理论课程实验项目的有效补充,是独立于理论课程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了实验教学的空间。

三、与学生学习相结合,不断创新学习方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知识的源泉。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校鼓励本科学生走出书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与研究,面向实践学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认知,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兴趣驱动,重在过程”和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启发式学习方式的训练,提高其创新能力。正如一位同学在“项目实施心得”中写道:“我们碰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又以实际行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思想在碰撞中绽放火花,火花在耕耘中壮大。”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校还从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研究需要出发,积极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展跨学科合作,并基于此实现对于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五年来,在我校立项运行的700余个创新性实验项目中,有80%的项目团队是跨学科、跨专业组成的,通过成员间长达一至两年的合作,实现了知识的互补和融合,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推动了复合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

此外,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中,我校还注重充分开展项目团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倡导集体学习。为此,我校引导学生建立了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社团组织——创新社。创新社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分享项目实施的经验,交流项目实施的心得,探讨项目实施的问题,并开展项目组之间的互助合作。

四、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   创业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我校积极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平台和依托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结合我校的人文社科特色,鼓励广大同学开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的创业行动计划设计,并提供完善的孵化服务,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我校白2007年首次启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始,即明确鼓励和支持学生以创业行动项目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项目申报,并联合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和产业管理处等单位,共同加强对于创业行动计划类创新项目的指导,明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相关政策,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同时,结合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重点鼓励学生开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的创业行动计划设计。在此基础上,我校还积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的成果转化平台。2009年,我校文化科技园专门创办了第二个园中园——“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创业园”,该园是依托人文社会科学,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学生创业园。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的创业行动计划类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实践转化的平台,搭建了从创新计划研究策划到园区孵化的绿色通道,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我校已经结题的项目中,已有一些创业行动类项目成功进入创业园孵化,其中,由国学院和艺术学院学生共同开展的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回归传统的现代“文房”》已经成功孵化为“北京鉴东方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其产品以其独特的文化创意理念已投入市场,取得好评。

【作者简介: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王建,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讲师】